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仁见智》 苏州弹词是主要流行在苏浙沪吴语地区的曲艺说书形式,经常与苏州评话一道被合称为“苏州评弹”。但较之徒口讲说而类似北京评书的苏州评话,苏州弹词则是说唱相间表演而具有音乐性的本体构成,且有三弦、琵琶等乐器伴奏。与苏州评话在新时期以来发展的相对沉寂不同,苏州弹词具有从业人员较多、创演态势活跃、艺术影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特点。其在改革开放新时期近40年间的发展,较之同样采用方言表演的其他曲种,要风光许多。这不仅由于其自身的艺术积累较为丰厚,艺术发育较为良好,艺术个性较为鲜明,艺术魅力较为巨大;而且涌现出老中青几代优秀演员,推出了一大批各种篇幅的精品节目。其清新雅致的审美风格和温婉秀丽的说表弹唱,及在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特殊艺术魅力,甚至被海外听众誉为“中国最美的声音”。 然而,就是这样一种发育较好的曲艺说书形式,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的发展过程中,也于自身艺术节目形态的不同变化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普遍性偏向及问题。风光之中存在着隐忧,欣慰的同时值得关切。 首先,“开篇”及“短篇”在新时期以来基本上发展成为苏州弹词相对独立的演出方式和节目形态。但与“短篇”可视为故事内容简短完整能一次演完的独立说书节目不同,“开篇”式的短小抒情性弹唱节目,毕竟不是苏州弹词艺术的形态主体,更不能成为苏州弹词创演的经营重心或者发展常态。而随着新时期各种综艺晚会尤其是电视晚会节目需求的不断增大,“开篇”式的短段节目却几乎成为人们日常欣赏苏州弹词的主要对象。对于“开篇”的创演,也成为苏州弹词界乐此不疲的主要任务。许多年轻演员甚至将此作为谋取名利的一条捷径,导致没有机会也没有心思去学习和掌握真正全面的苏州弹词艺术基本功。简单的“弹唱”表演之外,“说表”和“放噱”等其他综合性的说书表演技艺,因较难具备,直接影响着苏州弹词艺术的传统继承和全面发展。 其次,“中篇”节目成为许多专业团体的创演重心与经营“新宠”。传统典范的苏州弹词节目,以长篇连回的形态为主,辅以静场拢神和答谢返场的“开篇”弹唱或者“选曲”演唱。但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主题性的专场创演方式以来,由3至4回节目构成的一次性专场演出即“中篇”节目的形式,却在“文革”结束之后的历史新时期,成为许多专业团体包括业界人士偏爱有加的创演目标。驱动这种创演倾向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却不容忽视。问题的要害不在于篇幅本身,而在于这种“中篇”节目的演出方式,即不是传统的一人“单档”、二人“双档”或三人合作的“三个档”的通常性演员搭配,而是其中的每回书大都要有两三个不同的演员搭档演出。这样一来,一个通常3至4回的“中篇”节目,常常需要七八人乃至十余人的演出阵容。演出的成本因之陡然提高,而经营的困难也就相应增大,万一哪个演员有事耽搁,势必会影响正常的演出。同时,由于“中篇”节目的时间容量相对有限,一些需要充分展现才有听头的书情书理,无法从容地表达和体现。苏州弹词特有的“理、味、趣、细、技”等艺术特色和审美优长,因而便无从彰显、无所附丽。再加上演员搭档一多,一个人说表时,另外的演员冷坐身旁,看着也比较怪异和尴尬。为了化解这个矛盾,便要加强“起脚色”表演的代言式模仿对话。如此一来,“戏剧化”表演的成分不断增加,而曲艺说书的特点势必消减。尽管新时期以来也出现了《[wiki]大脚皇后[/wiki]》《[wiki]雷雨[/wiki]》等比较优秀的“中篇”节目,但由于上述问题的大量存在,也无疑增加了苏州弹词的创演成本,削弱着苏州弹词灵动简便的自身特色。 再次,“长篇”节目的原创非常稀见,乃至出现了某种停滞。这一方面与“开篇”需求的增多和“中篇”创演的趋热相关,另一方面也与演出条件的变迁和艺术追求的偏向有关。除了“长篇”节目的创作本身较难,通过长期的演出打磨和调整完善并在书坛上真正立起来因之更难;许多新时期成长起来的演员,由于学习和继承传统“长篇”节目的专业储备不足,在书场里长年演出连回“长篇”经受锻炼并成长成熟的机会不多,参与创作并打磨推出成熟“长篇”节目的概率因而也就变得更低。再加上“跑码头”驻场演出条件艰苦且收入微薄,面对市场经济环境疲于赚钱养家较少充电提高而缺乏文化的积累与支撑,愈加影响着“长篇”节目的创作表演和学习继承。 同时,艺术风格趋于单一,艺术追求偏重炫技。比如历史上的苏州弹词表演,有所谓“方口”和“活口”之别,前者为定本说唱而后者多灵活发挥。新时期以来,由于“开篇”的走红与“中篇”的受宠,使得从业者对于“长篇”节目的学习继承和创作表演非常不够。死记硬背说词与唱篇的“方口”表演,成为一种常态。基于“长篇”说唱的“活口”功夫及其风格技巧,庶几成为绝响。苏州弹词艺术原本充满鲜活魅力的多彩风格,因之趋向单一和僵硬。又如苏州弹词的基本功,有所谓“说噱弹唱”诸样,其在舞台表演中的运用,是综合有机的配合。但新时期以来苏州弹词界的许多人,将“弹唱”以及“流派唱腔”的形成即对习惯上以个人姓名来命名的“某某调”的创制,作为自身艺术追求的主要目标,并因此而忽视了其他艺术修养的全面养成与舞台运用。不懂得也没有意识到,某种基于个人特点的表演风格或唱腔特点的真正形成,是由个人的天赋条件、节目的表演需要和时代的审美风尚等因素,共同作用并有机结合的熔铸结果,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历史过程,并非一厢情愿的简单促成。而这些看似仅属创演偏向的背后根源,是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以及没有真正把握说书艺术自身的基本规律而缘木求鱼的理论迷误。 苏州弹词在新时期以来隐藏于表面风光之下的这些创演偏误,不只暴露着其在艺术继承方面的严重缺失,也暴露着其在艺术发展方面的观念迷失。其他包括“开篇”弹唱不时夹杂进去的许多伴舞现象和“起脚色”时大量存在的过度代言性“对话”表演,实际上也是新时期曲艺创演普遍存在的“歌舞化”和“戏剧化”倾向在苏州弹词中的一种体现。正视这些问题,克服这些弊端,便成为苏州弹词在未来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的主要努力方向。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