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6月10日电(邹瑞h) 全球化时代,有没有文化“普世价值”?上海世博会的多元文明展示,给人怎样的启发?10日在上海举行的“多元世界的文化立场”论坛上,来自中、美、瑞典的4位知名学者,就相关问题展开探讨。其间,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中文系主任罗多弼提出,儒家文化的根本价值是具有世界性和普遍性的,它“和而不同”的价值、对“学”的重视,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观,是多元世界文明的丰富宝库。 现任北欧孔子学院院长的罗多弼,20岁就迷上《毛泽东选集》,后跟随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马悦然学习中文,长年关注、研究中国文化,并曾任瑞典驻中国大使馆文化专员,堪称“中国通”。 在他看来,儒家文化不仅内容丰富,还有极大包容性,本身就蕴含各种矛盾的学派观点。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谓对其精髓最好的归纳,在今天也有普遍的价值。 罗多弼特别赞许儒家文化对“学”的重视,他认为,不论是古人“言必称三代”的“学古”,还是近代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的洋务运动,甚至是“打倒孔家店”的五・四运动,都贯穿着儒家文化“学”之精神。城市发展、创新,必须了解人类历史和现在,了解不同的文化传统,才有助于彼此理解和沟通。他呼吁“打开儒家文化丰富的宝库”,为多元文化发展寻找更多的空间。 论坛上,香港城市大学比较文学与翻译讲座教授张隆溪、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教授艾尔曼等,也纷纷就“走出文化的封闭圈”、“中国在全球化中的意义”等话题发表见解。张隆溪指出,儒家文化经传教士利玛窦带入西方,在17世纪欧洲启蒙思想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重新发现儒家文化价值的同时,要保持自信和谦卑,尤其需要警惕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己所欲’,能否施于人?”知名学者、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思和提出的问题,让与会学者和听众陷入沉思。在陈思和看来,“多元化”和“多样化”是截然不同的概念,仅仅是“文化丰富”,并不一定是多元化,反而可能是一种文化趋同。 “世博会把不同意识形态、宗教信仰、肤色、经济实力的国家都陈列在黄浦江畔,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陈思和认为,在世博会既能看到人类对未来最先进的理想设计,也能看到丰富的地方文化。这是一种相处的哲学,通过展示并存,互相影响、一起进步。在这个平台上,不需要结论,只需要展示,这就是多元文化。 陈思和认为,西方世界试图寻找的“可以适用于全世界的完美文化体系”,或许并不存在;己所欲不代表他人所欲,但这种愿意把最好的东西贡献出来的“普世价值”,却是多元世界适用的文化立场。 “今天的时代不需要主旋律,随着人类进步,各种文化的发展都会在和平的、自我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和平,和谐,并保持自己的特色。世博会是一个预言,希望将来能够实现。”陈思和如此阐述其观点。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