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漢語字詞關係學術研討會』於2019年10月26至27日,在杭州西子湖畔華北飯店成功舉辦。會上,32位學者報告了論文。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及相關單位的數十位碩、博士研究生旁聽了會議。 『首屆漢語字詞關係學術研討會』是由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聯合鄭州大學漢字文明研究中心主辦,並由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承辦的。 會上,汪維輝教授提出字詞關係應當貫穿漢語史研究始終,李運富教授進一步指出傳統語文學本質是注釋和考證字詞關係,因此將字詞關係作為專題來討論很有必要。 方一新教授主持開幕式 會議共分八場。第一場由中山大學范常喜教授、方一新教授、浙江大學關長龍教授、鄭州大學何余華老師報告論文。范常喜【〖儀禮〗鄭玄注『通假古文』新證舉隅】利用出土文獻材料,從用字習慣的時代性這一角度對【儀禮】鄭注的『通假古文』作新證,尤其對其中與戰國用字不合而與秦漢用字相合者進行了深入考察,推測鄭玄注【儀禮】時所據『古文』本實為當時隸書寫成的本子,不應籠統納入『傳抄古文』。方一新【『三憔』『五腄』雜考】利用異文和佛經音義,考釋佛經中『憔』『腄』二詞。關長龍【〖大學〗『明德』之『明』字義詁】對『明德』的古今各說進一步反思,從『德』的造字本義入手,提出【大學】之『明德』即是【中庸】之『性德』,提出應進一步關注精神文化語詞。何余華【戰國秦楚地域用字與形義類聚差異研究】對不同詞語的戰國秦楚用字進行廣泛的構形系聯,從類聚的角度考察秦楚用字差異,進而挖掘秦楚對字義類別的『義類』存在的認知分歧。 范常喜教授報告論文 第二場由范常喜教授、何余華老師主持,鄭州大學洪德榮副教授、西南大學胡波副教授、華中師範大學黃甜甜老師、中山大學博士生李美辰報告論文。洪德榮【〖康熙字典〗中所收的兵器字用字考察】結合【說文解字】和歷代文獻考察了【康熙字典】所收錄的兵器語詞。胡波【從戰國簡帛與秦簡牘的比較看『或、又、有』的使用異同】對戰國簡帛中『或』『又』『有』的使用情況和職能作了普查,指出三者在使用上所顯現出的地域性特徵。黃甜甜【據出土文獻所見字詞關係校讀〖詩經〗一則】參校安大簡,指出【牆有茨】『中冓』之『冓』與【桑柔】『中垢』之『垢』的本字皆為『夕彔』,指夜晚。李美辰【清華簡新見專造字釋例】集中討論清華簡中新見的專造字,分為『增加義符』和『改換義符』兩類,辨析了{變}{豫}{昧}{管}等詞在簡文中的具體含義。 洪德榮副教授報告論文 第三場由淮北師範大學張通海副教授、清華大學石小力助理研究員主持,李運富教授、河北大學梁春勝教授、福建師範大學林志強教授、鄭州大學牛振老師報告論文。李運富【漢語字詞關係研究之檢討】梳理了字詞關係的研究現狀,着重指出研究中的理論局限:1.『字詞關係』的『字詞』無法涵蓋字符跟語符的單位;2.『字詞關係』的『關係』表述尚欠周全;3.相關概念錯綜複雜;4.類別不成系統;5.缺乏歷時性考察和實用效果考察。梁春勝【六朝石刻訛混俗字續考】考釋18例六朝石刻中的訛混字。林志強【『知』『智』關係補說】結合文字學和出土文獻用例,提出先有『智』後有『知』,『知』乃『智』之省。牛振【〖化學鑒原〗音譯元素名用字考察】考察【化學鑒原】中48個音譯元素名用字的字符來源和性質,總結出其新造字佔比高、字符系統性強、字符的適用性強等特點。 李運富教授報告論文 第四場由梁春勝教授、牛振老師主持,張通海副教授、浙江大學博士後牆斯、石小力助理研究員、浙江大學史文磊副教授報告論文。張通海【近出楚簡中的語氣詞考察——以〖上博二〗等出土文獻為例】發現,與傳世文獻相比,新出楚簡中的語氣詞絕大多數是借用其它類別的字、詞來充任。牆斯【『斿、游、游、汓、泅』字詞關係考】總結了『斿、游、游、汓、泅』在【說文解字】、傳世古書、出土文獻中的字詞對應關係,又根據故訓、異文等材料,提出『泅』最初是『游』的語音變體的觀點。石小力【釋戰國楚文字中的『軌』】借『軌』字揭示了字詞關係的複雜性,在戰國楚文字中,表示車軌除了用『軌』外,還會借用簋簠之『簋』,亦有『?』『?』『』等專造字。史文磊【漢語史文獻中字際關係的幾點思考——再談『掘』字的量詞用法】以敦煌醫方殘卷中量詞『掘』為起點,反思漢語中是否存在量詞『掘』,提出漢語史上並不存在表『把』『握』的量詞『掘』,其『掘』或有其他語源,或是『握』字之訛。 張通海副教授報告論文 第五場由中山大學吳吉煌副教授、安徽大學夏大兆副教授主持,煙臺大學孫合肥副教授、汪維輝教授、浙江師範大學王挺斌、浙江大學王雲路教授報告論文。孫合肥【說出土文獻中『新』的字詞關係】簡要梳理了出土文獻中『新』的字詞關係,進而推測『薪』的形體的來源——由『』『』兩類形體繁化而來。其後,汪維輝教授匯報了【『抓』的字詞關係補說】。『抓』在歷史上先後記錄過五個詞,汪教授對它們逐一進行了梳理,並以【漢語大字典】和【漢語大詞典】為例,對辭書『抓』字條在注音、立義、釋義、排序、引例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訂誤。王挺斌【利用古文字資料探求兩個古詞的本字】利用出土文獻等『新語料』指出『不速之客』之『速』的本字為『?』,『捷矢』之『捷』的本字為『挾』。王雲路【說『只是近黃昏』】指出『只是近黃昏』亦即『祇是近黃昏』,『只是』為『恰是』之義。 孫合肥副教授報告論文 第六場由孫合肥副教授、王挺斌老師主持,鄭州大學溫敏副教授、中山大學博士生翁明鵬、吳吉煌副教授、夏大兆副教授報告論文。溫敏【現代常用漢字字用屬性測察】一文以國家語委頒佈的【現代漢語常用字表】中的3500個常用字為測查對象,以其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所記詞位為依據,對常用字的記錄單位、字詞對應關係、字用屬性進行了全面考察。翁明鵬【秦簡牘中字詞關係的內部差異】從地域、時代、文獻類別、書手或底本、非秦因素、綜合因素六個方面對秦系簡牘用字用語的內部差異進行舉例分析。吳吉煌【『莊稼』構詞理據探析】對『莊稼』一詞溯源,認為指稱『農作物』的『莊稼』詞形本作『莊家』,可能來源於山東等北方地區,清代以降,經過理據重構,『莊稼』取代了『莊家』並沿用至今。夏大兆【安大簡〖詩經〗字詞關係研究】詳細描寫了安大簡【詩經】中一詞義用多字形記錄和一字形記錄多詞義兩種現象。 溫敏副教授報告論文 第七場由溫敏副教授和東北師範大學趙岩副教授主持,廣州大學謝國劍教授、上海師範大學徐時儀教授、廣州大學禤健聰教授、濟南大學何家興副教授報告論文。謝國劍【說『琁』『璇』】一文基於對石刻文獻、敦煌文獻和宋以前辭書的考察,推測魏晉至五代時期的『璇』是從『琁』字逆推而來。徐時儀【略論漢字與詞相適應】指明漢語詞彙發展過程中的兩大轉折點——形音二合組詞表義和單字二合組詞表義,又通過對異形同詞與同詞異形現象的考察,指出漢語詞義的發展與漢字的分化演變之間存在着一種互為因果、互為促動的密切關係。禤健聰【說『夗』】追溯『夗』字初文的構形本義,認為『夗』本象孑孓之形,初形分化為『夗』『肙』兩字,『肙』用以表示孑孓義,『夗』用以承擔圜曲義或聚集義。何家興【說安大簡〖詩經〗中的『鑿』】對整理者提出了不同看法,認為簡本『白石鑿鑿』的『鑿()』的左旁『』實為『琮』字,為『琢玉』之『琢』的專字,與今本的『鑿』屬義近異文。 謝國劍教授報告論文 第八場由謝國劍教授和禤健聰教授主持,浙江大學張文冠『百人計劃』研究員、趙岩副教授、浙江大學真大成副教授、復旦大學周波副教授報告論文。 張文冠【同形字研究的若干問題】反思同形字的概念,提出從形成途徑將同形字劃分為廣義和狹義。 廣義同形字可分為造字、形變、借用和混用四類,其中造字和形變為狹義同形字。 趙岩【〖六十病方〗一詞用多字現象初探】對【六十病方】中49組一詞用多字現象進行了分類考察,並對【六十病方】中『節』作副詞的用法深入探究,認為該用法的出現是受了『即』的影響。 真大成【論漢文佛經用字研究的意義】指出研究漢文佛經用字的意義包含但不限於以下六方面: 1.有助於擴充用字研究材料; 2.有助於把握佛經詞語書寫形式的多樣性、獨特性、時代性; 3.有助於考釋佛經詞語的含義; 4.有助於考辨詞語的來源與產生時代; 5.有助於解釋文獻異文的成因; 6.有助於校訂文本訛誤。 周波【戰國同系文字中用字不同的現象】通過系統全面的考察,發現楚文字用字不同之例數量最多,秦、三晉、齊三系文字次之,燕系最少。 文章還從文字發展角度總結了用字差異產生的五個原因: 1.文字的簡化和繁化; 2.使用同源分化字; 3.隸變; 4.時代因素影響; 5.他系文字影響。 張文冠研究員報告論文 閉幕式上,真大成副教授作會議總結。 李運富教授、王雲路教授、汪維輝教授、方一新教授等發表感言,對漢語字詞關係研究的進一步發展提出殷切期盼,希望能有更多年輕學者加入這一研究領域。 據悉,第二屆漢語字詞關係研究學術研討會將在中山大學舉行。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