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古村落7年銳減2000個 教授感嘆:比保護故宮難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2-5-30 19:20| 發布者: 買櫝還珠| 查看: 1520| 評論: 0|來自: 文匯報

摘要: 本報見習記者 單穎文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曾說:『中華民族最久遠綿長的根不在城市中,而是深深紮根在古村里。中國最大的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複合和總合是古村落。』   然而,由於『新 ...
本報見習記者 單穎文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曾說:『中華民族最久遠綿長的根不在城市中,而是深深紮根在古村里。中國最大的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複合和總合是古村落。』
  然而,由於『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進程中蘊含的極大商機、政績,古村落的消亡近年來進入了高潮。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的普查結果顯示,我國230萬個村莊中,目前依舊保存與自然相融合的村落規劃、代表性民居、經典建築、民俗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古村落,已由2005年的約5000個銳減至不到3000個。
  不久前,全國古村落保護現場會暨村落保護論壇在江西省吉安召開。據悉,江西省共有21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村),位列全國第五。而古稱『廬陵』的吉安,由於多鴻儒巨宦、達官富賈,造就了一批歷史悠久、規模龐大且積澱深厚的古村落。專家們認為,古村落保護包含整體空間形態、傳統街巷格局、建築風格、古文化遺址、古建築物、古樹名木以及地方特色方言、戲曲、傳統工藝、民風民俗等。在考察了蜀口、釣源、富田、陂下、陂、燕坊等古村後,專家們在對吉安古村落群保護力度讚賞之餘,也真切感受到了歲月流逝、觀念變遷、『空心化』對古村落的侵蝕。 
  『古村落最終是要消亡的,我們現在所做的,就是儘可能地讓它「延年益壽」。』江西省政協委員劉屹烈說。而如何『延年益壽』,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萬建中認為:『保護古村落,關鍵是要讓居民住在古村里,居住在那裡才是最好的保護!』
  談及古村落的保護,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樓慶西曾感嘆:『比保護故宮還難!』這麼說,一是因為故宮的價值眾所周知,但『鄉土民居』的價值有多少人關心過?二是因為現代文明生活與保護古村落之間的矛盾。
  年久失修的破敗、『修舊不如舊』的尷尬、『向錢看』的意識……吉安的古村落,同樣面對着這些困境。
  『空心化』加速古村落頹敗
  中國的古建築多為木質建築及土夯牆,容易推倒也容易腐爛。村民外出務工造成的『空巢現象』,加速了老房子的倒塌
  出於戰時遷徙或避世的初衷,先祖們選址往往中意偏僻之處、險要之所,導致古村近現代交通多欠發達,與外界溝通有限。也正因如此,古村多未參與上世紀初的工業大發展,從而保留了典型的農業時代生產生活模式。但在上世紀下半葉,生產力的發展導致了舊生產關係的瓦解,帶給農村地區前所未有的衝擊。中央民族大學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陶立[認為:『正是在城市化進程中,一大批古村落被發現。』
  當這些被譽為『中國第三建築體系』的鄉土體系出現在人們眼前時,專家們喜憂參半――有人居住的古建築多保持完好,而一些無人之所的牆體裂縫居然可塞進一個拳頭!
  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萬建中指出,『古人「生命常新」的觀念,使中國的古建築與西方大理石、花崗岩建築截然不同,多為木質建築及土夯牆,就是為了「推倒重建」方便。吉安古民居建築均為磚木結構樓房,容易推倒也容易腐爛。』
  除了自然因素,『空心化』也是古村落逐漸敗落的重要原因。一幢幢掛滿蛛絲的房院、一叢叢茂密的青草,無不宣告這些院落的主人早已遠走他鄉。村裡的留守人員,往往是婦女、老人與幼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曹保明從社會學角度分析:『村民外出務工造成的「空巢現象」,加速了村落的頹敗和老房子的倒塌。』
  江西師大歷史系教授梁洪生認為,新舊觀念差異是對古村保護造成壓力的原因之一。老建築需要原樣保護,但由於老建築本身的限制,很難添置現代化的生活設施,村民生活條件難以改善。正如樓慶西所擔心的,『他們通過電視、網絡和外出打工,了解到現代生活應該是白瓷磚、水泥地和沙發。考慮到通風,他們會把精美的窗花去掉;考慮到美觀,他們會把木牆拆除;考慮到更好地改善居住條件,他們會把整個房子拆掉重建……』
  對此,中國文聯主席團委員羅楊建議:『可以在不改變原有風貌的前提下,讓村民更多地享受現代文明。比如在古村建先進的醫療教育基礎設施、改善廁所、暢通網絡等,對解決當前古村「空心化」、留住原住民將起到積極作用。』
  『疏堵結合』保全了古色古香
  『堵』就是規定在古村內不能再建新建築;『疏』則是新規劃一片區域建房。但在吉安,並非所有古村都這樣走運
  在春夏之交草木花香的氤氳中,漫步宗祠老屋之間,閱覽楹聯匾額,細瞧古床花轎,仿若置身古代社會。釣源,這座擁有1100多年建村史、尊歐陽修為宗的的古村,已是國家歷史文化名村和AAA級景區。村中,『文行忠信』的牌匾至今高懸,樹齡近千年的4株古柏依然鎮守着村祠『忠節第』,7口被喻作『七星伴月』的水塘還在訴說『水向西流』的密語,前窄後寬的巷子串聯起150餘幢明清老屋。鳥瞰釣源,方能理解如此布局,皆是合了古代陰陽八卦之說,更應了『天人合一』的理念。令人感慨的是,無論是民宅還是商鋪,無論內部構造有着怎樣的千差萬別,釣源的建築都是古物。
  『新房都建在那兒,我家就是中間那棟。』村民歐陽來祥指向村外一片『青磚黛瓦馬頭牆、飛檐翹角坡屋頂』風格的新建築,『樓蓋成啥樣,村里關照得可仔細了,外觀必須跟古村的一樣!』為了不破壞古村的美感、留存祖先選址布局的智慧,吉安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朱黎生告訴記者,村里採取了『疏堵結合』的辦法:『「堵」就是規定在古村內不能再建新建築;「疏」則是新規劃一片區域,專門解決農民的建房問題。』看來,正是有了規劃先行,才使得釣源古建築保存完好率在90%以上,保全了這份古色古香。
  擁有『二七會議遺址』、『毛澤東故居』等革命舊址的紅色殿堂陂村,始建於南宋初年,如今是國家歷史文化名村、AAAA級旅遊景區,仍存有較為完好的明清建築367棟、古祠堂5座、古書院4座、古廟宇1座、古樓閣1座、古牌坊3座、古街道900餘米。村民王彩鳳告訴記者,陂村民的新房都建在古村外的山上,自家老房若有損壞要修復,『都要報告村里』。
  但在吉安,並非所有古村都這樣走運。除了釣源、陂,陂下、燕坊的古建築整體保存相對完整也頗具規模,蜀口、富田村中隨處可見的新建築,卻與古村情調格格不入。朱黎生說:『一方面各村由於地理位置等原因致使經濟發展狀況不同;另一方面政府的規劃資金有限,一個古村的規劃就需要8萬到10萬元。』
  規劃新房區,是為了保留老建築。但老建築的保護,同樣存在資金問題。按照【文物保護法】規定,房屋產權人是保護的責任人,如果責任人無力維修,政府有責任對文物進行搶修,然後向責任人結算維修費用。村民王寶珍算過一筆賬,修繕自家老屋就要十幾萬元,儘管政府會給予一定的補貼,但如此巨大的花費,還是讓她這樣『上有老,下有小,中間不見了』的村民望而卻步。
  科學保護不能缺了專家
  古村落的維護主要靠當地人,可以請『熟悉當地文化、對文化保護有熱情的一群人』作為專家指導古村保護
  『有族必有祠,無廟不成村』。在國家歷史文化名村陂下古村,最出名的就是大規模、密集型且具有特色的祠堂建築群落。為保存這些文化遺產,『修舊如舊』的『時尚風』也刮到了這片古村。在一處號稱『修舊如舊』的清朝祠堂大門前,建築上配的卻全是簡體字。『所以,古村修繕怎能不請專家把關呢?』江西省民協副主席鄒農耕反問。
  鄒農耕深感,專家的缺位,導致這類啼笑皆非的事屢屢發生。在陂下村朝天門廣場看『喊船』民俗表演時,他已冷汗涔涔:『村民儀仗隊員手中舉着的錫器,是宋仁宗所賜的千年歷史鑾架,他們怎麼把文物都拿出來了!』近20分鐘的表演,鄒農耕一直提心弔膽,『如果有專家指導,一定會要求拿複製品來表演,把真品送去市裡的博物館』。而這45件『道具』讓鄒農耕擔心的,不只是怕在演出過程中磕磕碰碰有所損壞,更怕為文物販子所覬覦。『近20年來古董市場的開放,讓古村落的保護也在跟文物販子賽跑。這些東西的價值只要被點破,肯定一夜之間就沒有了!』
  『專家』從哪裡來?鄒農耕認為,由於古村落的維護主要靠『熟悉當地文化、對文化保護有熱情的一群人』,因此他建議『培養當地鄉一級、鎮一級的文化幹部,在村民中帶頭』。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教授祁嘉華也認為:『古村落保護涉及傳統文化和古建築方面的知識,而且需要相應的歷史學、文化學、美學等方面的知識做背景,所以古村可以加強同高校的合作,以尋求專業的指導。』
  祁嘉華指出:『「修舊如舊」也有成功的。』在政府斥資建造、專家參與的吉安廬陵文化生態公園中,充滿了廬陵風格的仿古建築,也置入了不少從古村中收來的楹聯、匾額、花轎等文物。曾多次採訪廬陵文化園籌備過程的【井岡山報】記者嚴愛群指着一處牆體對記者說:『新牆中嵌着的那塊老牆,就是從村民推倒的老宅中「撿」來的老古董。這裡很多仿古建築中都有真文物,讓「修舊如舊」更有參考模板。』她感到,『文化園極力仿古,就是希望以此把祖先的智慧產物保留下來,至少把外觀保留下來,供後人觀瞻。』
  為了讓專家指導『有本可依』,鄒農耕還提議村民開展古村文字和影像資料的收集工作。這一點,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王振忠也頗為認同,他建議整理古村落的文獻歷史,做村民口述史,『詳細了解每一處窗雕、楹聯的文化含義,使那些保存完好的祠堂、老屋都更加鮮活地呈現在世人眼前』。而口述史的建立,也能從一定程度上遏制『千村一面』亂象的產生。
  『缺的不是錢,而是心』
  在一些古村,萬變不離其宗:一個『錢』字。專家指出,要樹立村民的自豪感,讓他們進行『不是政府強制,而是有「文化自覺」的保護』
  『騎馬嗎?5塊錢拍張照,10塊錢騎一圈!』在陂古村門口,一個牽着馬的老村民忙不迭地殷勤叫賣。
  作為最早發展起來的吉安古村落,陂村的村民經濟意識可謂『遙遙領先』。在別的村落則完全不同:開發不久的蜀口古村,採茶歸來的村民肖美繡,會順手抓一把自家炒的瓜子塞到遊客手中;在釣源,為了支持古村搞旅遊,村民段巧蓮自家建在村口的老宅和土地全沒了,卻『沒拿過村里一分錢』;在陂下,村民王寶珍渾然不知『農家樂』還要收費,『老房子不常住,你們想在那兒歇一宿,我給你們開門,這哪能要錢吶!』
  陂村村委會副主任梁世新與專家交談時,萬變不離其宗:一個『錢』字。『陂開發中最大的問題是什麼?』『缺錢!』『古建築保護最大的困難是什麼?』『沒錢!』『為什麼村民願意選你當村長?』『競選時我說,會盡力增加大家的收入』……
  對上述言論,中國民間文藝家研究所副所長王錦強頗為不滿:『以前村民比現在更缺錢,為什麼他們就能心甘情願地好好保護古村呢?所以,他們缺的不是錢,而是心!』說起江南古鎮商業開發的成功,王錦強並不以為然:『那些是鎮,鎮是商業化的產物,本就靠經濟頭腦。而這裡是村,村是有人情味的,是靠血緣維繫的,是有宗族驕傲感的。』陶立[也認為,古村的保護可以依靠宗族力量。鑑於『古村保護最有資格的不是學者,而是村落的開發者和繼承人』,他認為當務之急是要樹立村民的自豪感,讓他們進行『不是政府強制,而是有「文化自覺」的保護』。
  不過,也有專家提出異議。梁洪生感到:『不能用城裡人的眼光去看鄉村。古村村民如果不能享受先進科技帶來的現代化生活,是沒法真心保護村落的。』蜀口古村隸屬的吉安市泰和縣縣長李軍也指出,古村落的保護必須與村民在多項認識上達成一致,尤其是利益上達成一致。
  如何讓村民獲益?在不少專家看來,開發旅遊業是第一選擇。祁嘉華認為,吉安古村具備『紅』、『古』、『綠』特色,開發空間很大,若能讓更多遊客前來遊覽,就能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得益的村民便會願意參與到古村保護工作中來。原陂古村保護開發領導小組組長、江西省政協委員劉屹烈卻深知古村旅遊的開發不易,『整個江西旅遊都存在這個問題,就是只有旅遊「點」,卻不能像江南那樣形成旅遊「區」』,而制約的難點恰恰也是古村落能留存至今的『秘訣』――交通不便。
  為此,萬建中提出了一個看似激進的辦法:『請政府按人頭建立補貼機制,給村民發工資。若要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古村落,就要讓居住在古村落的村民衣食無憂。因為這些村民不僅是生活在這些村落里,他們也在工作着,他們是以生活的方式保護着古村落。』
  (本版文章中部分村民為化名)
來源:文匯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