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页 国学新闻 文化论坛 查看内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传统文化.谈谈炎黄文化

国学新闻| 文化论坛

2018-7-24 21:58| 发布者: 延章| 查看: 2138| 评论: 0|原作者: 徐光春|来自: 光明日报

摘要: 《炎帝神农氏遍尝百草图》 资料图片 一     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要研究炎黄文化。我们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中,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把“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 ...

《炎帝神农氏遍尝百草图》 资料图片

    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要研究炎黄文化。我们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中,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把“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讲优秀传统文化、讲国学,大都是讲儒学,讲儒学也没有系统讲,只讲孔孟之道,给人的感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儒学,就是孔孟之道。可是,孔孟之道也就只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只讲孔孟之道,不讲孔孟之道的源头,那么中华五千年文明这一重大史实就讲不清了,中华五千年文化发展绵延不断的论断就难以成立了。而五千年前出现并形成的炎黄文化,正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曙光,也正是中华五千年文化发展绵延不断的起点。所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研究炎黄文化。

    要坚定文化自信,必须研究炎黄文化。文化自信有一个关键性的前提,这就是文化自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对自己国家、自己民族文化的历史和知识讲不清、弄不懂,那么文化自信从何而来?而要做到文化自知,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要弄清楚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它的源头在哪里?它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发挥过什么样的作用?这就需要研究炎黄文化。因为炎黄文化是至今可以讲清楚的、可以确定的,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最早露出霞光的文明曙光,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绵延发展的最早的文化形态。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研究炎黄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炎黄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文化、祖根文化,是以炎黄二帝为主要代表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人从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转换时期的创世英雄和人文始祖所创建的远古文化。这一文化历史久远、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思想进步,是当时先人们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文化的基因所在,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起航的强大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少内容就内含着炎黄文化的基本元素。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需要研究炎黄文化。

    要增强民族的团结统一,必须要研究炎黄文化。文化是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是一体多元的民族集合体,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也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文化渊源。早在五千年前,中国远古时期处在部落林立的“方国时代”,炎帝部落、黄帝部落是当时中原地区力量最强的部落,阪泉大战以后,炎帝与黄帝握手言和,联合形成以黄帝为盟主的炎黄联盟,后又战胜蚩尤,与大小部落结盟,统一中原,为华夏民族的形成打下基础,也为一体多元民族结构的形成创造了条件,炎黄就成了中国人民公认的人文始祖。所以继承和弘扬炎黄文化有利于民族的团结统一。新时代要增强民族团结统一,有必要研究炎黄文化。

炎帝,又称神农氏、烈山氏,是少典之子,一般都称神农炎帝。炎帝是一个部落称谓,又是这个部落的首领,而且部落首领战死、病死后,继任者们都叫炎帝。所以炎帝又是这个部落若干首领的总称谓,这可能就是现在中国有多个炎帝的出生地、生活地、墓葬地的原因。

炎帝或者说炎帝部落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融合有“八大贡献”:

    第一,炎帝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创始者。《国语·鲁语上》说:“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夏之兴也,周弃继之。”又如《白虎通义·号》写道:“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为了更好地进行农耕,炎帝还发明了耒、耜等农具,教族人使用,提高农耕效率和质量。于是,炎帝就成为中华农耕文明的创始者,为中国农业之国打下基础,有效解决了先民“食之不足”的难题,所以后人称其为“神农”。

第二,炎帝是中华医药宝库的缔造者。古代文献对炎帝在创造中医药方面的贡献多有记载。《世本·作篇》说:“神农和药济人。”《淮南子·修务训》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史记·补三皇本纪》说:神农“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广博物志》更是记载道:“神农始究息脉,辨药味,制针灸,作巫方。”

第三,炎帝是中华陶器制作的发明者。《古今事物考》说:“神农作陶。”《逸周书》说:“神农作瓦器”“作陶冶斤斧”。神农发明陶器制作工艺,不仅发展了生产力,而且改进了先民们的生活条件,有力地推进了社会发展。

第四,炎帝是中华原始商业的开创者。《周易·系辞下》说神农氏做了这样一件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史记·补三皇本纪》也这样记载:炎帝神农氏“教人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古今事物考》说:“神农为市,交易而退。则商贾自炎帝始也。”这里所说的“日中”,指中午;“市”即集市、市场。“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就是双方把货物交易完了就走,各有各的收获。

第五,炎帝是中华远古城池的创建者。《事物纪原》记载:“神农之教,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又城池之设,由炎帝始矣。”《玉函山房辑佚书》也说:神农“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者,不能守也”。早期的城用石块砌成,四周挖有水道。从文中看,炎帝当时不仅建了石城,挖了护城河,而且派有军队守卫。

第六,炎帝是中华音乐艺术的创造者。《说文解字》说:“琴,禁也,神农所作,洞越练朱五弦。”《资治通鉴外纪》说:神农“削桐为琴,绳丝为弦”。《路史》则说:神农制琴作乐,“乐与政为政,乐与治为治,是故威厉而不试”。《新论》说:“昔者神农氏继宓羲而王天下,亦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

    第七,炎帝是中华太极文化的初创者。《帝王世纪》说:神农“重八卦之数,究八八之体,为六十四卦”。《史记·补三皇本纪》也说:神农“遂重八卦为六十四卦”。《路史·后记》更是说得具体:神农氏“乃命司怪主卜,巫咸、巫阳主筮。于是通其变以成天地之文,极其数定天下之象。八八成卦,以酬酢而祐神,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这以后形成的以《易经》为主要代表的太极文化的种子应该说在炎帝时期已经种下。

    第八,炎帝是中华民族融合的推动者。据有关古代文献记载,五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晚期,中原大地及周边地区部落丛生,氏族密布。在众多的氏族部落中,有三个氏族部落人口多、占地广、实力强。这三个氏族部落是炎帝氏族部落、黄帝氏族部落和蚩尤氏族部落,其中炎帝氏族部落实力最强,所以一开始炎帝在中原处于首领地位。后来炎帝神农氏势力渐衰,不能控制中原局面,黄帝便取而代之。阪泉之战后炎黄结盟,涿鹿大战后,黄帝“合符釜山”,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蚩尤部落及其他大小部落在釜山结盟,这就统一了中原,并促成了氏族部落的大联合,形成了中华民族融合生存、聚合发展的雏形。在这个过程中,以炎黄部落为主体的族群,发展为华夏族。从中可以看出,在中华民族形成、融合的过程中,发挥作用最大的是黄帝、炎帝。黄帝与炎帝的结盟,为中华民族的形成、融合打下基础,是黄帝和炎帝把中原及周边地区的众多氏族先民们联合在一起,团结在一起,统一在一起。

黄帝是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人称轩辕黄帝。黄帝既是部落的首领,又是部落的称谓,统领黄帝部落的黄帝有好几代。黄帝部落是当时最强大的部落之一。

黄帝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融合的贡献比炎帝更伟大。在“三皇”特别是炎帝所作贡献的基础上,黄帝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在更高的起点上、更广泛的领域里、更深的层次中加以推进。在这些前所未有的伟大贡献中,可以折射出黄帝这位中华民族创世英雄、人文始祖如下的崇高精神:

    一是创造精神。黄帝所处的年代是新石器时期的晚期,也即原始社会的末期,人类需要生存和发展,很多事情都要从零开始,这就需要发明创造。黄帝和这个时期的先民们做了许多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做过的事情。如让人穿上衣服。《周易·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发明了衣裳后,接着又发明了帽、鞋,中国人从此有了保暖体面的穿戴。如让人蒸煮食物。《古史考》说:“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黄帝发明了生粮熟吃。如让人住进屋宇。《周易·系辞下》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又如让人在河中坐船。《周易·系辞下》说:黄帝“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史记》中还记载“黄帝作宝鼎三”,“见百物,始穿井”。《拾遗记·卷一》也记载:黄帝“始造书契”,书契即文字。说明黄帝发明了铸鼎、打井和文字。

    二是奋斗精神。黄帝时期,人类处在蛮荒处境中,生产力低下,自然环境恶劣,生存条件缺乏。在这样的境况下,黄帝和我们的先人们为了生存下来,发展下去,通过顽强的奋斗来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类。

三是兴业精神。《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白虎通义》云:“黄帝作宫室,以避寒暑。”传说黄帝与嫘祖发明并教会人们植桑、养蚕、缫丝、制衣,《通鉴外纪》说:“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之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黄帝又名轩辕,轩指车上的横木,辕是驾车的直木,轩辕即当时的兽拉车,有史书记载,黄帝为解决出行的问题创造了车船。

四是惠民精神。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黄帝时期,在人类从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进发的那一段岁月里,黄帝有大量有利于人们生存、有利于社会进步的作为,无论是播五谷、种草木、修宫宇、制衣裳、造车船,还是作历法、建文字、推算术、创音律、定嫁娶,都是惠民生、利社会的可圈可点、可歌可颂的好事、实事、大事,功德无量、流芳百世。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用“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这四句话十二个字,高度赞扬了黄帝的惠民精神和伟大功绩。

五是崇德精神。黄帝是远古时期深受先民们信赖和爱戴的部落首领,他为人宽厚仁慈,为政德刑相辅,十分重视道德的力量。传说黄帝部落两山之间有一条河,有一天,一老汉涉水而过,被河水冲走。正在岸边的黄帝和他的大臣们急忙上前去救,但由于水流湍急,老人没能救上来。黄帝十分痛心,心想要是人们不从河水中走,就不会发生老人被水冲走的事了。正在这时,发现不远处有一棵大树倒在河面上,一只松鼠在树上来回奔跑。聪明的黄帝立马想到,如果多砍几棵树架在河上,人们从绑在一起的树上行走,不就可以不下水就走过河去了吗?于是就叫大臣们组织人做这件事,从此两岸的人们就不必涉水过河了。这用几棵大树架起来的路,就成为如今的“桥”了。黄帝的仁爱心境给百姓带来了福祉。

    六是尚和精神。《黄帝巾几铭》说,黄帝深知“予居民上,摇摇恐夕不至朝,惕惕恐朝不及夕。兢兢栗栗,日慎一日”。因此,他始终把民情民利放在心上,努力为民谋利,建立和谐的君民关系。据《商君书·画策》说,黄帝通过制定“君臣上下之义,父子兄弟之礼,夫妇妃匹之合”,让人民各明其分,各安其位,各行其是,建立起和顺的家庭和社会关系。黄帝不仅在本部落内行仁义、重德治、和人心,而且其行仁义、重德治、和人心之举,也影响了周边部落。《尸事》说:“四夷之民,有贯胸者,有深目者,有长肱者,黄帝之德尝致之。”随着亲和政策的实施,黄帝逐步统一中原。最终,各部落之间关系和睦,古老中国大地出现和平稳定的局面。

七是重文精神。在推进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中,黄帝不仅重视经济发展,而且重视文化开发。这在五千年前的远古时期是难能可贵的。他创造了文字,创制了音律,创作了图画,使文化最基本的工具和载体建立起来了。更重要的是,他在实践中创建了不少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道德文化,成为中国儒家、道家、法家学说的根源。“仁”与“礼”是儒家学说的核心。黄帝为人处事从政,以仁为本,以礼为制,在这方面历史上有很多记载和传说。《韩诗外传》说:“黄帝即位,施惠承天,一道修德,惟仁是行,宇内和平。”“无为”是道家学说的核心。“无为”的本意是顺其自然,要求人们做一切事情都要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黄帝内经》中的一些思想与道家鼻祖老子的思想十分接近,历史上称之为“黄老之学”。《庄子·知北游》说:“黄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庄子用黄帝的言论来宣传道家的思想。可见,黄帝重视文化、重视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的重要因素。

八是勤俭精神。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用这两句话概括黄帝勤劳节俭的精神:“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之物。”我想黄帝“劳勤心力耳目”,主要表现在尽心尽力治国理政上;而“节用水火之物”,则是讲黄帝十分珍惜水火之类物资。传说山区百姓用水困难,黄帝巡察发现下大雨时水都流走了,于是要大臣伯益想办法把雨水留住,以供干旱时使用,就这样伯益带领山区的百姓发明了水窖。

九是科学精神。黄帝主张人要尊重规律,不要违反规律。《黄帝内经·经法》记载说,黄帝认为“极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也,人之理也”。他认为,自然界的事物都呈现“极而反,盛而衰”的现象,这是“天地之道”,是天地之规律,同时也是“人之理也”,是人要遵守的道理。《黄帝内经·十六经》说,黄帝认为“吾受命于天,定位于地,成名于人”,并强调“顺天者昌,逆天者亡。毋逆天道,则不失所守”。黄帝这些要尊重天地规律,主张“天人合一”“天人和合”的言行,反映我国先民在远古时期就有了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十是法治精神。《黄帝内经·经法》中说,黄帝认为“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又说“刑名已立,声号已建,则无所逃迹匿正矣”。也就是说,黄帝认为,法是由天地之道而产生的,法就是准绳,是用来判断是非、行为曲直对错的。刑法已立,并已向社会公布,任何人都不能逃离法治。黄帝并“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使天下太平,部落和睦,中原统一,民族团结。

“炎黄”是“炎帝”和“黄帝”的合称,是中华民族最有代表性的两位人文始祖。炎帝是“三皇”的代表,黄帝是“五帝”的代表。“三皇五帝”时代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史前中华文明初创时期一个漫长的历史时代,中国的野蛮时代在这个时候结束,中华文明在这个时候开始起步,炎黄二帝为此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也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都自称“炎黄子孙”的原因,学界也因此把炎黄时代看作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起点。早在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著述《史记》时,把“五帝本纪”作为《史记》的开篇,把黄帝作为“五帝之首”来记述,意味着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应从黄帝开始起程,因为是黄帝在炎帝的基础上真正揭开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序幕。到了唐朝,史学家认为这段历史应该写得更完整,又撰写了《史记·三皇补记》,补记了三皇特别是炎帝的历史,把三皇特别是炎帝对中华远古历史发展作出的贡献记述下来,充实了《史记》的内容,也确立了炎帝在中华文明初创中的地位和作用。

炎黄文化,是对炎帝和黄帝文化的总称,涵盖了炎帝文化和黄帝文化的全部精神和丰富内容。炎黄文化是中国远古思想文化的集中代表,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反映,是进步思想意识的表现,是远古时期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显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和源头,内涵丰富、根基深厚、特色鲜明、影响深远,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开创和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融合,有力地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和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需要我们永远传承和不断弘扬。

综合分析炎帝文化和黄帝文化的精神实质,我们不难确定炎黄文化所蕴含的思想精髓和文化精华,即善创造、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倡勤俭、行法治、图进取、尚和合、求大同。炎黄文化具有的这十个方面的主要思想内容,并不是如今我们认识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精神那样系统、那样完善、那样周全、那样深刻,由于时代条件的局限、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局限、社会发展程度的局限,准确地说,炎黄文化只是具备了这十个方面的一些思想文化元素,是中华民族远古时期出现的萌芽状态、初创时期的思想文化。就是这样,炎黄文化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可贵的文化创造,不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祖根文化、源头文化。

(作者:徐光春,系信阳师范学院炎黄学研究院院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首席顾问)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