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國學在我國成了倍受推崇的香餑餑。【三字經】、【弟子規】、【論語】等具有濃厚中國傳統文化韻味的經典篇章不僅走進了企業,走上了媒體,也走入了學校,而對於如何學習和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討論也是沸沸揚揚,不絕於耳。近日,因為擔心『帶有糟粕性的內容』會『扭曲了學生的價值觀念,腐蝕了中小學生的心靈』,山東省教育廳下發通知,嚴禁該省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向學生『不加選擇地』全文推薦【弟子規】、【三字經】、【神童詩】等。在湖北,也有部分學校專門對【三字經】等經典文本進行了刪節,刪除『書中自有顏如玉』、『昔孟母,擇鄰處』等語句,重新編排後再發給學生學習。(【楚天都市報】1月2日) 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是該不加選擇的全盤吸收還是該有所取捨,有所保留的進行學習呢?魯迅在【拿來主義】一文中說,對於外來的東西,我們應該堅持拿來主義,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又何嘗不是同一個道理呢?中國傳統文化經典篇章是封建農耕時代留下來的作品,其思想水平、價值觀念、道德標準具有那個時代的局限性,如果不加選擇的全盤吸收,那就如同在喝水的時候連同杯中的沙子一起喝掉,看似解了渴,實際上後患無窮。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國歷史上流傳下來了許多寶貴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遺產,這些是我們彰顯民族獨特性,與它國形成文化差異的標識。同時,傳統文化中蘊含着豐富着治世為學之道,積澱着深厚的人文藝術內涵,這些都是我們取之不盡的精神寶藏。但另一方面,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糟粕也不容忽視,如『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等言論,拔高了讀書人的地位,扭曲了讀書的目的。還有如儒家禮教中提倡的『三從四德』『君臣父子之綱』等內容,實在是封建社會等級觀念的體現,該對其進行徹底批判,讓這些陳腐的思想永世不得翻身。從這方面講,對於還不具有批判能力的中小學生進行國學教育,刪減其中一些內容是很有必要的。 另外,即使是優秀的傳統文化作品也並非都適合中小學生學習。那些艱澀高深的作品不需要過早的讓學生接觸,一是文字晦澀難懂,讀來味同嚼蠟,強行學習只會削弱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有些內容超越了學生的人生體驗,無法讓學生深入理解文章深意,即使強行灌輸,效果也必然大打折扣。所以,對中小學生進行國學教育,不能囫圇吞棗,不加選擇,也不能揠苗助長,全盤灌輸,而應當量體裁衣,因材施教。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