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湖北省文化廳獲悉,湖北省將以武漢為中心,輻射襄陽、宜昌等周邊城市,建設集戲曲演出、交流研討、人才培養等為一體的全國戲曲演出交流中心。湖北何以擔此重任? 『祖山』漢劇、國粹京劇、『哦呵』楚劇、荊州花鼓戲、『一去二三裏,村村灣灣都唱』的黃梅戲……湖北匯集32個劇種,是中國戲曲的重要發源地、流變地和聚集地,從這裏走出了余三勝、譚鑫培、陳伯華、余笑予等戲曲大師……時至今日,小梅初綻,戲韻流芳。湖北省『戲曲進校園』活動為『戲碼頭』注入新鮮血液。從政策引領、精準實施到建章立制,為戲曲文化傳承發展提供了『湖北樣本』。 梨園之花 香溢校園 自今年全面啟動『戲曲進校園』活動以來,湖北省的17個市州、103個縣級行政區百餘家院團走進8300多所學校及幼兒園,完成戲曲演出活動5000餘場,2017年上半年將實現全覆蓋。 走遍湖北校園,處處皆聞戲曲聲。湖北省教育廳發佈【[wiki]關於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的指導意見[/wiki]】把戲曲藝術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內容,中小學生人手一本的【[wiki]戲曲進校園[/wiki]】讀本,與系列演出活動形成良性互動。 今年9月,襄陽市教育局要求中小學校每學期至少開設一節戲曲課程。襄陽市昭明小學的孩子們,每周五下午都能在課堂上聽戲、唱戲,學校還通過廣播播放京劇曲目,培養學生興趣。襄陽市大慶路小學的吳逸群在觀看了黃梅戲【[wiki]夫妻觀燈[/wiki]】後說:『戲詞像珠子似的從她的一笑一顰中、從她優雅的手絹中、從她婀娜的身段上一顆顆滾下來,滴在地上,濺到空中,落進我們的心裏……』 在武漢市,不少學校與專業院團攜手建立『實踐基地』,讓孩子們在『一招一式』中與戲曲親密接觸。『湖北省校園戲曲展演活動』年底將在武漢舉行,武漢市第三十中學將代表武漢市參加展演。記者走進學校的『漢劇基地』,只見孩子們手操『蓮湘』,加緊排練着參演劇目【[wiki]海舟過關[/wiki]】。幾個回合下來,孩子們個個頭上都冒着汗珠,『小演員』李軍汗津津的臉上滿是笑容:『地道的漢腔漢味特別有趣,我們漢派戲曲就是好聽!』副校長方敏告訴記者:『學校與漢劇團設立「漢劇基地」後,課間經常能聽見孩子們哼着漢劇小調。』 5月,湖北省高校戲劇組織聯盟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正式成立。湖北省委宣傳部部長梁偉年提出,高校戲曲活動是湖北戲曲園地裏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希望高校戲劇組織聯盟在推動校園戲曲興趣養成、壯大組織發展、豐富戲曲活動等方面發揮實在作用。 湖北大學梨園戲曲古風協會每周的『戲曲角』活動,在校園中有『優孟衣冠,曲盡其妙』之稱。『大學生有責任為戲曲這一傳統文化注入新鮮血液,通過創新表演形式等方法展現戲曲新的活力。』在『老社長』李環看來,年輕人傳承戲曲文化不是『還年輕』,而是『正當時』。 小梅初綻 戲韻流芳 『貨郎夫,你看,龍燈、蝦子燈,還有高蹺來了哇——』武漢市白鷺街小學的漢劇教室裏,三年級5班的馬嫣冉目光順着手指的方向,明亮閃爍,『走,看燈去呃——』話音未落便踢着『朝天蹬』款款而去……在湖北省戲曲藝術劇院漢劇團熊晶每周一次的指導下,馬嫣冉和同學們既扮『貨郎』又演『妻』,興致勃勃地練習着漢劇經典折子戲【[wiki]貨郎背妻[/wiki]】,一顰一笑,一舉手一投足,未着戲服已然有模有樣。 『戲曲進校園』活動以學校為核心,帶動家庭、社會關注傳統文化,文藝骨幹手把手傳藝『小戲苗』,戲曲文化代代相傳。湖北省戲曲藝術劇院將武漢市30多所學校作為『戲曲進校園』傳承示範點,走進校園培養『戲曲苗子』。採取『講與演』『正統與詼諧』『現場與微信』『普及與培養』『線下與線上』等『五個結合』的方式,發揮專業院團優勢,播撒戲曲文化的種子。 湖北省文化廳廳長雷文潔提出,要建立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保障戲曲文化傳承。她說,湖北省為加強戲曲領軍人才培養,統籌實施舞台藝術百人培養工程,並推動湖北省戲曲藝術劇院與湖北藝術職業學院聯合開辦楚劇、漢劇以及黃梅戲3個定向班,招收160名『中專+高職』學員,培養戲曲『接班人』。 10月剛結束的『第二十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中,不少湖北『小戲苗』捧回『佩花』。宜昌市外國語實驗小學余佳諾憑一出京劇花旦戲【[wiki]拾玉鐲[/wiki]】脫穎而出,獲得小梅花京昆業餘組金獎。余佳諾打小就愛跟着『京劇迷』奶奶唱【[wiki]紅燈記[/wiki]】等膾炙人口的京劇選段。『一站到舞台上我就很興奮!』9歲的余佳諾說,『演好京劇是我的夢想。我也希望身邊更多的同伴愛上國粹京劇。』『一個孩子學唱戲,至少能帶動身邊20人熱愛戲曲。』『小梅花』獎戲曲專家評委這樣形容戲曲的輻射帶動作用。 『漢劇京腔花鼓戲,鐘鳴十二始收場』,武漢戲曲『大碼頭』的這般繁盛,指日可待。 (本報記者 夏靜 本報通訊員 陳智)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