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周汝昌仍痴戀紅樓,筆耕不輟。 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 攝
周汝昌 著名紅學家、古典文學專家、詩人、書法家。1918年4月14日生於天津鹹水沽鎮,1939年考取燕京大學西語系,1947年涉足於紅學研究,成爲繼胡適諸先生之後,新中國研究【紅樓夢】的第一人,享譽海內外的考證派主力和集大成者。
2012年5月31日凌晨1點59分,『紅樓痴儒』周汝昌辭世,終年95歲。據周汝昌的女兒周倫玲介紹,老人走得很平靜,臨終囑咐一切從簡,不設靈堂及追悼會。 離世前一周,他向女兒口述了新書的提綱,以爲不久便可以開始寫作,但生命的火燭驟然而熄,新書的寫作成爲未竟之事。 緣起 紅樓一入六十載 周汝昌生於1918年4月14日,長於優渥的詩書之家,詩詞吟詠,絲竹書畫,無所不涉。但舊學新知混於一處,而無導師循循促學,他曾作詩:『大化從來變幾端,我生之世態千般,小童何以知途向,瞎馬盲人旅亦難』。 時局維艱,求知不止。1939年周汝昌考入燕京大學西語系,中間因戰爭輟學幾年,至1947年復而入學。大學畢業時,他以英譯中國古代文學理論著作【文賦】驚座四方,成爲燕京大學中文系研究院的第一名研究生。 1947年,就讀於燕京大學外文系的周汝昌,收到其四兄信函,言及他看到胡適之新近的一篇談紅樓夢的文章,提到敦誠、敦敏系曹雪芹生前摯友,囑咐周汝昌幫忙查證。周汝昌遍查燕京大學圖書館,果然在敦敏詩集中發現了一首【詠芹詩】。 興奮之餘,周汝昌將這一發現撰寫成文,題名【曹雪芹卒年之新推定】,於1947年12月在天津【民國日報】副刊發表。胡適看到此文,後極爲讚賞,把自己珍藏的【紅樓夢】研究史料,托人送給了他。 自此,周汝昌正式踏足紅學研究。他在曹雪芹身世研究上接續發力,開始投入到【紅樓夢新證】的寫作中,歷時5年,完成了【紅樓夢新證】,以豐富詳備的內容及開創性,將【紅樓夢】實證研究體系化、專門化。此書於1953年出版,三個月內再版三次,一時洛陽紙貴。 【紅樓夢新證】被譽爲『紅學方面一部劃時代的最重要的著作』,它所考證的事實與提出的問題,引起了國內外紅學的重新興旺,可以說是後世紅學研究的基礎。之後因各種政治風波,歷經艱難,至『文革』結束,才得以回到自己念念所系的紅樓研究中,晚年致力於紅樓夢真本偽續的考證上。 晚年 貢獻在於『大視野』 晚年,儘管雙目失明多年,紅樓痴意難減,周汝昌平日裡由兒女們照顧飲食起居,每天上午聽兒女讀書報後,便開始以口述的方式延續自己的紅學研究。流年暗逝,老人家卻從不在家人面前表達自己對時光的焦慮,痴迷紅樓大美之境,躬耕不止且樂在其中,一卷紅樓觸百思,最不願兒女以年事高來勸他多休息。 『今年他過了自己94周歲的生日,作爲兒女,在父親耄耋之年仍能伴其左右,看到他一如既往地做著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已是幸事,如此高齡辭世,應該說是喜喪。但想到真是生死兩隔,仍然覺得無限悲傷……』周汝昌的女兒周倫玲笑著說完前半句,終泣不成聲。 周倫玲說,周汝昌視紅樓如生命,平時與人交談,吟出紅樓詩句,雖捻熟於心久矣,卻仍會如孩子般,情不自禁鼓掌贊好,情真意切,令人動容。在生命最後的日子裡,他臥病在床,只要女兒爲他讀些與【紅樓夢】相關的東西,就會看到他褪去倦容,興意盎然。
來源:新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