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中醫中藥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安徽歙縣『張一帖』·大醫精誠,傳家有道

國學新聞| 中醫中藥

2017-2-18 15:27| 發佈者: 張啟功| 查看: 7743| 評論: 1|原作者: 趙冬梅|來自: 中國中醫藥報 

摘要: 編者按:2016年12月,安徽省歙縣『張一帖』十四代傳人、國醫大師李濟仁家庭被評選為首屆全國文明家庭。『張一帖』家族代代為醫傳承460餘年,不僅以其『懸壺濟世』的高超醫術享譽海內外,更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
聲明 / 聲明 醫學內容僅供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網上任何關於疾病的建議都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斷。
醫學內容僅供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網上任何關於疾病的建議都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斷。

編者按:2016年12月,安徽省歙縣『張一帖』十四代傳人、國醫大師李濟仁家庭被評選為首屆全國文明家庭。『張一帖』家族代代為醫傳承460餘年,不僅以其『懸壺濟世』的高超醫術享譽海內外,更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自強精進、厚德中和』的張氏家訓家風,樹起了一塊『大醫精誠』的豐碑。張氏家族的家訓家風源於『孝悌忠信』的徽文化,突顯的是一種『工匠精神』,為後世樹立了治家典範,歷久彌新。本文詳細介紹了『張一帖』家族的家風文化和治家之道。

新安國醫博物館

世醫家族『張一帖』

安徽歙縣定潭『張一帖』家族被公認為歷史悠久的世醫家族。張家世代為醫,醫技精湛、醫德高尚,治療急性熱病、內科疑難雜症有奇效,往往一帖(一劑)藥而起沉疴,故被稱為『張一帖』。

『張一帖』之名始於明嘉靖年間。『張一帖』一世祖張守仁(1550-1598年),字立仁,以其醫德醫術博得眾人認可。自張守仁始,『張一帖』歷明、清、民國至今,已有460餘年的歷史。2010年,『張一帖內科療法』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新安國醫博物館坐落於安徽省黃山市歙縣深渡鎮定潭村,由『張一帖』第十四代傳人李濟仁、張舜華夫婦投資建設,始建於2007年,現已基本完工並對外開放。該館佔地面積2500平方米,建築面積1800平方米,其中展館面積1000平方米。

博物館呈徽派建築風格,在功能佈局上,主要分博物館展廳、走廊醫藥用具展廳、宗祠、中藥園、修復室、鑑賞室、公共服務區等。主要展示新安醫學源遠流長的歷史,歷代新安名醫、國醫的歷史地位和重要貢獻,現代徽州人對傳承和弘揚新安醫學的業績。

從明朝嘉靖年間『張一帖』一世祖張守仁起,張氏後人代代為醫,傳承至今已有460餘年的歷史。為了提醒後世子孫,張守仁定下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自強精進、厚德中和』的16字家訓,並要求後世子孫銘記於心、遵行不悖。後來,張氏子孫又在16個字的家訓基礎上衍生制定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自強厚德』的12條家規。

『張一帖』的家風傳承

安徽歙縣,古稱新安,是古徽州府治所在地,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而歙縣定潭『張一帖』又是新安醫學中影響最大的世醫家族之一。

『傳家有道惟存厚,處世無奇但率真。』從明朝嘉靖年間『張一帖』起,張氏後人代代為醫,不僅以其『懸壺濟世』的高超醫術享譽海內外,更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自強精進、厚德中和』的張氏家訓家風,樹起了一塊『大醫精誠』的豐碑。

在皖南,至今還流傳着『趕定潭』的說法,因為遠近聞名的新安世醫家族『張一帖』就出自這裏。

安徽省黃山市歙縣檔案館館長 潘進輝:

我是土生土長的歙縣人,在我們歙縣有兩句老話,一句是『勞累傷寒趕定潭』,另外一句是『死命咯,要去趕定潭咯』。為什麼勞累傷寒要去趕定潭呢?因為定潭有個『張一帖』,『張一帖』有一種『末藥』,末藥對勞累傷寒有特殊的療效,往往一帖(藥)就能把病治好。另外,『張一帖』對一些急病、重病、難病,有特殊的療效,也往往一帖就能把病治好,久而久之,他的聲譽就不脛而走,周邊各地逐漸形成了『趕定潭』的說法。有時候(病人)甚至半夜提着燈籠,打着火把到定潭去看『張一帖』。

『張一帖』的創始人張守仁(1550—1598年),歙縣定潭人,明嘉靖萬曆年間以醫術鳴世。張守仁是新安名醫北宋張擴、南宋張杲的後裔,他精研【[wiki]靈樞[/wiki]】【[wiki]素問[/wiki]】與張仲景之著述,勤於實踐,歷經30餘年反覆揣摩、臨床驗證,終於研製出一種粉狀藥劑——『末藥』。

張氏用以臨診,辨證精、用藥靈,疑難雜症往往一帖(劑)而愈,被百姓親切地稱為『張一帖』。

『張一帖』世代相承,聲名日著,至今已傳承15代,歷460餘年。之所以幾百年傳承不衰,除了精湛的醫術外,更主要的是一顆醫者的仁心。

『張一帖』十四代傳人、國醫大師 李濟仁:

貧苦的人來看病,不計診費。有的,我們還送藥給他們。

『張一帖』十五代傳人、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 張其成:

我們家前面不是有一條河嗎。一般的患者、急診患者都在半夜裏來叫門,隔着河就在對面叫,張一帖、張一帖……這個時候,我們家就會派一條船,划過河把這個病人接到家裏來看病。

為了提醒後世子孫,張守仁定下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自強精進、厚德中和』的16字家訓,並要求後世子孫永遠不得忘記。

『張一帖』十四代傳人、國醫大師 李濟仁:

以前有『八德』,哪『八德』呢?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就是八德。後來,結合我們自家情況,又添了兩句『自強精進,厚德中和』。這兩句實際上跟『八德』是緊密聯繫的。我們(為人處世)的一切都是根據這個(家訓)來做的。

16個字的家訓,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後來張家又衍生制定了12條家規:

孝:孝敬父母,祭拜祖先;悌:友愛兄弟,和睦姐妹;忠:忠於職守,報國效民;信:以信立身,以誠待人;禮:知書守禮,溫和謙讓;義:樂善好義,濟困扶危;廉:勤儉節約,廉潔樸素;恥:知恥為勇,行己有恥;自:自尊自愛,自律自為;強:堅毅剛強,變易求新;厚:寬厚包容,穩重慈憫;德:五德為本,仁和精誠。

『張一帖』十五代傳人、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 張其成:

家訓可以說是我們治家的一個總的綱領,而家規就是一些具體的規定。比如說『孝』,就要『孝敬父母,祭拜祖先』。

醫者仁心可以廣濟天下,『張一帖』家風家訓所承載的『精』『誠』『仁』『孝』『和』等以儒家文化為主導的人文精神,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與價值觀的體現。

正是在張氏家風家訓的傳承引導下,『張一帖』的歷代傳人都醫德高尚,妙手仁心,贏得了廣泛讚譽,拔萃於醫林,傳為杏林佳話。

『術著岐黃三世業,心涵雨露萬家春。』這副對聯出自學者吳承仕之手,寫的就是定潭『張一帖』的第十三代傳人張根桂。

吳承仕(1884-1939年)是歙縣昌溪鄉滄山源村人,近現代經學家、古文字學家、教育家。吳承仕曾患痼疾,經張根桂醫治而愈,感激之餘為張根桂奮筆寫下了這副對聯。

張根桂當年聲名遠播,在張家老宅定潭,至今還流傳着『定潭向有車頭寺,半夜叫門一帖傳』的說法,形象地描述了當年病人絡繹不絕前來求醫問藥的景象。

『張一帖』傳到第十四代李濟仁、張舜華夫婦後,他們謹遵家訓,進一步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懸壺濟世、大醫精誠』的內涵。

早在1958年,李濟仁、張舜華夫婦就響應國家號召,將『張一帖』祖傳秘方無償獻給國家。2009年,他們又與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簽署協議,無償捐建了醫藝館。2010年7月13日,『張一帖內科療法』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上世紀70年代末,李濟仁、張舜華因工作調動舉家遷往蕪湖,為了讓『張一帖』在老家後繼有人,他把年僅16歲的次子李梃留在了家鄉,成了『張一帖』在定潭的守護者,延續着當地『趕定潭』的傳說。

『張一帖』十四代傳人、國醫大師 李濟仁:

我當時就考慮,跟老伴商量,我們這個『根』畢竟還在新安。如果我們全家遷過來,那這個『根』不就沒有了嗎?『張一帖』要發揚光大,走向全國走向全世界,但是這個『根』不能沒有了。

『張一帖』十五代傳人 李梃:

把我一個人留在定潭,也就是傳承『張一帖』,當時我心裏不太平衡,我認為父母有點偏心,城鄉差別畢竟很大,我每次去蕪湖探親,都不想回來。但是經過後來這麼多年的磨練,我也認為『張一帖』這個品牌確實在家鄉不能丟,父母親的用心良苦我才逐步體會到。

從不能理解到紮根定潭,轉眼間李梃已經在老家堅守了37年。

37年裏,他牢記先祖的家風家訓和父母的囑託,深知一個百年老字號的傳承,不僅要有高超的醫術,更需有普濟天下的胸襟。他的『世傳張一帖診所』醫技精湛、聲名遠播,前來求診者遍佈全國各地。年紀大的老人和家庭困難的病人前來求醫,李梃仍然不收診費,他用自己的行動踐行着張氏的家規家訓。

『張一帖』十五代傳人 李梃:

我們張氏家族的家規家訓,通過父母親的言傳身教,(從醫)37年來,我從來不敢忘記。

李濟仁,張舜華夫婦共育有四子一女,都傳承了『張一帖』家學。除了李梃外,大兒子張其成、四子李標、五子李梢如今都是博士生導師。家訓、家規,幾個兒女從小都牢記於心。

『張一帖』十五代傳人、安徽省蕪湖弋磯山醫院主任醫師 李艷:

『張一帖』的醫德醫風對我的影響可以說是潛移默化的,已經深入到我的骨子裏面去了。

『張一帖』十五代傳人、清華大學教授 李梢:

我現在主要是用一些大數據,還有生物信息等一些新的方法來研究中醫藥、發展中醫藥。我希望通過我的努力、通過我的奮鬥來踐行我們的家訓,『自強精進』,使得我們的祖傳醫術和中醫藥能夠更好地走向世界、走向未來。

長子張其成現任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談及先祖的家訓家規以及父母的言傳身教,張其成有着不少感悟。

『張一帖』十五代傳人、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 張其成:

關於家訓,父母親都是言傳身教。比如說,春節的時候,父母親經常帶我們去祭祖,然後到村裏面或者鄉裏面的祠堂裏去看那些對聯。我父親就讀給我們聽,比如說『孝悌傳家根本,詩書濟世文章』『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幾百載人家無非積善』等等,他就這麼講給我們聽。還有我們祠堂裏,都有磚雕、石雕或者木雕,我父親就跟我們講上面的故事。

懸壺六十餘載,孜孜不倦地傳播着中醫國粹的精華,李濟仁一家『兄弟三博導、兩代七教授』在當地傳為佳話,生動演繹了一個國醫世家的家風淵源和文化根系。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趙冬梅:

我們看『張一帖』的家風,『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其實是儒家文化當中老生常談的東西,看上去好像沒什麼特別的,但是『張一帖』這個中醫世家能夠堅持四百多年,很難得。一個家族開始的時候往往比較能夠做到遵守家訓、傳承家風,但是當一個家族,已經積累了名譽、財富、地位之後,仍然能夠一代一代地這樣做下去,把它從一個人兩個人的美德變成一代又一代的風氣,而且影響到周圍,這就非常難能可貴了。

自2007年起,李梃在家鄉定潭開始籌資興建醫學博物館。目前該館已初步建成,館中收藏了張氏一脈400多年來的醫學心得和家訓家規,向世人展示着新安世醫『張一帖』的燦爛歷史,展示着新安醫學文化的博大精深。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自強精進、厚德中和』,傳世四百多年的張氏家訓家風,穿越時空,歷久彌新。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傳家有道惟存厚,大醫精誠濟世長。『張一帖』這一傳承了四百多年的老字號,在歲月的流逝中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閃爍着時代的光芒。

安徽歙縣『張一帖』家規摘編

孝悌

孝敬父母,祭拜祖先;友愛兄弟,和睦姐妹。

——摘自【[wiki]『張一帖』家規[/wiki]】

【解讀】

張氏家族遵照古訓,恪守祖規,以『孝悌』二字作為家族立家之本,上以孝父母,下以友兄弟,內以律己身,外以助四鄰。正因為張家秉承『孝悌』之旨,父母慈愛、子女孝順、兄弟姐妹和睦相處,才能將精湛醫術世代相傳,懸壺濟世而造福百姓,使張家成為遠近聞名的中醫世家。

忠信

忠於職守,報國效民;以信立身,以誠待人。

——摘自【[wiki]『張一帖』家規[/wiki]】

【解讀】

古諺云:『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忠於祖國、厚以報人是張氏子弟立身的前提;誠以待人、遵守信用是張氏子弟立身的原則。張氏家族自明代以來,世代行醫,四百餘年,始終以救濟蒼生、服務患者為己任,對待患者全心全意、誠信負責,成為醫界楷模。

禮義

知書守禮,溫和謙讓;樂善好義,濟困扶危。

——摘自【[wiki]『張一帖』家規[/wiki]】

【解讀】

作為醫學世家、書香門第,張氏家族一直以『知禮好義』作為家族的行為準則,體現了張氏家族對子孫有知識、通事理的要求和期望。面對患者,溫和謙讓,讓患者心安,是張家開方用藥的第一步,體現了高尚的醫德風範。同時,張氏家族在行醫濟世的過程中秉承『樂善好義,濟困扶危』的理念,常常施醫贈藥,救患者於危難之中,從不多收患者一分一毫,始終以『義』為行醫之道,普濟一方百姓。

廉恥

勤儉節約,廉潔樸素;知恥為勇,行己有恥。

——摘自【[wiki]『張一帖』家規[/wiki]】

【解讀】

張氏家族始終堅持『勤儉節約,廉潔樸素』的持家立家原則,反對奢靡,崇尚節儉,艱苦樸素,以『廉』為榮,以『廉』要求子孫後代,這也是張氏家族一直以來興旺不竭的內在因素。同時,無論是在面對榮譽還是困境時,張家始終堅持『知恥為勇,行己有恥』的信念,不妄自菲薄亦不自鳴得意,戒驕戒躁,努力奮進。

自強

自尊自愛,自律自為;堅毅剛強,變易求新。

——摘自【[wiki]『張一帖』家規[/wiki]】

【解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張氏家族認為無論是生活還是做事都要能做到自強不息。在為人上自尊自愛,只有自己尊重自己、愛護自己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愛護。在處事上自律自為,只有嚴格自我約束、遵紀守法才能走得更遠、變得更強。在性格上堅毅剛強,面對困境堅持不懈,不輕言放棄。在創新上變易求新,不囿於現有成果,積極創造,立志革新。『天下之至變者,病也;天下之至精者,醫也』,將『自尊自愛,自律自為;堅毅剛強,變易求新』的自強精神融入到血液當中,促使張氏家族歷代奮鬥向前,不斷取得碩果。

厚德

寬厚包容,穩重慈憫;五德為本,仁和精誠。

——摘自【[wiki]『張一帖』家規[/wiki]】

【解讀】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張氏家族要求子孫要懷着一顆赤誠之心,待人寬厚包容,穩重慈憫。醫乃仁術,仁者愛人,張家堅持以仁愛之心守護每一個上門求醫的生命,認為生命至上,要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愛護生命。張氏家族以『仁、義、禮、智、信』五德為傳家之本,強調仁和精誠的行醫精神,做到仁者愛人、調和致中、精研醫道、誠篤端方。 (本文摘編自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北京大學 趙冬梅)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發表評論

最新評論

引用 遊客 2020-2-21 13:29
怎麼聯繫,有電話嗎

查看全部評論(1)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