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學問的態度
找到正確的方向,做重要的問題。決定後便勇往直前,義無反顧。 記得我年紀與你們相仿時,懂得的東西實在不多。上世紀60年代香港的數學博士也就不過寥寥幾個,圖書館收藏的數學書也不見得比一般的書店多。我看的數學書,大部分是國內版,或托友人到台灣買來的盜版外文書,種類少得可憐。但是,我從來沒有放棄過做大數學家的念頭。我看了所有能夠看到的數學書,最重要的,是做了書中的所有習題。這並不是課堂上老師要求的事情,我努力去做,一方面是出於興趣,一方面是知道要成為優秀的學者,必須將基礎打好。四十年來我每天都在學習,但還是要承認,在中大學時打下的基礎是最重要的。 學習的過程,不可能是無往不利的,最重要的是找出自己的弱點。做習題正是找出自己弱點的門路。當然,聽課、發問和與同學交流也非常重要。我在大學時的數學水平已遠超同儕,但是和同學交流,還是有很大的好處的。我給同學解釋課題時,往往發現自己還未理解清楚的地方,由此溫故知新,得益不少。即使到了今天,有時在給學生講解的一瞬間,往往靈光一閃,找到新的想法,解決了一些難題。 做學問,尤其是有深度的學問,不是靠一時的衝動就可以完成的。我們聽人講故事、看電影,作者為了將氣氛營造得更為動聽,往往戲劇化地說某人靈機一動,解決了重要的問題,完成了一些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學問,而且不倚靠任何其他人的想法。在Good Will Hunting這部電影中,描述一個在MIT的清潔工人,沒有經過學習,卻在一個夜晚,解決了一個有名的數學難題。我可以跟你們說,這些事情歷史上從沒有發生過,我也不相信以後會有。 科學界研究的題目多如牛毛,但重要的只占少部分。其餘大部分項目很快便可以做出成果,因此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論文發表。假如每篇文章都有創見的話,人類的科學成果將會遠遠超過今天了。話說回來,文明畢竟是累積的,科學的突破往住建基於眾人思想的融匯。即使不太重要的發現,只要有新的意思,也是有價值的,這樣就能發揮所謂集腋成裘的作用。至於有學問的大師,有更獨特的創新貢獻,承先啟後,引領風騷,但是他們的工作畢竟還是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完成的。 要懂得做好學問,必須了解科學發展的過程。我經常鼓勵學生去讀名人傳記,了解著名學者如何學習、克服挫折和開拓新的方向。我的專業雖是數學,但在閱讀其他學科名家的成功經驗時,也會深受啟發。 記得讀詹姆・沃森(James Watson)寫的一本小書,書中描述他與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發現DNA結構的一段故事。他們為了研究生物的基本結構,三年間完成了20世紀其中一個最偉大的科學傑作,其過程可以說引人入勝,但也不乏奸詐之道。 當時詹姆・沃森才二十出頭,跟你們年紀不相上下。他的基礎雖然很好,但是成功的主要原因是靠無比的專注和熱情,深信可以攀登生物學的高峰,完成人類有史以來最重要的一項工作之一。他找到一個好搭檔,那就是弗朗西斯・克里克。他們合作期間,曾遇上停滯不前的低潮,但他們並沒有放棄,透過學習並利用同行最新的結果,終於比競爭對手萊納斯・鮑林(Linus Pauling)早一步,測定了DNA的結構。 從詹姆・沃森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以下三點: 年輕人要有充實的基礎知識。一但碰到重要問題時,能有足夠的工具來解決它。即使工具不夠,也懂得找合適的學者合作。西斯・克里克就是詹姆・沃森的合作者,他們的知識是互補的。 做學問要有熱情,有了熱情才能夠專注。重要的成果往往需要三年、五年甚至十年才能夠完成。 找到正確的方向,做重要的問題。決定後便勇往直前,義無反顧。 這三件事情可以說是顯而易見的,但真正實行時,卻不見得人人能夠做到,這是甚麼原因呢? 我們逐點來討論。 所謂充實的基本知識是多方面的。以本人為例,我是研究幾何的。年輕時喜歡數學的嚴謹性,從數理邏輯中看到數學的真和美,雖然我並沒有研究這門學問,我卻知道它在何處發揮作用。但是我本人沒有掌握到數理邏輯的基本技巧,所以始終是一個門外漢。 本世紀人類的知識突飛猛進,跨學科的知識更是如此。事實上,大部分創新的科學都是透過不同學科的融合,擦出火花來完成的。很多人都同意這種看法,但卻忘記了一個重要的事情,就是有能力融合不同學科的學者,其能力和知識水平都要跟這些不同學科的專家相約,即使在某方面的知識跟不上,他也能理解問題的困難所在,找合適的專家求教。當然,滿足這些條件的科學家實在不多。 中國有不少專家只注重科學的應用,而不願意在基本科學上下工夫,這是十分膚淺的。事實上,從工業革命以來科技的突破,無不源自基本科學的發展。對基本科學的認識不夠深入,只滿足於應用而沾沾自喜,終究是尾隨人後,依樣畫葫蘆罷了,更不用說有能力做跨學科的學問了。 十多年來,我在中國見到不少應用數學家有這樣的毛病,即基本功夫不夠堅實,卻鼓吹交叉學科的重要性。這樣做反而把本來應當發展的基本學科也推遲了,正是『畫虎不成反類犬』。 同學們年輕時務必踏實,將基本學科學好,同時也應研習應用科學,因為這些知識能增長見聞,使我們對學問有更寬廣的認識,一方面幫助我們了解基本科學的真諦,一方面在應用基本科學的原理時,能夠得心應手。進修理工科的同學,必須學好微積分。至於語文訓練,則是所有同學都應該熟習的。 這種訓練,只是成為真正學者的第一步,假如想進一步立言以至於古人所說的『不朽』,則可以看看韓愈【答李翊書》裡的描述:『將蘄至於古之立言者,則無望其速成,無誘於勢利。養其根而俟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始者,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聖人之志不敢存,處若忘,行若遺,儼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當其取於心而注於手也,惟陳言之務去,戛戛乎其難哉……雖然,不可以不養也。行之乎仁義之途,游之乎【詩】、【書】之源,無迷其途,無絕其源,終吾身而已矣。』 古代的學者以四書五經為各種學問的源頭。現代學問則宏大得多,除傳統文化外,還要加上東西方的哲學思想、歷史、文學和藝術。 當然還有科技,它描述大自然最真實而美的一面。我們通過基本物理、數學和生物等學科來掌握它。 一個胸懷大志的學者,必須有遠見。有的想了解宇宙的結構、星體的運行和粒子的基本原理;有的想了解生命的起源、人體的構造和疾病的療法;有的想了解流體的變化和計算機的運作等等,這都是發人深省的問題,值得我們去追求。 有了這些目標,而又具備適當的基本訓練後,就要找最好的問題,努力去解決它。志同道合而又跟你在知識上互補的朋友是很要緊的。良師益友和優秀的學生,使我學問得益不少,和他們交流可以說是賞心樂事。 有深度的工作往往需要花很多工夫才能夠完成。在失敗後再嘗試,屢敗屢戰後才能成功。能持久必須要有熱情,要高瞻遠矚。 首先,要達到王國維先生所說『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境界,才知道自己想做的學問確有意義,值得奉獻一生的精力去完成。 追求學問的熱忱需要培養,這關乎一個人的情操。如何除去名利的羈絆,讓我們欣賞大自然的本能毫無拘束地表露出來,乃是培養學問感情的第一步。屈原說:『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就是說有了這種感覺以後,再加上努力,就可以做大學問了。 我有幸接觸過不少偉大的學者,他們在工作上執著入迷的程度,只可以用歐陽修的詞句來描述:『人間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從這裡自可窺見他們成功的因由。宋徽宗的詞云:『怎不思量?除夢裡有時曾去。』很多重要的創作發明,是學者在有深厚感情的潛意識中完成的。 如何去找正確的方向?這是一個很困難的問題,一方面要有師友的幫忙,一方面需要有濃厚的好奇心。大自然無窮無盡,現象萬千,其中必有某種現象使我感到疑惑,從而心動,從而興奮不已。於是本着好奇心,鍥而不捨地找出此現象背後的原理,這是創新的第一步。然後,繼續發揚光大這些研究,以至完成為一套有意義的理論。 我們談為學到此,現在可以談談做人了。 來源:光明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