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孔子的治世思想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9-3-20 13:18| 發布者: 休竹客| 查看: 3955| 評論: 3|原作者: 於興洲|來自: 中華讀書報

摘要: 『禮』,是一種倫理範疇,也可以說是社會生活中處理人事關係的一種守則。人類進入文明時期之後,就開始有禮制了。荀子說:『禮起於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 ...

『禮』,是一種倫理範疇,也可以說是社會生活中處理人事關係的一種守則。人類進入文明時期之後,就開始有禮制了。荀子說:『禮起於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以起也』(【荀子·禮論】)。可知,社會生產有了剩餘價值之後,就得建立合理的分配製度,即『度量分界』,也就是禮制,使人的需求與物產兩相持續平衡增長,防止因『物屈於欲』而致人群爭亂的社會問題。最先建立的『禮』制,是敬天地之禮,敬祖先之禮,敬管理社會的君師之禮,這也就是荀子所說的『禮之三本』,如果『三本』都沒有了,那就沒有誰來保護和安撫庶民百姓了。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社會生活中的人際關係也越來越複雜了,隨之禮制跟著越來越繁瑣和具體。中國上古時期,經過夏禮、商禮,到西周初期,禮制就相當完備了。周武王卒,成王年幼繼位,其叔父周公(姫旦)攝政。那時,周公就創建典章制度,制禮作樂,倡導『明德慎』(以『禮』治國,完善了區別貴賤親疏的行爲規範和等級名分制度,爲後來西周朝的發展興旺奠定了基礎。)

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禮崩樂壞,社會陷於戰亂。孔子崇拜周公,推崇禮制。爲了治理亂世,他周遊列國,聚徒講學,宣傳他的治世思想。他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爲政】)可知,他是主張政令、刑罰、德教、禮制並用而治的。但他更爲重視的是禮制。因爲周代有『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之說,國王、君侯、大夫、貴族統治階級的人,可以不受刑罰制裁,只能用德教、禮制約束他們。而且,德教、禮制之於修身治國是從人的思想深處發揮作用,更具根本性,重要性。爲非作亂,搞得社會不安寧的就是那些國君王侯之類,只要他們懂得仁義道德,遵守禮制,社會自然就會安定下來,不再發生戰亂了。所以,孔子強調『克己復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

孔子的禮制思想,是他的治國『平天下』大目標的組成部分,也是實現『平天下』大目標的前提。達到這個大目標,關鍵在有仁心、有知識智慧、敢於擔當的人。【大學】篇說,人必先『致其知』『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人的智能發展在教育。據說三代之時就有了完備的學校教育制度。王宮國都,以及間巷都設立學校。『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則自天子之元子眾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朱熹著【大學章句序】,載【四書集注】上冊,中華書局一九五七年版)周朝衰敗、春秋戰亂開始後,『賢聖之君不作,學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風俗頹敗。時則有若孔子之聖,而不得君師之位,以行其政教。於是獨取先王之法,誦而傳之,以詔後世。』(同上)按照孔子的主張,許多人都應該讀『大學』,包括庶民子弟。大學教什麼?『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四書集注】上冊)這就是大學教育的標準。

『平天下』是個什麼樣子的社會?按照儒家所描述的『大道之行,天下爲公』的所謂『大同』理想社會,應該是人人衣食暖飽、誠信、公正、和平、和睦、和諧、美好的社會。孔子強調禮制,就是爲這個『平天下』大目標打基礎的。其實行禮制,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求『和』,但又不是單純地爲了『和』而『和』,而是受『禮』節制的『和』。孔子說:『禮之用,和爲貴。先王之道,斯爲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論語·學而】)

這段話有兩層意思。首要的是『和爲貴』,就是『禮』之爲用,以實現『和』爲最好。這個『和』,朱熹的解釋是,與人施禮時要出於自然出於性情之德,從容不迫不拘謹。後來這個『和』的意涵延伸了,衍化爲現在的和平、和合、和解、平和等等的意思。孔子的一句『和爲貴』,開啟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契機,『和』文化成爲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精品,成爲百姓日常生活中待人處事的一個準則。『和』文化博大精深,流傳兩千多年,至今仍是中國人心靈中鮮活的精神財富。『陰陽平和』『天人合一』『君子和而不同,人小同而不和』『和衷共濟』『協和萬邦』『和氣生財』『和譜共存』『和平發展』『家和萬事興』……這些詞語一直以來就是中國人個人身心修養,對待天地自然,處理人事、家事、國事、世界事的常用語。正如孔子所言,『和爲貴』,是『先王之道,斯爲美,小大由之』。

孔子那段話的另一層意思,是不講『禮』只講『和』是不對的,是不可行的。單純爲『和』而『和』,不以『禮』節制,這就脫離了禮制的根本意義,走向了禮制的反面,也實現不了『平天下』的大局目標。所以,朱熹說:『徒知和』『一於和』『則亦非復禮之本然矣,所以流蕩忘反亦不可行也』(【論語·學而篇】)。

從論述『禮』與『和』的關係看,孔子是駕馭辯證法的老手。孔子胸懷大目標,即治國平天下。他的戰略措施就是以『禮』治國。實行禮制的最好理想是『和爲貴』,讓庶民百姓過上好日子,社會和諧,天下大平。孔子把禮制、『和爲貴』『平天下』三者的關係講清了,說透了,應該注意的問題也說明白了。這就是孔子的治世思想。這也是讀懂孔子的一個重要議題。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發表評論

最新評論

引用 遊客 2019-3-21 18:04
『禮』,是一種倫理範疇,也可以說是社會生活中處理人事關係的一種守則。
引用 遊客 2019-3-21 07:38
爲何孔子講的是禮,而不是法(刑罰)?
引用 遊客 2019-3-21 07:30
荀子說:『禮起於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以起也』 ...

查看全部評論(3)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