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姓被稱為徽州笫一大姓,所謂天下汪姓出自徽,目前中國有580多萬汪姓子弟。前不久,一件匯聚了十九通古代手稿、手繪本的汪氏家族文獻手卷意外於百年老字號上海朵雲軒庫房中發現,並於上周起在上海朵雲軒藝術館展出。相關古籍文獻專家初步研究認為,這是國內較為罕見的有來自唐代資料的家譜文獻,或是全國已知面世家譜中時代最早的之一,對汪氏歷史、譜牒文化,乃至古代書法藝術、造紙和雕版刻印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徽州地區古村落中的汪氏祠堂 汪姓被稱為徽州笫一大姓,所謂天下汪姓出自徽,目前中國有580多萬汪姓子弟。前不久,一件匯聚了十九通古代手稿、手繪本的汪氏家族文獻手卷意外於百年老字號上海朵雲軒庫房中發現,並於上周起在上海朵雲軒藝術館展出。 相關古籍文獻專家初步研究認為,這是國內較為罕見的古代家譜文獻,或是全國已知面世家譜中時代最早的之一,對汪氏歷史、譜牒文化,乃至古代書法藝術、造紙和雕版刻印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這些文獻均為手寫或手繪,以紙本、絹本合裝為一個完整的手卷。全卷高約40厘米,全長約1100厘米,由19件文本或手繪人物像組成。12月20日起,家譜還將在上海朵雲軒秋季預展現場亮相。 【[wiki]汪氏統宗世譜之圖[/wiki]】(局部)(資料圖) 第一件題為【[wiki]汪氏統宗世譜之圖[/wiki]】(殘本),現存部分為記錄南宋建炎前越國公汪華後裔的遷居婺源、祁門兩縣各鄉的狀況。此件以下,主要有:唐高祖武德四年(621)九月【[wiki]敕封汪華詔書[/wiki]】朱書殘本、唐汪芬【[wiki]汪氏譜序[/wiki]】、宋高宗紹興六年(1136)三月【[wiki]敕賜進士及第汪應辰[/wiki]】、約紹興十八年(約1148)【[wiki]敕侍御史汪勃[/wiki]】殘本、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十二月【[wiki]敕兼知樞密院節度使醴泉觀使汪澈[/wiki]】、宋宗室趙汝愚淳熙十年(1183)四月【[wiki]端明學士汪公傳[/wiki]】、北宋蘇軾款元祐二年(1087)三月【[wiki]唐越國汪公傳[/wiki]】(疑抄本)、南宋周必大款的【[wiki]贊語[/wiki]】(疑仿本)、佚名絹本手繪【[wiki]唐越國公遺像[/wiki]】等。手卷的裱工較為簡樸,部分裱邊或襯紙因年代久遠,已經脫漿散開,但所有文獻均仍保持裝裱時的舊貌,在有些文本上,還明顯看得出多次裝裱的痕跡。這些現狀表明,此卷現有內容並非在同一時期內產生的,而是在較長一段時間內逐步積累後,再重新組合裝裱的。 從文獻紀年顯示的時間看,最早是初唐,最晚的在南宋末。按寫作者的生卒年看,最晚的則已到了13世紀初。各件文獻的保存程度差別較大,有的相當完好,如宋高宗、宋孝宗的幾通敕書和大部分宋代官員的文稿。有的則已殘缺,如唐高祖的【[wiki]詔令[/wiki]】。另外,紙張的質地和成色各不相同,年代較早的,顯得較為粗糙、厚實,稍晚一些的則比較細膩、輕薄,由此反映出古代造紙技術在不斷進步中所體現的特質。 在日前舉行的專家研討會上,上海圖書館原歷史文獻研究所所長王鶴鳴評價說:大開眼界,大吃一驚。據悉,上海圖書館是國內外收藏中國家譜原件最多的公藏機構,館藏家譜有3萬餘種、30餘萬冊,共計近400個姓氏,收藏的家譜覆蓋全國27個省、自治區及直轄市。王鶴鳴介紹,在這3萬餘種家譜中,上圖館藏宋本僅有【[wiki]仙源類譜[/wiki]】殘頁,明本有1000多種,其餘大量為清代和民國時期的家譜。而在1000多種明代家譜中,以徽州地區最多,可見該地區非常重視修制家譜。而在朵雲軒庫房發現的汪氏家族文獻手卷中的【[wiki]汪氏統宗世譜之圖[/wiki]】(殘本)記錄的就是南宋建炎前越國公汪華後裔的遷居婺源、祁門兩縣各鄉的狀況。 復旦大學史地所教授王振忠表示,陳氏統宗世譜1482年成書,後面的統宗世譜都是受此影響,要打破明代之前有統宗世譜的界限,還需要更多研究。 上師大教授錢杭認為,統宗世譜是明朝的說法,要證實為明朝以前,還需要文本對文本的研究,比如證實裡面地名的稱法是在明以前出現的,他認為,這種研究是可以進行的。 古語有云: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一部家族史,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社會文明進程的一個縮影。中國從上古時代起,就開始注重氏族統緒,到漢末魏晉,門閥制度興起,記錄家族歷史的文獻成為一時濫觴,官僚士人無不熱衷於此,普通百姓也競相仿效。尋宗問祖,清理世系,是其主要目的;傳承祖訓,接續家風,則是其現實生活的需要。所以,每當社會大變動、人口大遷徙之後,總會出現幾次較大規模的宗族、家族文獻整理、編纂的高潮。比如南北朝大動亂後的隋唐之際,五代十國戰禍後的兩宋時期,外族入主卻又短命夭亡的元末明初,政體鼎革社會轉型的清末民初,等等,這些都是中國家族文獻大量湧現的重要階段。【[wiki]汪氏統宗世譜之圖[/wiki]】為原朵雲軒古玩收購部(今屬朵雲軒集團古玩公司)舊藏,得之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前半,因相隔半世紀有餘,其具體收購經過已難追尋。全卷內容,不看則已,既經披覽,竟令人大吃一驚!由於歷史原因,千百年來,留存至今的家族文獻已很有限,即使有之,相距今日的時間也並不長。除了那些出土的石刻碑版類文獻外,紙質類的手寫文書,基本上都晚於元代,而集中於明清時期的,數量固多,但這類近世文獻,對於早期的家族歷史每每語焉不詳,傳抄錯訛,附會牽扯者不在少數。因此,儘管都認識到早期文獻的重要,卻因存世極少,得之難乎其難。文史學者承載說。 關於徽州汪氏宗族的起源,據有關史書及家族譜牒記載,是出自春秋時期魯成公黑肱支子姬汪之後。 三十一世祖汪文和於漢建安二年以龍驤將軍出任會稽令,遷居江南,卒後葬在新都郡邵石山(在今浙江淳安縣境內),為汪氏江南始祖。 傳至三十六世汪道獻,為黟縣令,乃遷居歙州,成為汪氏徽州始祖,其曾孫汪勛明即為越國公汪華、開國公汪鐵佛二人之祖父。而據【[wiki]汪氏通宗世譜[/wiki]】記載,全國各地汪氏均以汪華或汪鐵佛為祖,至宋代時黟歙之人,十姓九汪,皆汪華後,這就是說唐宋以來的徽州汪氏大抵皆為汪道獻家族後裔。其後子孫蕃衍遷徙,遍布皖、鄂、贛、浙、蘇、豫、閩、湘、魯、粵、川、陝、冀等地。汪氏宗族在宋代時宦路相遇、多講宗盟 ,明代時相與通宗、修祠輯譜,他們多以徽州汪氏後裔自許,有天下汪姓出徽州之說。 【[wiki]汪氏統宗世譜之圖[/wiki]】目錄如下: 1.【[wiki]汪氏統宗世譜之圖[/wiki]】(手寫,麻紙本,縱33.7cm,橫143cm) 有明顯殘缺,現僅存世系圖、婺源縣遷居名族圖、祁門縣遷居名族圖三部分。世系圖自一世而至十七世,以下殘缺;婺源分支部分基本完整,僅標題下半段略損;祁門分支部分殘後半段,遷居記錄至宋建炎時期為止。 2. 南宋高宗【[wiki]敕侍御史汪勃[/wiki]】寫本(約紹興十八年) 3. 北宋俞獻卿【[wiki]汪氏譜跋[/wiki]】手寫殘本。 4. 南宋程卓嘉定六年四月【[wiki]汪氏族譜序[/wiki]】寫本 5. 許謝跋文手寫本(篇名不詳,作者待考)。 6. 唐汪芬【[wiki]汪氏譜序[/wiki]】 7. 唐高祖武德四年九月【[wiki]敕封汪華詔令[/wiki]】 8. 南宋黃葆光【[wiki]越國公神傳[/wiki]】手寫本。 9. 南宋程元鳳【[wiki]題贊[/wiki]】手寫本。 10.宋末元初人胡炳【[wiki]贊越國公族譜卷[/wiki]】 11.南宋趙汝愚淳熙十年四月【[wiki]端明學士汪公傳[/wiki]】(汪應辰) 12.南宋周必大(款)贊語 13.南宋孝宗乾道元年十二月【[wiki]敕兼知樞密院節度使醴泉觀使汪澈[/wiki]】 14.南宋羅願【[wiki]贊語[/wiki]】 15.北宋蘇軾(款)元祐二年三月【[wiki]唐越國汪公傳[/wiki]】 16.南宋程琳【[wiki]贊語[/wiki]】、 17.佚名手繪【[wiki]唐越男汪公遺像[/wiki]】(絹本) 18.宋高宗紹興六年三月六日【[wiki]敕賜進士及第汪應辰[/wiki]】 19.佚名手繪人物像(疑為汪應辰)。畫中人面目清癯,宋時官僚裝束,因高宗敕文置於此畫像前,故推測畫中人即汪應辰。此圖畫法,較之越國公遺像更為細緻,繪工也較精到,用色講究,朱紅官服至今鮮艷奪目,細筆描金稍有脫落,但仍清晰可見。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