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外國人翻開中餐館的菜單時總會感到困惑:四喜丸子被翻譯成『四個高興的肉團』(Four glad meat balls),螞蟻上樹直譯成『螞蟻在爬樹』(Ants Climbing Tree),而夫妻肺片甚至變成了『丈夫和妻子的肺片』(Husband and wife’s lung slice)。 阻礙溝通的第一道牆是語言。連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美味都被翻譯得令人捧腹,那麼,像『道』『大同』『上善若水』『天人合一』這些頗具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詞語該如何譯成英文,即使是專業翻譯面對這樣的問題,也會犯難。 4月12日,在倫敦國際書展上,『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傳播工程』最新成果,【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第三輯)】舉行了全球首發式。三年來,這套書籍的編著者們把中華民族所創建的,濃縮着中華民族人文精神、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的300個術語詞彙,轉換為英文傳播出去。他們在中華文明與世界其他文明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 了解中華精神世界的鑰匙 由於沒有相對一致的理解與闡釋,更沒有規範的翻譯標準,加之背後極其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可能造成的文化差異,外國受眾對一些關鍵字詞、術語會出現難以準確把握的情況。針對這種情況,2014年,由北京外國語大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共同承擔的『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傳播工程』(以下簡稱『工程』)項目正式啟動。 『工程』旨在梳理反映中國傳統文化特徵和民族思維方式、體現中國核心價值的思想文化術語,用易於口頭表達、交流的簡練語言客觀準確地予以詮釋,在政府機構、社會組織、傳播媒體等對外交往活動中,讓世界更多了解中國國情、歷史和文化。 『工程』採取整理一批、翻譯一批、推廣一批的原則,在組織各領域專家學者做好術語整理、詮釋及翻譯的基礎性工作的同時,從圖書出版、會議研討、網站宣傳、新媒體使用、展覽呈現等多角度進行立體化傳播。外交部已將千餘冊【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第一輯)】發送給我國駐海外的24家使領館。 在『工程』專家委員會主任、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韓震看來,這些術語是當代中國人理解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觀念之變化乃至文學藝術、歷史等各領域發展的關鍵核心,也是其他國家民族了解中華民族精神世界的鑰匙。 精益求精,嚴格把關 『工程』啟動之後,李學勤、葉嘉瑩、張豈之、林戊蓀等70餘位文、史、哲學科及英語翻譯領域的國內外頂尖學者應邀組成專家學術團隊。 從術語的篩選、釋義到翻譯,每個步驟都飽含專家學者的『較勁』與『求真』。 學科組專家從中國古代文獻典籍中首先篩選出上千條術語,而後經過專家委員會審核認定,『仁』『義』『禮』『社稷』『九州』『陰陽』『大同』『格物致知』『厚德載物』『天人合一』等條目正式成為中華思想文化術語。 『中文釋義不能給國家丟臉。』承擔着歷史類術語釋義工作的學者、武漢大學教授聶長順告訴記者,這些術語是中華民族的『基因』,對於術語的釋義,要準確解釋它的基本含義以及深層次的思想文化內涵,特別是對今天弘揚傳統文化、建設中國話語體系有重要參考價值的內容。比如,對『有教無類』的解釋,既要講清楚『任何人都可以或必須接受教化』的本源含義,還要揭示出它所蘊含的一種主張『人人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的人文精神。 由於中外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巨大差異,在中文釋義做出來之後,翻譯組專家面臨如何選取最佳翻譯方案來準確表達這一更大的挑戰。『禮』的基本含義是用來規範人的行為和關係的社會秩序,譯審組最初譯為Propriety(禮儀)。但是,『工程』專家成員、譯審組組長、國家外文局原副局長黃友義認為,這樣理解雖然沒有錯,但卻過於狹窄。傳統上『禮』不僅涉及人,還有人與天地萬物之間的關係。於是,他在翻譯意見上寫道:中國的『禮』遠遠超出英文Propriety的含義。他建議不採用Propriety,而採用音譯Li,然後用括注加上Rites(儀式)、Social Norms(社會秩序)、Propriety(禮儀)意譯詞,以方便外國讀者理解。 為了保證譯文質量,專家組成員精益求精,嚴格把關,很多術語都需要在學科組和譯審組之間來回溝通、反覆修改。對『有無』『天人合一』等術語的翻譯就經過了幾個月的討論修改。 57億外國人都是我們潛在的受眾,他們渴望了解中國文化。黃友義認為:『要用外國人能夠理解的語言介紹中國,要用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講好中國故事。』 術語表(節選) 道 Dao(Way) 大同 Universal Harmony 氣象 Prevailing Features 社稷 Sheji(Gods of the Earth and the Five Grains) 文以載道 Literature Is the Vehicle of Ideas. 上善若水 Great Virtue Is Like Water. 厚德載物 Have Ample Virtue and Carry All Things 天人合一 Heaven and Man Are United as One. (本報記者 陳鵬 本報通訊員 李瑞娜)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