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歷史的天空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王子今·秦始皇『天下一統』的歷史新識

國學新聞| 歷史的天空

2017-7-25 19:19| 發布者: 延章| 查看: 2891| 評論: 0

摘要: 本期主持:王子今(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 本期主題:秦統一及其歷史意義再研究 主持人語   秦的統一,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它結束了中國政治史的『封建』時代,促進了不同區域淵源有別的文明的融合,被看 ...

本期主持:王子今(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 本期主題:秦統一及其歷史意義再研究

主持人語

  秦的統一,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它結束了中國政治史的『封建』時代,促進了不同區域淵源有別的文明的融合,被看作『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轉折點』,又為後來漢代的文化繁榮準備了歷史條件。人們評價秦政,多批判其專制。但是對於秦完成統一事業這一重要歷史進程的考察和理解,其實尚有較廣闊的學術空間。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秦統一及其歷史意義再研究』的承擔者就此進行了深入細緻的研究。這組文章就是從不同視角認識秦統一進程和意義及相關問題的研究心得。

  司馬遷總結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的歷史趨勢時,言終結於統一:『至秦始皇立,天下一統,十五年,海內咸歸於漢矣。』(【[wiki]史記[/wiki]】卷四【[wiki]周本紀[/wiki]】)秦實現『天下一統』而創建的新的政治格局和社會結構,並沒有因短祚而完結,對後世形成2千年的影響。對於秦統一,歷代史論、政論頗多評判。在新的學術條件下,有必要進行新的考察,以求形成新的理解。

1、秦統一的條件

  關於秦統一事業的成功,秦始皇自稱『德並諸侯』『烹滅強暴』(【[wiki]史記[/wiki]】卷六【[wiki]秦始皇本紀[/wiki]】)。對於實現『天下一統』的因素,【[wiki]史記[/wiki]】有『是善用兵,又有天命』(【[wiki]史記[/wiki]】卷四【[wiki]周本紀[/wiki]】)的說法。秦據西北僻陋之地迅速崛起,能夠『強殆中國』(【[wiki]荀子·強國[/wiki]】),最終實現一統,自有重要的原因。以往曾有學者將商鞅變法解釋為由奴隸制走向封建制的社會形態進步的標誌,認為秦的統一在於改革徹底,使得先進的制度戰勝了落後的制度。然而許多跡象告訴我們,歷史真實顯然要複雜得多。正如李學勤所指出:『近年有關秦的考古發現……特別是涉及奴隸制方面的,使我們感到必須重新描繪晚周到秦社會階級結構的圖景。』『睡虎地竹簡秦律的發現和研究,展示了相當典型的奴隸制關係的景象』,『有的著作認為秦的社會制度比六國先進,筆者不能同意這一看法,從秦人相當普遍地保留野蠻的奴隸制關係來看,事實毋寧說是相反。』(【[wiki]東周與秦代文明[/wiki]】,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90頁至第291頁)就這一歷史文化主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對於通過中國歷史走向揭示社會發展的若干規律是必要的。

  對於秦富國強兵,終於一統的具體的條件,可以進行必要的分析。研究者注意到秦國在水利經營、交通建設、機械發明、動力革命等方面體現的優勢,由此實現了國家綜合實力的上升,成為在軍事競爭中勢不可當的重要因素(王子今:【[wiki]秦統一原因的技術層面考察[/wiki]】,【[wiki]社會科學戰線[/wiki]】2009年第9期)。而管理方式的進步與鐵質工具的普及,也表現出對東方六國的某種意義上的超越。秦的學術文化傾向特別注重實用之學的特點(王子今:【[wiki]秦文化的實用之風[/wiki]】,【[wiki]光明日報[/wiki]】2013年7月15日),與這一歷史現象有關。秦在技術層次的優勝,使得秦人在兼併戰爭中能夠『追亡逐北』『宰割天下』,最終『振長策而御宇內』『履至尊而制六合』(賈誼:【[wiki]過秦論[/wiki]】)。

2、秦統一的規模

  秦統一後形成了新的局面,後人曾經有『六王畢,四海一』(杜牧:【[wiki]阿房宮賦[/wiki]】,【[wiki]樊川集[/wiki]】卷一),『六王失國四海歸』(莫濟:【[wiki]次韻梁尉秦碑[/wiki]】,【[wiki]宋詩紀事[/wiki]】卷四七)之說。其實,擊滅『六王』,不能完整概括秦統一事業。秦始皇實現的統一,亦包括北河拓進以及南海置郡。而秦帝國版圖的規模,於是也遠遠超越了秦本土與『六王』故地。【[wiki]史記[/wiki]】卷六【[wiki]秦始皇本紀[/wiki]】記『西北斥逐匈奴』與『略取陸梁地』事,繫於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然而據【[wiki]史記[/wiki]】卷八八【[wiki]蒙恬列傳[/wiki]】『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及【[wiki]秦始皇本紀[/wiki]】在二十六年(前221年)記述中已言『南至北向戶』,二十八年(前219年)琅邪刻石有『皇帝之土,……南盡北戶』語,可知這兩個方向的拓進在兼併六國後隨即開始。北河與南海經營,也是秦統一戰爭的主題之一。秦始皇的政治志向和秦人的進取精神,因此可以得到更為真切的理解。後人對於秦統一後未能及時進行政策轉變導致滅亡的批評,如賈誼【[wiki]過秦論[/wiki]】所謂『取與守不同術也』而『秦離戰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無異也』等,也可以在這一認識的基點上作新的分析。

3、秦統一的意義

  自戰國至於秦漢,歷史形勢發生劇變。清代史學家趙翼有『秦漢間天地一大變局』的判斷(【[wiki]廿二史札記[/wiki]】卷二【[wiki]漢初布衣將相之局[/wiki]】)。湯斌曾明確說:『秦之並六國也,此古今一大變局也。』(【[wiki]重建信陵君祠記[/wiki]】,【[wiki]湯子遺書[/wiki]】卷四【[wiki]記[/wiki]】)正是秦實現了統一,其覆亡後,漢並天下雖經歷曲折仍重新復原了統一格局,即所謂『漢承秦制』(【[wiki]後漢書[/wiki]】卷七〇上【[wiki]班彪傳[/wiki]】),使得中國政治文化進程走入新的境界。高度集權的『大一統』的政治體制基本形成,並且經歷了多次社會動盪的歷史考驗而愈益完備。以丞相為統領的中央王朝百官公卿制度和以郡縣制為主體的地方行政管理形式逐漸完善。

  而秦統一的作用,並不限於政治層面。秦漢時期,以農耕經濟和畜牧經濟為主,包括漁業、林業、礦業及其他多種經營結構的經濟形態走向成熟,藉助交通和商業的發展,各基本經濟區互通互補,共同抵禦災變威脅,共同創造社會繁榮,物質文明的進步取得了空前的成就。而經濟史的這一演進,由秦在『治道運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原則下所謂『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wiki]史記[/wiki]】卷六【[wiki]秦始皇本紀[/wiki]】)以及貨幣的統一起始。

  秦文化、楚文化和齊魯文化等區域文化因子,在秦漢時期經長期融匯,形成了具有統一風貌的漢文化。考察這一變化,也應當視秦王朝『書同文字』『匡飭異俗』,以追求『黔首改化,遠邇同度』『大治濯俗,天下承風』(【[wiki]史記[/wiki]】卷六【[wiki]秦始皇本紀[/wiki]】)推行的文化政策為重要起點。

4、秦統一的影響

  秦統一是具有世界意義的事件。李學勤指出:『秦的兼併列國,建立統一的新王朝,使秦文化成為後來輝煌的漢代文化的基礎。』秦王朝雖然短暫,但因秦人在西北方向長期的活躍表現,以『秦』為標誌的民族文化共同體已經在遼闊的空間形成顯著影響。兩漢時期,西域及北方草原民族仍稱中原人為『秦人』。實例見於【[wiki]史記[/wiki]】卷一二三【[wiki]大宛列傳[/wiki]】、【[wiki]漢書[/wiki]】卷九四上【[wiki]匈奴傳上[/wiki]】及新疆拜城【[wiki]劉平國刻石[/wiki]】。關於China的語源,有人解釋為『絲』,有人解釋為『茶』,有人解釋為『荊』即『楚』,有人解釋為『昌南』即『景德鎮』。也有學者以為與水田稻作有關,是『粳』的譯音。而更多的學者傾向於與『秦』有關。【[wiki]美國遺產大詞典[/wiki]】的解釋是,『China』一詞與公元前三世紀的秦朝有關。【[wiki]哥倫比亞百科全書[/wiki]】的編者也主張『China』一稱來自於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的秦王朝。以『秦』為標誌性符號的歷史階段對於世界文明進步的貢獻,保留了我們民族的久遠記憶。

  【[wiki]三國志[/wiki]】卷三〇【[wiki]魏書·東夷傳[/wiki]】記載:『辰韓在馬韓之東,其耆老傳世,自言古之亡人避秦役來適韓國。……其言語不與馬韓同,名國為邦,弓為弧,賊為寇,行酒為行觴,相呼皆為徒,有似秦人。』『今有名之為秦韓者。』秦始皇使方士求海中仙山,『遣振男女三千人,資之五穀種種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廣澤,止王不來。』(【[wiki]史記[/wiki]】卷一一八【[wiki]淮南衡山列傳[/wiki]】)據說,他們抵達了日本列島。這些都是秦王朝對東亞歷史文化施加影響的史例。秦統一對於世界史的意義,或許可以通過中原帝國執政者對於『北邊』的重視以及隨後發生的歷史變局予以理解。草原強勢軍事力量因秦王朝比較積極的戰略布局,南下侵擾的行為受到遏制。數十年之後,漢武帝對匈奴的有力抗擊改變了漢帝國西北形勢。匈奴向歐洲遷徙的歷史動向,有的學者認為自秦始皇令蒙恬經營『北邊』起始,世界民族文化格局因此有所變化;有的學者更突出強調秦始皇直道對於這一歷史變化的作用。這些認識是有一定學術依據的。

  秦政的設計者和操作者不僅『吞國稱帝,致秦一統』(曹勛:【[wiki]讀李斯傳[/wiki]】,【[wiki]松隱集[/wiki]】卷三七【[wiki]雜著[/wiki]】),而且推行以焚書坑儒為極端代表的文化專制政策。專制對象又擴衍至社會各層面,以致『法令誅罰日益刻深,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眾』(【[wiki]史記[/wiki]】卷八七【[wiki]李斯列傳[/wiki]】)。秦政酷烈暴虐風格對中國政治史有長久的影響。譚嗣同【[wiki]仁學[/wiki]】寫道:『二千年來之政,秦政也,皆大盜也。』即指出秦王朝行政極端專權的特徵對後世政治生活的危害。這是我們在分析秦統一與秦政的歷史影響時不能忽略的現象。然而秦統一的意義,後世批判秦政的政論和史論亦未必否定。錢穆指出:『中國版圖之恢廓,蓋自秦時已奠其規模。近世言秦政,率斥其專制。然按實而論,秦人初創中國統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為當時事勢所需,實未可一一深非也。』(【[wiki]秦漢史[/wiki]】,三聯書店2004年版,第20頁)李學勤說:『(秦統一)帶來了國內各民族文化的進一步交流和融合,這是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轉折點。』(【[wiki]東周與秦代文明[/wiki]】,第294頁)這樣的判斷,是值得我們重視的。

  (作者:王子今,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