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15歲的中學生上體育課時翻跟頭不慎頭部着地,當即感覺頸部疼痛。兩天後病情開始加重,頸部活動受限。去醫院拍片查明是頸部寰樞椎半脫位,醫生建議他手術治療。但是這位中學生不願做手術,找到護國寺中醫院,希望能夠通過中醫方法治癒。在了解病情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醫正骨術·宮廷正骨代表性傳承人劉鋼運用宮廷正骨手法,配以骨傷熥藥熱敷,3個月後,病人的頸部不再疼痛,頭暈和上肢無力的病症也消失了。 這宮廷正骨術可是大有來頭,它源自紫禁城內,特色手法自清初沿用至今。如今,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該療法堅持『輕、柔、透、巧』的手法治療為主,骨科熥藥等中藥藥物治療為輔,佐之以元書紙排子等中醫器具,在中醫界獨樹一幟,獲得了越來越多老百姓的青睞。 源自清代皇家的骨傷科 宮廷正骨源於清代上駟院綽班處。上駟院綽班處是專門治療跌打損傷、骨折脫位的醫療機構,為清代特有的、負責醫治宮廷內各類跌打損傷的機構,直屬於內務府。宮廷正骨術是蒙醫正骨術和傳統中醫骨傷科精髓的高度凝鍊。 從御醫德壽田算起,護國寺中醫醫院所傳承的宮廷正骨派系歷經桂祝峯、夏錫五、吳定寰等御醫和現代醫師,現已傳至第六代。清朝滅亡後,上駟院綽班處御醫夏錫五出宮開設松山堂正骨科診所,最早將清宮正骨醫術帶到民間。 夏錫五的女婿吳定寰繼承了夏先生的正骨技藝,以『知詳備細、心慈術狠』為學術思想,於上世紀80年代創立了宮廷正骨學術流派。透達患處,巧力施治,遵循『正、整、接、實』的治療原則,形成了『輕、柔、透、巧』的手法特點。 宮廷正骨不喊『疼』 正骨中的『正』字即整治因骨關節損傷使肢體變形恢復原位,通過推、拽、按、捺等手法治療骨折、脫臼等疾病。有別於傳統意義上的正骨術,宮廷正骨講究的是心慈術狠:要求治療時密切觀察患者各種反應,手法柔和,動作輕緩,使患者所受痛苦降至最小,一旦施術治療,要大膽、準確、迅速、徹底。 正骨不喊疼,是宮廷正骨的最大特色。『不難想像,曾經在皇宮裏接受宮廷正骨療法的都是皇親國戚,為了不讓剛剛扭了腳、閃了腰的皇子皇孫們再受到二次痛苦,宮廷正骨也就形成了一套「潤骨細無聲」的正骨手法。』劉鋼介紹說。 『輕、柔、透、巧』的手法特點讓病人在接受治療的時候不會感受到任何痛苦。可大夫下手這麼輕柔,也看不到太多按摩手法,骨頭上的毛病到底如何治好的呢?其實,當初的綽班處骨科大夫還有另外一個身份——皇上身邊的帶刀侍衛,因此他們傳承下來的不只有正骨手法,還有內功心法。自古以來,宮廷正骨注重醫者自身功力的修煉,形成一整套的練功方法,包括如意棒連功法、臂力練功法、腕力練功法、指力練功法等。如今的宮廷正骨傳人們,平時都要練太極,這才能在最準確的位置,用最小的力氣,四兩撥千斤,讓患者不痛不癢就歸了位。 巧用元書紙排子外固定 多年來,劉鋼對宮廷正骨學術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效仿恩師吳定寰的辨證思路,遵循『知詳備細,心慈術狠』的學術思想,治療前詳盡了解患者病情、明確診斷,對擬施手法的力度、方向胸有成竹,對擬用的藥物、器具仔細準備,秉承『正、整、接、實』的治療原則,堅持『手法為主、藥物為輔、佐之以器具』的理念,擅長採用宮廷正骨傳統內、外治法綜合,治療各類頸椎病、腰椎病、四肢骨折及關節脫位。 除了巧妙的手法之外,宮廷正骨在治療骨折時使用元書紙排子。元書紙排子,是清末上駟院綽班處御醫夏錫五在中醫傳統夾板的基礎上,用元書紙代替木板或竹板製作的用於骨折固定的發展形成了元書紙排子,廣泛應用於四肢骨折整復後的固定,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元書紙排子比傳統夾板具有更顯著的可塑性,且韌性和彈性都由於傳統夾板,更容易與體表緊密貼附,隨骨隨行。 宮廷正骨學術流派始終沿襲中醫傳統師徒相傳的授業方式,組織年輕醫師拜老專家為師,重點培養年輕醫師的臨床操作水平,形成了老中青三代傳承梯隊。為使宮廷正骨得到推廣,護國寺中醫醫院開設名醫講堂,並通過宮廷正骨查房,結合實際病例講解和傳授宮廷正骨特色診療手法,以造福更多的患者。(楊柳) 鏈 接 宮廷正骨術於2008年列入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護國寺中醫醫院宮廷正骨是清代宮廷正骨體系中重要的流派分支,其傳承脈系完整,多年來通過對宮廷正骨歷史沿革的發掘、整理及對學術思想和治療手法的不斷研究,進一步完善了『宮廷正骨』的傳承體系,豐富了臨床治療手段。 護國寺中醫醫院骨傷科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一五』重點專科(專病)及『十二五』重點專科(專病)項目單位,也是北京市中醫管理局的重點中醫特色專科(專病)建設項目單位。該科自創始之初由清末上駟院綽班處(正骨科)御醫夏錫五先生(1880~1960年)親自主持應診。宮廷正骨術流傳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歷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