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飫禮,又稱飫禮,是古代天子諸侯為講軍旅、議大事、昭明大節而立着舉行的隆重禮儀,與者立而不坐,酒品虛設不食。此禮叫法不一,亦可稱『饗』『鄉』,又稱大饗、饗醴、享醴等,【詩經】【左傳】【國語】等先秦典籍中多有記載。 考【國語·周語中】『定王論不用全烝之故』一節,曾明確指出飫禮與宴禮的不同之處:『王公立飫,則有房烝;親戚宴饗,則有肴烝……夫王公諸侯之有飫也,將以講事成章,建大德、昭大物也,故立成禮烝而已。飫以顯物,宴以合好,故歲飫不倦,時宴不淫,月會、旬修,日完不忘。』房烝又稱體薦,是將半個牲體置於俎,天子諸侯舉行飫禮用房烝。牲體割肉折骨置於俎曰肴烝,天子與內外親屬脫履坐飲,舉行宴會,則用肴烝。飫禮與宴禮兩者行禮方式不同,使用牲體不同,功能上亦各有分工。飫禮用以議決軍政大事、制定章規禮儀,宴禮則可以密切親情、深結友誼。 【國語·周語下】曰:『夫禮之立成者為飫。』又【國語·魯語下】曰:『立曰飫,坐曰宴。』飫禮通常在宗廟中站着舉行,『立成』是此禮的最顯要特徵。飫禮陳設鋪張、禮節謹嚴,注重儀式排場是飫禮的另一個特徵。作為西周春秋時期天子與諸侯之間聘訪朝覲採用的隆重禮儀,飫禮的用酒、用樂皆有特殊的規定。 (一)飫禮用酒。飫禮中所用的酒為『醴』,這是一種用麥芽(櫱)釀成的混有酒糟的甜酒,今稱為酒釀。因為汁滓相滲不濾,上下一體,也叫『醴齊』。【說文】曰:『醴,酒一宿熟也。』【周禮·酒正】鄭注曰:『醴猶體也,成而汁滓相將,如今恬酒矣。』賈疏曰:『醴,體也。此齊孰時,上下一體,汁滓相將,故名醴齊。』行飫禮時,醴僅至齒『啐而不飲』,並不真喝,因而也就不用坐下,而是立着行禮。周人以為,商人之所以滅亡,酒是大亂喪德、亡國的根源。【尚書·酒誥】中曾明確規定『飲惟祀』『無彝酒』『執群飲』『禁沉湎』。飫禮『教民敬式,昭明大體』,承擔着議定軍政大事、訂立章規的重要職責,故在行禮時使用僅釀製了一夜酒精含量極低的『醴』。 (二)飫禮用樂。行飫禮時因賓客身份不同,用樂亦不同。【國語·魯語下】載叔孫穆子聘於晉,晉悼公以飫禮待之,叔孫穆子辯答禮樂,詳細闡釋了天子、諸侯、卿大夫之間用樂的差別:『夫先樂金奏【肆夏】【樊】【遏】【渠】,天子所以饗元侯也;夫歌【文王】【大明】【綿】,則兩君相見之樂也……今伶簫詠歌及【鹿鳴】之三,君之所以貺使臣,臣敢不拜貺。』天子招待天下諸侯時,用金奏古曲【肆夏】三章。金奏之樂,即鐘磬打擊樂。【肆夏】又稱【屍夏】,又名【樊】;【遏】又名【韶夏】;【渠】又名【納夏】,相傳都是夏禹所作【九夏】樂歌的組成部分。兩君相見時,歌詠【文王】【大明】【綿】,這三篇乃【詩經·大雅】前三篇,都是讚美和頌揚文、武二王身稟聖德,天興所寄,興周創業之詩。 【國語·周語下】還記載了名為【支】的飫歌。敬王十年,劉文公與萇弘欲城周,衛彪傒適周,聞之,見單穆公曰:『周詩有之曰:「天之所支,不可壞也。其所壞,亦不可支也。」昔武王克殷,而作此詩也,以為飫歌,名之曰「支」,以遺後之人,使永監焉。夫禮之立成者為飫,昭明大節而已,少典與焉。是以為之日惕,其欲教民戒也。然則夫「支」之所道者,必盡知天地之為也。不然,不足以遺後之人。』飫歌,古代舉行飫禮時所唱的歌。武王克殷,寫下這首詩作為飫禮之歌,並取名為【支】,以它遺訓後人,使永奉為鑑。此詩意在教育庶民戒慎,劉文公與萇弘違背天道,『欲支天之所壞』,後『其殃大矣』,萇弘被殺,劉氏滅絕。 飫禮之後,通常還要舉行宴禮招待賓客。即所謂『禮終乃宴(又稱燕)』,無此則是『為禮而不終』。如飫禮極隆而用時過久,宴會可推遲到次日舉行。宴飲用酒不用醴,盡歡而飲,不計杯數,稱『無算爵』。飫禮與宴禮互為補充,飫禮用來教導恭敬簡約,宴會用來顯示慈愛恩惠。 先秦時期,已經出現飫宴不分的情況。如前所述,【小雅·常棣】曰:『儐爾籩豆,飲酒之飫。』毛傳:『飫,私也。』鄭箋:『私者,圖非常之事,若議大疑於堂,則有飫禮焉。』飫以建大德、昭大物,公之至者,毛傳顯然有誤。鄭玄強為之辯解,則前後矛盾。考【說文】曰:『飫,燕食也。【詩】曰:「飲酒之飫。」』許慎乃據毛傳釋『飫』,亦不得真義。清人段玉裁繩愆糾繆,曰:『此非周語房烝立成之飫。亦非毛傳脫屨升堂之飫……毛詩假借飫為醧。』又曰:『【韓詩】云:「賓爾籩豆,飲酒之醧。能者飲,不能者已謂之醧。」是為燕醧、而非國語之飫可知矣……鄭君不能辯。乃強為之說曰……許君食部飫下雲。燕食也。亦依附毛義而失之。』醧與飫同音,故毛詩假借飫為醧。【說文】曰『醧,私宴飲也』,家庭舉行私宴的意思。【常棣】篇,『燕兄弟也』,乃周人宴會時歌唱兄弟親情的詩,段注的解釋是合乎情理的。 飫假借為醧後,後人不知原委,往往飫宴連用,表示宴會之意。如【漢書·遊俠傳·陳遵傳】載陳遵放縱不拘被人彈劾:『遵知飲酒飫宴有節,禮不入寡婦之門,而湛酒混肴,亂男女之別,輕辱爵位,羞污印韍,惡不可忍聞。』顏師古註:『宴食曰飫。』又如【後漢書·班彪傳下】曰:『登降飫宴之禮既畢,因相與嗟嘆玄德。』 再後來,在宴會以外,飫還有飽食、滿足之意。即段氏所言:『其字下與飽饒余相屬。則其義略同也。』漢魏以後,此種用法竟成主流。如漢人嚴忌【哀時命】曰:『形體白而質素兮,中皎潔而淑清。時厭飫而不用兮,且隱伏而遠身。』此句言時君不好忠直之士,厭倦其言而不肯用,故且隱伏山澤,斥遠己身也。【廣雅】:飫,飽也,厭也。【玉篇】:飫,食過多。唐代杜甫【麗人行】曰:『犀箸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以諷刺楊國忠兄妹驕奢淫逸。明人劉基在【賣柑者言】一文中,批判那些欺世盜名的達官紳士為『醉醇醴而飫肥鮮者』。至此,『飫』的含義已經與最初相去甚遠,大相逕庭了。 (作者:張鶴,系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講師)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