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讀史札記·齊魯先賢富民思想管窺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8-7-15 23:57| 發布者: 延章| 查看: 1784| 評論: 0|原作者: 王永輝高尚舉|來自: 光明日報

摘要: 齊、魯作爲先秦文化的重要源頭,湧現出呂尚、管仲、晏嬰、孔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先聖先賢,他們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作出了卓著貢獻,僅就『富民』思想而言,齊魯先賢的不少思想主張今天看來仍有很好的啟示或 ...

齊、魯作爲先秦文化的重要源頭,湧現出呂尚、管仲、晏嬰、孔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先聖先賢,他們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作出了卓著貢獻,僅就『富民』思想而言,齊魯先賢的不少思想主張今天看來仍有很好的啟示或借鑑意義。

治國之要,首在富民。齊魯先賢,不論孔子、墨子,還是管子、晏子等,都秉承了【尚書】『民爲邦本』的民本思想,從而對古代的國家治理思想產生了深遠影響。如【管子·治國】曰:『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管子認爲,治國之要,首在使民眾富裕,民眾富裕就易於治理,否則難以駕馭。因此治理得好的國家往往是比較富足的,社會政治混亂之國常常與貧窮相伴。在管仲看來,道德水平與經濟水平相輔相成,經濟水平高了,道德水準自然而然會提高,正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從而形成了先富足而後方可教化的思想。孔子亦是如此,【論語·顏淵】載:『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由此可見,孔子把『足食』放在首位,認爲爲政爲官者,應首先考慮民眾的生活問題,只有生活富足了,才能對其進行禮儀教化,社會才能進步,因此【論語·子路】曰:『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由此可知,管子、孔子主張民眾先富而後禮、後教的思想和具體做法,與【尚書】『民爲邦本,本固邦寧』思想一脈相承,並且逐步形成了先秦時期延續不斷的重民思想傳統。

因地制宜,重視工商。齊國開國之君呂尚初到齊地時,面對的環境非常惡劣,地多鹽鹼,不宜耕種,人煙稀少,荒草叢生。面對如此惡劣的自然條件,呂尚因地制宜,在注重改良土地、發展農業生產的同時,利用境內礦藏、魚鹽等資源豐富的特點,大力發展冶煉業、漁鹽業、絲麻紡織業等手工業,如【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太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此外,他還利用齊國交通便利、人民有重商傳統的優勢,著力發展商業,推行與列國通商的外貿政策,如桓寬【鹽鐵論】載:『通利末之道,極女工之巧,是以鄰國交於齊,財畜貨殖,世爲強國。』

利民惠民,與民恆產。管仲輔佐齊桓公,注重發展經濟,『設輕重漁鹽之利,以贍貧窮』(【史記·齊太公世家】)。孔子提倡『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論語·堯曰】),曾褒揚施恩惠於民的鄭國大夫子產說:『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論語·公冶長】)弟子子貢問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止)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論語·雍也】)如果能做到廣泛地施惠於民,並能在貧困時救濟大眾,哪裡僅是仁道,那一定是聖德了!恐怕堯舜也擔心難以做到呀!孟子主張給民以恆產。他認爲,君主應使民眾對土地擁有常年耕種的權利。恆產不僅是農民生活的物質保障,同時也是統治者能否有效實行統治的重要條件。【孟子·梁惠王上】曰:『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認爲,百姓有了固定的土地,有了生活保障,還要辦好學校,反覆地用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等道理來教育他們。百姓衣食無憂,加之良好的文明教化,君王的地位就必然穩定。

推行仁政,輕徭薄賦。富民是愛民的最好體現,作爲執政者,首先要對民眾有仁愛之心。孔子面對『苛政猛於虎』的現實,極力倡導仁政,他說:『爲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爲政】)倡導『斂從其薄』(【左傳·哀公十一年】),讚揚大禹『卑宮室,盡力於溝洫』(【論語·泰伯】)。管子堅守對老百姓『愛之、益之、利之、安之』的主張(【管子·樞言】),提出『寬政役、敬百姓』,『省刑罰、薄賦斂』的政策(【管子·小匡】)。晏子面對『凍寒不得短褐,飢餓不得糟糠』的廣大災民,勸諫齊景公不能終日聲色犬馬,不顧百姓饑寒,力陳不愛民恤民之害,促使景公賑濟災民。又勸諫齊景公輕徭薄賦,不能『厚取於民,而薄其施』(【晏子春秋·問上】)。景公好大喜功,不恤民力,長年役使百姓,修築高台、宮殿、道路,百姓不堪其苦。晏子以楚靈王的事實做比較,警示景公不恤民力的危害,勸其停止這些工程。孟子也主張施行仁政,輕徭薄賦,他勸諫當政者說:『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孟子·梁惠王上】)

勤勞致富,以貧爲恥。富裕是民眾的普遍願望。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論語·里仁】)又說:『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爲之。』(【論語·述而】)充分表達了他對富貴的態度。但是,富裕不是嘴上說說就能得來的,要靠自己的勤勞,通過辛勤勞作才能致富。孔子鄙棄『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之人,並且說:『邦有道,貧且賤也,恥也。』國家政治清明,別人都逐步富裕了,而自己還總是貧窮,那就是恥辱。致富是每個人的事,不能只是依賴國家和別人,要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勞的雙手改變命運。

拒奢尚儉,節用裕民。晏子反對奢靡之風,反對厚葬,倡導勤儉節約。【史記·管晏列傳】載:『晏平仲嬰者,萊之夷維人也,事齊靈公、莊公、景公,以節儉力行重於齊。既相齊,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語及之,即危言(直言);語不及之,即危行。國有道,即順命;無道,即衡命。以此三世顯名於諸侯。』【晏子春秋】對晏嬰的節儉多有記載。例如齊景公賜他千戶之縣爲食邑,他一再推辭不受。爲他建新宅,賜良馬大車,也不接受。一件狐裘穿三十年不捨棄。這種節儉樸素的生活作風爲齊國君民樹立了良好榜樣。荀子著有【富國】一文,其曰:『足國之道,節用裕民,而善臧其餘。節用以禮,裕民以政。彼裕民,故多餘。裕民則民富,民富則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則出實百倍。』荀子認爲,國家實現富足的途徑是節約用度,妥善儲藏多餘的財物。節約費用依靠禮制,使民眾富裕依靠政策。他認識到生產、分配、消費是一個統一的經濟過程。生產是基礎,而分配和消費制約著生產。墨子甚至發出『節儉則昌,淫佚則亡』(【墨子·辭過】)的警告,認爲節約是富國安邦的重要手段。

(作者:王永輝 高尚舉,分別系曲阜師範大學文學院講師、曲阜師範大學孔子文化研究院教授)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