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論語】繹義·兼濟與獨善的彷徨·【論語·微子】究義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8-4-21 11:25| 發布者: 延章| 查看: 1839| 評論: 0|原作者: 黃朴民|來自: 中華讀書報

摘要: 【微子】爲【論語】全書中的第十八篇,共計十一章,主要載錄孔子及其弟子與其他人物言辭交流、思想觀念碰撞的生動史實,特別是十分形象地再現了孔子與接輿、長沮、丈人等人在人生觀、價值觀、仕隱觀上的對立與衝突, ...

【微子】爲【論語】全書中的第十八篇,共計十一章,主要載錄孔子及其弟子與其他人物言辭交流、思想觀念碰撞的生動史實,特別是十分形象地再現了孔子與接輿、長沮、丈人等人在人生觀、價值觀、仕隱觀上的對立與衝突,這其實是開後世儒、道對立之先河,同時篇中還記敘了孔子及其門下弟子有關一些歷史人物的評價。這些評價既多少反映了孔子所處時代的風貌與特點,更鮮明地體現了孔子自己的價值觀、仕隱觀。此外,本篇還摻雜載錄了一些歷史事件與人物,稍作統計,我們可以發現,本篇短短十一章中,所涉及的古今人物竟多達30餘人。由此可見,本篇既是儒學原則的重要載體,也是歷史信息的豐富薈萃。

眾所周知,孔子原爲殷商貴族的後裔,他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性地認同西周禮樂文明的價值與意義,但同時,他在情感的層面上,感性的對於遙遠的殷商文化有著一種天然的親切與溫情,本能地懷有愛慕感與皈依感。這就是他所稱道『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的謎底。緣是之故,【微子】篇開宗明義就是列舉殷商末期三位傑出賢者的事跡,爲全篇的主旨定下基調,並給予最高的評價,一往情深地許之爲『仁』:『殷有三仁』。這樣,孔子的精神追求也就昭白於世了,所謂『志士仁人,有殺身以成仁,而無求生以害仁』的思想境界與行爲準則因而得到了文化的皈依與歷史的解讀!

春秋時期的社會大動盪、大變革,嚴重衝擊著人們的思想規念,也改變了不少人的生存方式。一些人在這種劇烈的變革面前進退失據,被無情地邊緣化,由此他們深感迷惘和困惑,產生了深深的失落感。於是,就無可奈何地選擇隱逸的方式,與劇烈變動中的社會與政治保持距離,以期求得內心的寧靜與精神的超越。【詩經】中的【考槃】詩,就是這種隱逸文化的一個縮影:『考槃在澗,碩人其寬;獨寤寐言,永矢弗諼。』這種社會文化現象,在當時大國(齊、楚、晉)爭霸之間的夾縫緩衝地帶——陳、蔡、宋(今河南中南部、安徽北部)尤爲顯著。那裡出現了許多隱士。這些人生活大抵困苦潦倒,喪魂落魄,但卻思維相當活躍,人格相當獨立,不汲汲於功名利祿,不迷戀文明禮樂,按照自己的意願生存,自由揮灑,告別俗務,反映出別具一格的人生態度與立場。

孔子中年後率弟子門生周遊列國,曾經到過陳、蔡等地,自然很有機會與這些隱逸之士相遭遇。有遭遇就有可能交流,有交流則有可能詰難。這樣一來,雙方之間的價值觀、隱逸觀的對立矛盾和辯詰衝突或許就很難避免。【微子】篇就是這方面的第一手資料,它十分生動形象而又具體入微地記錄了『入世』與『隱世』兩種生存方式的對立與衝突,凸顯了『兼濟天下』與『獨善其身』兩種不同價值取向的差異。

在接輿、桀溺、長沮、丈人的眼裡,當時的現實社會混亂不堪,黑白混淆,是非顛倒,價值錯亂,『無可奈何花落去』,已是病入膏肓,無可救藥。既然拯救社會已不可能,那麼,還不如就先拯救自己吧,與其同流合污,不若潔身自好。『舉世皆濁而我獨清』,於是乎,就自然而然選擇了隱逸的歸宿,在出世中擺脫羈絆,在隱逸中求得寧靜。他們完全無法理解孔子汲汲於恢復禮樂、再建社會與政治秩序的努力,認爲這是純粹的『可憐無補費精神』式的折騰。『孔席不暇暖,墨突不暇黔』,是膠柱鼓瑟,愚不可及,時光無法倒流,禮樂不能復興,乃是歷史的必然,更是現實的無奈。因此,他們或是告誡孔子應該通識時務,放棄虛幻的理想追求,拋開對世俗的眷戀,『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或是對孔子冷嘲熱諷,揶揄挖苦,以此來幫助孔子從夢境中醒來,『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爲夫子!』

孔子何嘗不知這些人本質上的善意,又何嘗不知自己的『克己復禮』事業前途坎坷,希望渺茫,如同子路所指出的『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但是,孔子與這些隱逸之士最大的不同,是懷有一份沉甸甸的社會責任感,一種至高無上的道德使命感。他雖也主張『邦無道,可卷而懷之』,但其主要的理念,還是憂國憂民的入世精神,『化成天下』的人文關懷。所以,他對接輿等人的選擇固然能予以『同情之理解』,但是,他自己卻不願放棄自己的崇高理想,解除自己的光榮使命,『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可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儘管希望十分渺茫,願景非常黯淡,但是,只要自己一息尚存,就永遠不輕言放棄,『知其不可爲而爲之』!

其實,孔子對『隱逸』的人生觀、價值觀並不採取完全排斥的態度。這一點,從他稱道『去之』(即隱世不出)的微子爲『殷之三仁』之一可以得到證明。但是從根本上說,他更爲肯定和讚賞『諫而死』的比干。因爲這更合乎『殺身以求仁』的期許。尤爲可貴的是,孔子擁有博大的胸懷,寬闊的襟度,認爲爲人處世,成就仁德的路徑可以有多種多樣的選擇,『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伯夷、叔齊固然是『仁者』,但『降志辱身』『言中倫,行中慮』的柳下惠等人,『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的虞仲等人,同樣也十分優秀,值得褒揚。『天下百慮而一致,殊塗而同歸』,『條條大路通羅馬』,踐行『大道』,弘揚正義,並非出於一孔。人們可以根據自身的不同情況,形勢的不同狀態,而自由選擇自己適宜的做法,既各司其職,又分兵合擊,共同致力於人格的完善、政治的健全、社會的改造。當然至於他自己,『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不走極端,踐履中道,『與時推移,應物變化』,堅守立場,積極有爲,爲高標理想,弘揚道義而不遺餘力。這也是孔子倡導的『中庸』觀念在其『入世』與『隱世』關係處理上的生動體現。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