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文論經緯·傳承中華文化『天下觀』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7-12-29 09:07| 發布者: 延章| 查看: 2196| 評論: 0|原作者: 陳家興|來自: 人民日報

摘要: 天下觀是中國古人的卓越文化創造,是中華文化最有氣象、最具格局的文化建構,是不同於西方主流觀念的東方思維,在當代進行繼承和發揚,為世界未來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思維、新的視野,承揚中華文化天下觀,正當其時 ...

天下觀是中國古人的卓越文化創造,是中華文化最有氣象、最具格局的文化建構,是不同於西方主流觀念的東方思維,在當代進行繼承和發揚,為世界未來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思維、新的視野,承揚中華文化天下觀,正當其時

在一國之內孕育出以整個世界為思考對象的政治意識,淬鍊關於世界治理的文化體系,可謂人類文明史上一大奇觀。

這便是中華文化。這個『世界』,即是迄今中國人筆下熱詞——天下。如梁啓超所言:『我國先哲言政治,皆以「天下」為對象,此百家所同也。「天下」雲者,即人類全體之謂……而不以一部分自畫。』

誠然,古人認知世界有視野局限,卻並不妨礙他們涵養天下觀念、天下格局、天下氣度,創造開放包容、胸懷天下的中華文化,致力於『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融凝我泱泱中華。這不能不說是中華文化最獨特的機緣,亦是今天全球治理的中國智慧、中國主張、中國方案最深厚的文化淵源。

最理想世界:天下大同

在古人眼裡,『天下』不只是地理概念,更是一個政治概念。令人稱奇的是,古人很早就確立『天下為公』的觀念,同時認為『天下』可以建構為一個理想世界。如【呂氏春秋】稱:『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陰陽之和,不長一類;甘露時雨,不私一物;萬民之主,不阿一人。』這種『天下為公』的認知,成為中華文化天下觀一大基石。

以『天下為公』構建理想世界,就是『大同』。【禮記·禮運】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描繪了人類理想生活與秩序圖景。

如何看待天下?古人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論,如老子稱『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如今日之世界,若都只是從本國角度、本國利益來談世界治理,而不是着眼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則全球治理必然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

如何與天下共處?古人觀念是『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把全人類看成一個大家庭。如梁漱溟所言:『中國人是富於世界觀念的,狹隘的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在中國都沒有,中國人對於世界向來是一視同仁。』當代學者趙汀陽認為,中國人的天下觀念從邏輯上『排除了不可化解的死敵、絕對異己或者精神敵人的概念』『任何具有外部性的存在都是需要化解的問題而不是征服的對象』。這樣的天下觀,顯然超越國家觀,其視野、境界與氣象自非尋常可比,決定我們解決國際問題的思維與方法,着眼的都不是戰勝征服,而是合作共贏。

如何建構這樣的理想世界?古人的理念是『行大道』。如儒家『以天下為一家,中國為一人』等觀念,道家『抱一為天下式』等主張,法家『為天下治天下』等觀點,墨家『一同天下之義』等思想,莫不以治天下為對象來構建學說,為實現天下『太平』『大同』提供文化理論支持。

最高文化理想:化成天下

春秋戰國時代,群雄遍起,皆以逐鹿中原、制霸天下為最高目的;百家爭鳴,皆以平天下為最高理想。

不過,對於中國人來說,這一文化理想,並非不切實際,而是可以拾級而上的大道。【大學】八條目,即是中國人『行道於天下』的基本步驟。關鍵就在人,一切從每個人身上開始。內修,必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能內修方能外治,依次齊家、治國、平天下。

這是古人悟得的大道,同時認為可以推及全人類乃至萬世,能夠『化成天下』。【孟子】云『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正是居天地之間的關鍵所在。如錢穆所言:『中國文化傳統精神,建本於一己,而直達於天下。只求一種人與人相處之道來融通解決人類間一切問題,而期求達於天下一家、中國一人、大同太平的大理想。』

循着人這個根本,中華文化賦予了中國人特別是『士』極為豐富的文化精神、文化使命、文化責任。孔子曰:『推十合一為士』。錢穆則說:『你只要在家做孝子,在社會做一個奉公守法的公民。能擔任一件事,便是士。若能推十合一,大而能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僅關心到中國前途,並且能關心到世界前途,這便成為天下之士。一鄉之士與天下之士,同樣是一士。若果能興起中國之士道,諸位試看明天的世界。』生動而深刻地詮釋了中國士人平天下的方法與路徑,更寄望於中國士人再興『士道』,去為世界治理擔起自己的文化使命與責任,確乎發人深思。

所以,為着『平天下』的最高理想,歷代士人往往『以天下為己任』。【中庸】說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講的是聖人君子的言行處世榜樣。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講的是士人進退之道。張載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講的是士人的志向抱負。這樣一種平天下的理想抱負,吸引了無數人為之奮鬥,亦涵養浸潤了無數中國人的家國情懷、天下情懷,更凝鑄為中國人的價值信念與思維方式。

三大核心理念:公、仁、和

中華文化天下觀蘊含着極為豐富的治天下理念,諸子百家多有闡釋,於今天的全球治理或多或少皆有裨益。其中有以下三大核心理念,尤其有借鑑意義。

一是公。如孔子云『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講的是『公』的理念源泉。【呂氏春秋】云『公則天下平矣。平得於公』,講的是以公治世的理念。【尚書】云『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講的是以公行王道的法則。【列子·楊朱】云『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其唯至人矣!』講的是聖人處世以公的信念。凡此,皆極言『公』之於治天下的極端重要性。

二是仁。儒家言道論政,都建基於『仁』。如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孟子曰『仁者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中華文化把人與人之間的同情心、同類意識、愛類觀念等,視為『仁』的基石,一切以此為出發點,又一切可以推己及人、及國、及天下、及全人類。儒家構建的『仁』的世界,即是『大同』,如【禮記·禮運】所說的大同太平世,便是仁的天下,由仁而化。古人關於以仁得天下的論斷更是相當多,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聖人者以己度者也。故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類度類。』由『仁』這一元概念,古人推衍出諸多修齊治平之道與術,認為使仁心大明,仁道大行,便達大同太平、天下一家、中國一人之境界。

三是和。這是中華文化的一大基石,是古人關於人與人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相處之道。體現於宇宙,即是『天人合一』;體現於國際,即是『協和萬邦』;體現於社會,即是『和而不同』;體現於人際,即是『和為貴』;體現於自然,即是『和實生物』。這些關於『和』的認知與感悟,相互滲透,可以說構成了中華民族『和』的文化體系,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也影響至深至遠,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愛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中國處理國際關係的基本理念。』

天下觀不同於『天下中心觀』

美國學者柯文有一段著名的闡釋:『關鍵因素是毫不猶豫地堅信中國的中心性……在一個安排恰當的世界中,中國將是權威的終極源泉……相信中國的價值觀念和文化規範是人類永久的合理性。中國的標準就是文明的標準;成為文明人就是成為中國人。』顯然,柯文闡釋的恰恰是『天下中心觀』而非『天下觀』。這種『天下中心觀』早已隨着歷史與現實的大邏輯而被中國人擯棄,但關於世界構想與理想、世界治理方略的『天下觀』卻從未在中國人的文化意識里缺席。

今天,我們發掘中華文化天下觀,一些人可能就會想當然地把它等同於『天下中心觀』,進而產生誤解與誤讀。主要有以下兩種擔心:

一是認為,在今日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民族復興之際,發掘中華文化天下觀可能會觸發國人的自大心理,最終導致歷史悲劇的重演。

事實上,中華文化天下觀本無優越感與歧視心,它主張文化包容性與吸引力。但在晚近一些朝代,暗藏歧視心的『華夷之辨』開始登場,從而使中華文化滋生了自大封閉、唯我獨尊的心態。遭遇西方列強蹂躪後,沉重的文化自卑感開始淤積。在中華文化歷史演進中,這種自大心理與自卑心態,如一對孿生姐妹,最終都會使中華文化失去開放性與包容性、失去創造力與融合力。我們發掘中華文化天下觀,為的是正本清源、去粗取精,從中華文化源頭汲取養分與智慧,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而是涵養開放包容的文化心態,增強文化自信。

二是認為,在今天中國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之際,發掘中華文化天下觀可能包含着中國領導世界的野心。

發掘分析中華文化天下觀,目的是為全球治理貢獻更多中國智慧。藉此以為中國要領導世界,便渲染『中國威脅論』,恰恰是沒有讀懂天下觀的意涵,沒有把握中華文化的內質。20世紀70年代初,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這樣指出:『就中國人來說,幾千年來,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幾億民眾,從政治上文化上團結起來。他們顯示出這種在政治、文化上統一的本領,具有無與倫比的成功經驗。這樣的統一正是今天世界的絕對要求……現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準備的,是兩千年來培育了獨特思維方法的中華民族。』世界上一些有識之士認為,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着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在2014年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曾就此列舉了15個方面的重要思想理念。這些思想理念之所以引起有識之士的興趣與研究,正是因為其中蘊含了解決人類發展難題與全球治理問題的『獨特思維方法』。

承揚天下觀正當其時

幾千年來,中華文化天下觀已經內化為我們的基因,流淌在我們的血液中。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一系列新理念、新主張、新論斷,彰顯5000年中華民族文明史與中華文化天下觀的深厚底蘊,是科學把握世界大勢基礎上的偉大創造,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問題貢獻中國智慧,為推進世界和平與發展、完善全球治理提供中國方案,彰顯中華民族『獨特思維方法』,給世界發展提供了不一樣的思路方略。

比如提出『正確義利觀』理念,強調『只有義利兼顧才能義利兼得,只有義利平衡才能義利共贏』,主張『推動國際體系朝着更加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方向發展』,體現的是 『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的『公』的理念。

比如提出『親誠惠容』『真實親誠』理念,強調『鄰居出了問題,不能光想着紮好自家籬笆,而應該去幫一把』,宣示『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方針,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的政策,彰顯的是『親仁善鄰』『推己及人』的『仁』的理念。

比如提出『合作共贏』理念,宣示『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提出『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等論斷,蘊含的是『和而不同』『和實生物』『協和萬邦』等『和』的理念。

比如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方案,強調『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呼籲『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等等,內蘊的正是『天下一家』『天下大同』的天下觀。

天下觀是中國古人的卓越文化創造,是中華文化最有氣象、最具格局的文化建構,是不同於西方主流觀念的東方思維,在當代進行繼承和發揚,為世界未來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思維、新的視野,為推進全球治理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新的路徑。

承揚中華文化天下觀,正當其時。

製圖:蔡華偉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