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是中國社會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隨着今年兩會的召開,又有一批『政經熱詞』出現,如『綠色發展』『工匠精神』『智慧城市』等。讀懂這些詞,不僅是外國漢語學習者認識和了解當代中國的重要途徑,也能使自己的中文水平上一個新台階。 『熱詞』變遷 反映中國發展 『開放城市』『特區』『萬元戶』喚醒着人們在改革開放初期的記憶;『反恐』『互聯網』『下海』記錄着人們邁入21世紀時的腳步;『中國夢』『大眾創業』『綠色經濟』則是當今人們熱議的話題。隨着時間推移,這些詞彙也將成為人們對這一時期的記憶符號。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李祿興認為,『熱詞』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反映的是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在某個時期內人們普遍關注的熱點話題和民生問題。『熱詞』的產生和發展乃至消亡與時代的發展密切相關。前些年流行的『伊妹兒』『大哥大』『BBS』『小資』『唐裝』等詞語就隨着時代的發展有的被新說法替代,有的已經融入固有的漢語詞彙體系。而與此同時,新的詞彙不斷湧現,並被人們所使用和接受。 2009年,由於問題奶粉、偽劣藥品等安全事故接連發生,『食品安全』成為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熱詞』;2010年,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選舉法修正草案,農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將迎來『同票同權』的新時代,『同票同權』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2011年,修改通過的個人所得稅法使得工薪階層納稅人數由約8400萬人減至約2400萬人,『個稅改革』一時成為了社會『熱詞』……2016年伊始,隨着全國兩會的召開,『國家賬本』『中國製造2025』『精準脫貧』等一批新的『熱詞』誕生。『熱詞』的變遷折射着中國社會的變化發展,是詞語記載的『歷史映像』。 『熱詞』流行 體現中國意志 語言是一種工具,但又具有與其他工具不同的特徵,它涉及社會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要想學好語言,就需要全面的知識積累。『學中文要注重和中國人多交流。例如,在我說漢語時用到「二孩兒」、「顏值」等詞時,我周圍的中國朋友都會誇讚我的漢語很標準,很時髦。』武漢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哈薩克斯坦留學生麗麗說。『熱詞』已經進入了在華留學生的學習生活,了解和學習這些『熱詞』,既是他們的功課,也能提起他們的興趣。 『剛開始聽到「霧霾」,我一點兒都不知道,就到網上搜了好多視頻來了解它。等徹底搞清楚後,再碰到「除霾神器」「PM2.5」等新詞語,我就能很快地明白了。我覺得中國的「熱詞」是隨着中國社會的變化出現的,理解它需要結合中國的實際。』已經來中國兩年多的土庫曼斯坦留學生克麗絲說出了自己的學習心得。 在華留學生理解『熱詞』也要結合自己的漢語學習程度和跨文化適應情況。北京語言大學漢語進修學院副教授張慧芬副教授認為,高級階段的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強,具有較強的批判性思維及表達能力,可以充分發揮他們的這些優勢,採取課內和課外相結合、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等多樣化的方法展開教學。如:理解「智慧城市」這個詞,可以先讓學生上網查找資料,然後結合「城市病」等問題進行思考,最後提交學習報告。 『熱詞』教學 傳播中國聲音 『熱詞』可能是『打虎拍蠅』、『中國夢』這樣容易理解的名詞,也有可能是『一帶一路』、『綠色發展』這樣高度概括、理解起來有一定困難的詞語。北京語言大學漢語進修學院教師金婭曦開設漢語報刊課多年,主要面向來華留學生。她說:『中國式特色熱詞一般都是外國學生理解的難點,很多詞不能從字典上獲取準確詞義,所以我一般採用解釋性教學法,儘量用簡單的語言,結合相應圖片和事例做出最直接清楚的說明,再讓學生閱讀相關的新聞以幫助理解。』 『為了能讓留學生通過電視、網絡等媒體更好地了解中國、更好地融入中國社會,我們把最新出現的「兩會熱詞」納入到了留學生的漢語新詞學習範圍。如討論環境問題時,引入『綠色發展』的概念;解釋「工匠精神」時,讓學生們閱讀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上的【「工匠精神」首次登上政府工作報告,為何總理如此看重】一文。文章通過瑞士制表匠、日本「壽司之神」小野二郎等生動的例子形象地說明「工匠精神」所具有的「精益求精、注重細節、一絲不苟、耐心專注、專業敬業」等內涵。利用這些學生熟悉的案例可以加快或加深他們對這些詞彙的理解和把握。在學習新詞的同時,不但加深了對中國社會的了解,也開拓了學生思維,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張慧芬談到她的教學心得時說。 兩會是中國社會生活中的大事,代表委員的議案提案是當下中國社會熱門問題的聚焦,所以,兩會上出現的高頻詞語鮮明地折射着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揭示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深入理解這些熱詞,重視對其教學方法的探索是傳播中國聲音、展示中國形象的重要途徑。對於漢語學習者來說,也是全面了解中國社會、提高自身中文水平的好方法。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