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神農氏遍嘗百草圖】 資料圖片 一 要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須要研究炎黃文化。我們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工作中,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把『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講優秀傳統文化、講國學,大都是講儒學,講儒學也沒有系統講,只講孔孟之道,給人的感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儒學,就是孔孟之道。可是,孔孟之道也就只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只講孔孟之道,不講孔孟之道的源頭,那麼中華五千年文明這一重大史實就講不清了,中華五千年文化發展綿延不斷的論斷就難以成立了。而五千年前出現並形成的炎黃文化,正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曙光,也正是中華五千年文化發展綿延不斷的起點。所以,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須研究炎黃文化。 要堅定文化自信,必須研究炎黃文化。文化自信有一個關鍵性的前提,這就是文化自知。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對自己國家、自己民族文化的歷史和知識講不清、弄不懂,那麼文化自信從何而來?而要做到文化自知,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要弄清楚我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它的源頭在哪裏?它是一種什麼樣的文化?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發揮過什麼樣的作用?這就需要研究炎黃文化。因為炎黃文化是至今可以講清楚的、可以確定的,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發展最早露出霞光的文明曙光,是中華五千年文化綿延發展的最早的文化形態。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研究炎黃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炎黃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頭文化、祖根文化,是以炎黃二帝為主要代表的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人從野蠻時代向文明時代轉換時期的創世英雄和人文始祖所創建的遠古文化。這一文化歷史久遠、內涵豐富、特色鮮明、思想進步,是當時先人們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集中體現,是中華文化的基因所在,也是中華五千年文明起航的強大動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不少內容就內含着炎黃文化的基本元素。因此,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需要研究炎黃文化。 要增強民族的團結統一,必須要研究炎黃文化。文化是民族團結統一的精神紐帶。中華民族是一體多元的民族集合體,團結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也是中華民族發展進步的文化淵源。早在五千年前,中國遠古時期處在部落林立的『方國時代』,炎帝部落、黃帝部落是當時中原地區力量最強的部落,阪泉大戰以後,炎帝與黃帝握手言和,聯合形成以黃帝為盟主的炎黃聯盟,後又戰勝蚩尤,與大小部落結盟,統一中原,為華夏民族的形成打下基礎,也為一體多元民族結構的形成創造了條件,炎黃就成了中國人民公認的人文始祖。所以繼承和弘揚炎黃文化有利於民族的團結統一。新時代要增強民族團結統一,有必要研究炎黃文化。 二 炎帝,又稱神農氏、烈山氏,是少典之子,一般都稱神農炎帝。炎帝是一個部落稱謂,又是這個部落的首領,而且部落首領戰死、病死後,繼任者們都叫炎帝。所以炎帝又是這個部落若干首領的總稱謂,這可能就是現在中國有多個炎帝的出生地、生活地、墓葬地的原因。 炎帝或者說炎帝部落對中華文明的發展,對中華民族的形成、融合有『八大貢獻』: 第一,炎帝是中華農耕文明的創始者。【國語·魯語上】說:『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穀百蔬。夏之興也,周棄繼之。』又如【白虎通義·號】寫道:『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為了更好地進行農耕,炎帝還發明了耒、耜等農具,教族人使用,提高農耕效率和質量。於是,炎帝就成為中華農耕文明的創始者,為中國農業之國打下基礎,有效解決了先民『食之不足』的難題,所以後人稱其為『神農』。 第二,炎帝是中華醫藥寶庫的締造者。古代文獻對炎帝在創造中醫藥方面的貢獻多有記載。【世本·作篇】說:『神農和藥濟人。』【淮南子·修務訓】說: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史記·補三皇本紀】說:神農『以赭鞭鞭草木,始嘗百草,始有醫藥』。【廣博物志】更是記載道:『神農始究息脈,辨藥味,制針灸,作巫方。』 第三,炎帝是中華陶器製作的發明者。【古今事物考】說:『神農作陶。』【逸周書】說:『神農作瓦器』『作陶冶斤斧』。神農發明陶器製作工藝,不僅發展了生產力,而且改進了先民們的生活條件,有力地推進了社會發展。 第四,炎帝是中華原始商業的開創者。【周易·繫辭下】說神農氏做了這樣一件事:『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史記·補三皇本紀】也這樣記載:炎帝神農氏『教人日中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古今事物考】說:『神農為市,交易而退。則商賈自炎帝始也。』這裏所說的『日中』,指中午;『市』即集市、市場。『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就是雙方把貨物交易完了就走,各有各的收穫。 第五,炎帝是中華遠古城池的創建者。【事物紀原】記載:『神農之教,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又城池之設,由炎帝始矣。』【玉函山房輯佚書】也說:神農『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無粟者,不能守也』。早期的城用石塊砌成,四周挖有水道。從文中看,炎帝當時不僅建了石城,挖了護城河,而且派有軍隊守衛。 第六,炎帝是中華音樂藝術的創造者。【說文解字】說:『琴,禁也,神農所作,洞越練朱五弦。』【資治通鑑外紀】說:神農『削桐為琴,繩絲為弦』。【路史】則說:神農制琴作樂,『樂與政為政,樂與治為治,是故威厲而不試』。【新論】說:『昔者神農氏繼宓羲而王天下,亦上觀法於天,下取法於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削桐為琴,繩絲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 第七,炎帝是中華太極文化的初創者。【帝王世紀】說:神農『重八卦之數,究八八之體,為六十四卦』。【史記·補三皇本紀】也說:神農『遂重八卦為六十四卦』。【路史·後記】更是說得具體:神農氏『乃命司怪主卜,巫咸、巫陽主筮。於是通其變以成天地之文,極其數定天下之象。八八成卦,以酬酢而祐神,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這以後形成的以【易經】為主要代表的太極文化的種子應該說在炎帝時期已經種下。 第八,炎帝是中華民族融合的推動者。據有關古代文獻記載,五千多年前的原始社會晚期,中原大地及周邊地區部落叢生,氏族密佈。在眾多的氏族部落中,有三個氏族部落人口多、佔地廣、實力強。這三個氏族部落是炎帝氏族部落、黃帝氏族部落和蚩尤氏族部落,其中炎帝氏族部落實力最強,所以一開始炎帝在中原處於首領地位。後來炎帝神農氏勢力漸衰,不能控制中原局面,黃帝便取而代之。阪泉之戰後炎黃結盟,涿鹿大戰後,黃帝『合符釜山』,黃帝部落與炎帝部落、蚩尤部落及其他大小部落在釜山結盟,這就統一了中原,並促成了氏族部落的大聯合,形成了中華民族融合生存、聚合發展的雛形。在這個過程中,以炎黃部落為主體的族群,發展為華夏族。從中可以看出,在中華民族形成、融合的過程中,發揮作用最大的是黃帝、炎帝。黃帝與炎帝的結盟,為中華民族的形成、融合打下基礎,是黃帝和炎帝把中原及周邊地區的眾多氏族先民們聯合在一起,團結在一起,統一在一起。 三 黃帝是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人稱軒轅黃帝。黃帝既是部落的首領,又是部落的稱謂,統領黃帝部落的黃帝有好幾代。黃帝部落是當時最強大的部落之一。 黃帝對中華文明的發展,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融合的貢獻比炎帝更偉大。在『三皇』特別是炎帝所作貢獻的基礎上,黃帝對中華文明的發展在更高的起點上、更廣泛的領域裏、更深的層次中加以推進。在這些前所未有的偉大貢獻中,可以折射出黃帝這位中華民族創世英雄、人文始祖如下的崇高精神: 一是創造精神。黃帝所處的年代是新石器時期的晚期,也即原始社會的末期,人類需要生存和發展,很多事情都要從零開始,這就需要發明創造。黃帝和這個時期的先民們做了許多在中國歷史上沒有做過的事情。如讓人穿上衣服。【周易·繫辭下】記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發明了衣裳後,接着又發明了帽、鞋,中國人從此有了保暖體面的穿戴。如讓人蒸煮食物。【古史考】說:『黃帝始蒸谷為飯,烹谷為粥。』黃帝發明了生糧熟吃。如讓人住進屋宇。【周易·繫辭下】說:『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又如讓人在河中坐船。【周易·繫辭下】說:黃帝『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史記】中還記載『黃帝作寶鼎三』,『見百物,始穿井』。【拾遺記·卷一】也記載:黃帝『始造書契』,書契即文字。說明黃帝發明了鑄鼎、打井和文字。 二是奮鬥精神。黃帝時期,人類處在蠻荒處境中,生產力低下,自然環境惡劣,生存條件缺乏。在這樣的境況下,黃帝和我們的先人們為了生存下來,發展下去,通過頑強的奮鬥來改造自然、改造社會、改造人類。 三是興業精神。【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時播百穀草木,淳化鳥獸蟲蛾』。【白虎通義】云:『黃帝作宮室,以避寒暑。』傳說黃帝與嫘祖發明並教會人們植桑、養蠶、繅絲、製衣,【通鑑外紀】說:『西陵氏之女嫘祖,為帝之妃,始教民育蠶,治絲繭以供衣服,後世祀為先蠶。』黃帝又名軒轅,軒指車上的橫木,轅是駕車的直木,軒轅即當時的獸拉車,有史書記載,黃帝為解決出行的問題創造了車船。 四是惠民精神。處於原始社會末期的黃帝時期,在人類從野蠻時代向文明時代進發的那一段歲月裏,黃帝有大量有利於人們生存、有利於社會進步的作為,無論是播五穀、種草木、修宮宇、製衣裳、造車船,還是作曆法、建文字、推算術、創音律、定嫁娶,都是惠民生、利社會的可圈可點、可歌可頌的好事、實事、大事,功德無量、流芳百世。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用『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這四句話十二個字,高度讚揚了黃帝的惠民精神和偉大功績。 五是崇德精神。黃帝是遠古時期深受先民們信賴和愛戴的部落首領,他為人寬厚仁慈,為政德刑相輔,十分重視道德的力量。傳說黃帝部落兩山之間有一條河,有一天,一老漢涉水而過,被河水沖走。正在岸邊的黃帝和他的大臣們急忙上前去救,但由於水流湍急,老人沒能救上來。黃帝十分痛心,心想要是人們不從河水中走,就不會發生老人被水沖走的事了。正在這時,發現不遠處有一棵大樹倒在河面上,一隻松鼠在樹上來回奔跑。聰明的黃帝立馬想到,如果多砍幾棵樹架在河上,人們從綁在一起的樹上行走,不就可以不下水就走過河去了嗎?於是就叫大臣們組織人做這件事,從此兩岸的人們就不必涉水過河了。這用幾棵大樹架起來的路,就成為如今的『橋』了。黃帝的仁愛心境給百姓帶來了福祉。 六是尚和精神。【黃帝巾幾銘】說,黃帝深知『予居民上,搖搖恐夕不至朝,惕惕恐朝不及夕。兢兢慄慄,日慎一日』。因此,他始終把民情民利放在心上,努力為民謀利,建立和諧的君民關係。據【商君書·畫策】說,黃帝通過制定『君臣上下之義,父子兄弟之禮,夫婦妃匹之合』,讓人民各明其分,各安其位,各行其是,建立起和順的家庭和社會關係。黃帝不僅在本部落內行仁義、重德治、和人心,而且其行仁義、重德治、和人心之舉,也影響了周邊部落。【屍事】說:『四夷之民,有貫胸者,有深目者,有長肱者,黃帝之德嘗致之。』隨着親和政策的實施,黃帝逐步統一中原。最終,各部落之間關係和睦,古老中國大地出現和平穩定的局面。 七是重文精神。在推進社會發展進步的過程中,黃帝不僅重視經濟發展,而且重視文化開發。這在五千年前的遠古時期是難能可貴的。他創造了文字,創製了音律,創作了圖畫,使文化最基本的工具和載體建立起來了。更重要的是,他在實踐中創建了不少具有進步意義的思想道德文化,成為中國儒家、道家、法家學說的根源。『仁』與『禮』是儒家學說的核心。黃帝為人處事從政,以仁為本,以禮為制,在這方面歷史上有很多記載和傳說。【韓詩外傳】說:『黃帝即位,施惠承天,一道修德,惟仁是行,宇內和平。』『無為』是道家學說的核心。『無為』的本意是順其自然,要求人們做一切事情都要順應事物發展的規律。【黃帝內經】中的一些思想與道家鼻祖老子的思想十分接近,歷史上稱之為『黃老之學』。【莊子·知北游】說:『黃帝曰:「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莊子用黃帝的言論來宣傳道家的思想。可見,黃帝重視文化、重視思想道德建設的精神,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傳承發展的重要因素。 八是勤儉精神。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用這兩句話概括黃帝勤勞節儉的精神:『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之物。』我想黃帝『勞勤心力耳目』,主要表現在盡心盡力治國理政上;而『節用水火之物』,則是講黃帝十分珍惜水火之類物資。傳說山區百姓用水困難,黃帝巡察發現下大雨時水都流走了,於是要大臣伯益想辦法把雨水留住,以供乾旱時使用,就這樣伯益帶領山區的百姓發明了水窖。 九是科學精神。黃帝主張人要尊重規律,不要違反規律。【黃帝內經·經法】記載說,黃帝認為『極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也,人之理也』。他認為,自然界的事物都呈現『極而反,盛而衰』的現象,這是『天地之道』,是天地之規律,同時也是『人之理也』,是人要遵守的道理。【黃帝內經·十六經】說,黃帝認為『吾受命於天,定位於地,成名於人』,並強調『順天者昌,逆天者亡。毋逆天道,則不失所守』。黃帝這些要尊重天地規律,主張『天人合一』『天人和合』的言行,反映我國先民在遠古時期就有了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十是法治精神。【黃帝內經·經法】中說,黃帝認為『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者也』,又說『刑名已立,聲號已建,則無所逃跡匿正矣』。也就是說,黃帝認為,法是由天地之道而產生的,法就是準繩,是用來判斷是非、行為曲直對錯的。刑法已立,並已向社會公佈,任何人都不能逃離法治。黃帝並『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萬國和』,使天下太平,部落和睦,中原統一,民族團結。 四 『炎黃』是『炎帝』和『黃帝』的合稱,是中華民族最有代表性的兩位人文始祖。炎帝是『三皇』的代表,黃帝是『五帝』的代表。『三皇五帝』時代是新石器時代晚期、史前中華文明初創時期一個漫長的歷史時代,中國的野蠻時代在這個時候結束,中華文明在這個時候開始起步,炎黃二帝為此作出了重大貢獻。這也是中華民族世世代代都自稱『炎黃子孫』的原因,學界也因此把炎黃時代看作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起點。早在西漢時期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在著述【史記】時,把『五帝本紀』作為【史記】的開篇,把黃帝作為『五帝之首』來記述,意味着中國五千年文明史應從黃帝開始起程,因為是黃帝在炎帝的基礎上真正揭開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序幕。到了唐朝,史學家認為這段歷史應該寫得更完整,又撰寫了【史記·三皇補記】,補記了三皇特別是炎帝的歷史,把三皇特別是炎帝對中華遠古歷史發展作出的貢獻記述下來,充實了【史記】的內容,也確立了炎帝在中華文明初創中的地位和作用。 炎黃文化,是對炎帝和黃帝文化的總稱,涵蓋了炎帝文化和黃帝文化的全部精神和豐富內容。炎黃文化是中國遠古思想文化的集中代表,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反映,是進步思想意識的表現,是遠古時期中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顯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和源頭,內涵豐富、根基深厚、特色鮮明、影響深遠,有力地推動了中華文明的開創和發展,有力地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形成和融合,有力地彰顯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厚根基和悠久歷史,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需要我們永遠傳承和不斷弘揚。 綜合分析炎帝文化和黃帝文化的精神實質,我們不難確定炎黃文化所蘊含的思想精髓和文化精華,即善創造、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倡勤儉、行法治、圖進取、尚和合、求大同。炎黃文化具有的這十個方面的主要思想內容,並不是如今我們認識到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要精神那樣系統、那樣完善、那樣周全、那樣深刻,由於時代條件的局限、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局限、社會發展程度的局限,準確地說,炎黃文化只是具備了這十個方面的一些思想文化元素,是中華民族遠古時期出現的萌芽狀態、初創時期的思想文化。就是這樣,炎黃文化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可貴的文化創造,不愧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祖根文化、源頭文化。 (作者:徐光春,系信陽師範學院炎黃學研究院院長,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首席顧問)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