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協會議小組討論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書協主席蘇士澍關於破解漢字書寫教育難題、寫好中國字的倡議,得到了媒體的熱切關注和眾多委員的響應。 『天、地、人、手、足……』中國人的啟蒙,大都從學寫漢字開始,今天我們的工作生活,也時刻都離不開這個強大的交流工具。但值得注意的是,如今卻有越來越多的人正在患上『漢字失寫症』,經常是一個字,看著認識,提筆就忘,一不小心就寫成了錯字、白字。 顯然,這與時代發展的大環境有關。電子產品和鍵盤打字廣泛使用,各種拼音輸入法越來越人性化,甚至能『模糊聯想』『自動糾錯』,『寫字』只要大概知道讀音即可,不需一筆一畫地再現。於是,不少人丟掉了筆和紙,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時,把蘊藏在漢字書寫中的文化意義也一併丟掉了。 此中癥結,其實並不僅在於不會寫、不愛寫,而在於不重視——鍵盤時代,既然一切都一敲即得,又何必費時間去辨形識義、專門練字?這種情況也影響到了中小學,蘇士澍委員在調研中就發現,中小學書法教育資源分布不均、書法開課率不足的情況普遍存在。 中華漢字源遠流長,承載著燦爛的華夏文明,橫豎撇捺的間架結構和抑揚頓挫的音調中,不僅包含豐富的語言含義,也別具東方的美感和韻律。而書寫是漢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衍生出的書法藝術,更是中華文明的獨特瑰寶。『一字一世界,一筆一精神』,漢字不僅僅是溝通符號,某種意義上,它也是傳統文化的基本組成單位,是我們民族大樹汲取養分的根須。 經濟全球化大潮中,學習外語、加強與世界的溝通交流當然必要,但也應該守好自己的精神家園,把根留住。回望各國文字的興衰起落,不也正是文化軟實力的體現嗎?在新的時代,漢字書寫並非無謂之技,其背後,恰恰是民族血脈的傳續,是文化自信的重塑,有著不可忽視的現實意義。 強調漢字書寫,並非是要逆潮而動,況且每個人興趣稟賦不一,也未必要人人都成爲書法家。但無論國家、社會、學校還是個人,都應當有這樣一種文化自覺。規範漢字使用,支持書寫教育,弘揚書法文化,吸引對此感興趣的孩子和有志之士,並爲他們提供良好的條件,從自身做起,促成一個寫好漢字、用好漢字的氛圍,在這些方面,我們是可以有所作爲的。 在筆尖上重新發現漢字之美,在黑白間架中傳承中華文化,這是中小學生的功課,也是我們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