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页 国学新闻 计划生育 查看内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驳田雪原的人口政策调整的三个方案

国学新闻| 计划生育

2009-12-8 09:44| 发布者: 没有陌生人| 查看: 1769| 评论: 0|原作者: 易富贤|来自: 易富贤网易博客

摘要: 2009年12月0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田雪原《新中国人口政策回顾与展望》http://theory.people.com.cn/GB/10507444.html。田雪原提出了三套方案: 其一,全国不分城乡,夫妇双方均为独生子女者,一律允许生育两个孩子 ...

2009年12月0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田雪原《新中国人口政策回顾与展望》http://theory.people.com.cn/GB/10507444.html。田雪原提出了三套方案:

其一,全国不分城乡,夫妇双方均为独生子女者,一律允许生育两个孩子。这一条现在即可实施。因为,当前已婚育龄妇女独生子女领证率城镇远高于农村,实行“双独”结婚生育两个孩子,农村生育率升高极其有限。

其二,夫妇一方为独生子女者,允许生育两个孩子,农村现在可以实施,城镇可从“十二五”开始实施。在农村,由于独生子女率较低,“一独生二”影响有限;在城镇,由于独生子女率普遍很高,夫妇一方为独生子女者比例不会很高,对生育率影响也不会很大。特别是到“十二五”,城镇30岁以下育龄妇女将进一步减少,影响要更小一些。实行“一独生二”的生育政策,对于“一独”方的父母家庭养老和改变家庭人口年龄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在有效制止三孩及以上多孩生育条件下,农村可普遍允许生育两个孩子。目前,农村实际的总和生育率仍在2.0上下,实行“限三生二”政策,生育率可大体维持在目前的水平,不会造成大幅度反弹,也不会影响2030年人口零增长目标的实现。普遍实行“限三生二”,改变目前农村只有独女户才可以再生育一个孩子的政策,对于治理出生性别比升高具有积极作用。

第一个方案是为城乡人口考虑的,第二个方案是为城市人口考虑,第三个方案是为农村人口考虑。

对于田雪原的第一个和第二个方案,我在2007年早已驳斥过,这里也摘要重复:
计生委和主流人口学家认为全国已累计有近1亿独生子女,双独可以生二胎,将使生育水平有所提高。其实就算这“近1亿独生子女”在1980年到2007年之间平均分配,那么每年只有370万独生子女(其实不到370万,因为还有少部分是1970年代出生的)。目前政策只允许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生育二胎(河南还例外)。根据1990年人口普查数据,1980年到1990年出生性别比平均为109,那么每年的370万独生子女中只有177万独生女;而1980年到1990年平均每年总出生人口2200多万。就是说,今后几年1个育龄独生女面对的是1.1个独生子和5.4个非独生子,她们的配偶是独生子的概率很低,这177万独生女中只有30万左右与独生子结婚,对总人口增加几乎没有影响。即便每年177万独生女全部可以生二胎(政策生育率为2.0,比目前的1.38多0.62),考虑到15%左右的单身、不孕不育人群,也不过多出生93万人口;即便只要一方是独生子女就可以生二胎,每年多出生不超过170万人口,相对于总出生人口来说比例也不大,也只是杯水车薪,这样的微调不能成为阻止人口政策调整的理由。

有人可能会说,城市在1980年开始就是独生子女政策,城市双独夫妇就很高了。那么,我们看看1980年代出生的城市独生子女到底有多少?中国城镇人口比例1982年为20.6%,1990年为 26.23%,2000年为36.09%,2005年为42.99%。就是说,整个1980年代城市人口比例平均为23%。以平均25岁生孩子计算,1980年到1990年孩子的母亲是1955年到1965年出生的女孩(共1.01亿,平均每年918万),23%是城市人口的话,每年211万。这些女孩到1980年代是育龄妇女,都生一孩的话,每年出生211万(依105:100的出生性别比计算,每年出生女孩102万),1980年代出生的这些女孩现在开始成为生育妇女。而2005年相对于1980年代来说,城市人口比例增加1倍(而年轻人比例远不止增长1倍)。这增加的城市人口中,大多是农村素质比较高的,他们进城后在婚配选择中并不居于弱势,就是说城市的每年102万的女孩最多只有一半(不到50万)是与城市的男孩结婚,每人多生育1个孩子,每年也只多出生50万。并且1980年代城市人口并不全部是独生子女,那么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城市夫妇平均每年不到50万对,对总人口影响更小。

田雪原第三个方案是建立在两个假设的基础上:
1、农村实际的总和生育率仍在2.0上下。
2、2030年人口才开始零增长。

田雪原认为农村总和生育率仍在2.0,是重复他过去的观点,他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生育率是1.22。2000年发达国家是1.39,比人家低那么多显然不对。学术界不承认,政界也不承认,数据拿上来就是这个,怎么办呢?这次全国普查漏报率是1.81%,漏报在什么地方呢?2000年普查的时候零到九岁人口漏报,于是应用一些数学方法,进行了调整,得出来2000年全国城镇生育率是1.35,农村是2.06,全国是1.73,国家一公布是1.8左右。”

我在《大国空巢》第15章已经驳斥了田雪原的这一观点。国家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人口普查,竟然因为“发达国家生育率是1.39,比人家低那么多显然不对”而被弃用!1.22生育率被“修正”成1.8,出生人数差距48%而不是1.81%,有1/3漏报?这么大的漏报算普查吗?将全国城镇生育率修正成1.35,农村修正成2.06。扣除15%的不生育人口,那么意味着农村平均生育2.4个孩子,城市平均生育1.6个孩子。也就是说,城市中60%的家庭生育2胎,即使不考虑独生子女,农村中也至少有40%的家庭生育3胎,这可能吗?

另外,即便2000年农村总和生育率为2.0,难道2009年还与2000年情况一样有2.0?

田雪原认为中国人口到2030年才开始零增长,这是依照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组的预测的。依照这套预测,中国生育率为1.8,近年每年增加1300万左右人口,总人口在2033年达到15亿人口顶峰之后开始零增长。我在《大国空巢》第15章也已经驳斥了这一荒谬预测。国家统计局的资料也证明了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组的预测是错误的,统计局认为2005、2006年、2007年、2008年人口增长量分别只有768万、692万、681万、673万人,远没有1300万。而国家统计局的这些资料还是“修正”后的数据。如果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和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这样原始的客观调查数据,那么近年每年只出生1300万左右人口,死亡940万左右,净增长只有400万左右,随着死亡人口的快速增长(因为老年人口在快速增长),即将面临负增长,连13.4亿人口都难以达到,更不用说15亿了。

田雪原是1980年独生子女政策的“副总设计师”。在这次《人民日报》的文章中,田雪原再次为独生子女政策辩护。他说“1980年中央正式提出以提倡生育一个孩子为主要标志的生育政策,绝不是“拍脑袋”的产物,而是经过了认真讨论和论证,对其实施结果进行了深入研究,是符合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的抉择”。

但事实表明,当初宋健、田雪原的观点是错误的,独生子女政策确实是“拍脑袋”的产物。比如当初宋健、田雪原等人预测“在实行中(21世纪初的20-30年)不用担心高龄化问题”,也就是说早2020年不会出现老年化,但是事实上中国在1999年就进入了老年化社会。现在田雪原又在辩护说:“按照年龄组别死亡率U形曲线分布,每年每个年龄组均要死亡一定数量人口,老年人口年龄组死亡率要更高一些,二三十岁为人父母者不可能全部活到60或65岁以上”。既然活不到60或65岁,那么社保部为什么在建议将退休年龄推迟到65岁?谁还会交社保金?

当初宋健、田雪原认为中国最适人口是7亿。其实最适人口理论是伪科学,地球承载人口的能力与生产力相关,是变量,不存在固定的最适人口,500年前的话,中国最适人口只有数千万。

当初宋健、田雪原认为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2000年中国人口要过14亿,205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40亿。这种预测是极为荒谬的,没有考虑经济发展可自发降低生育率,短视地以为人口会无限增长。即便中国不实行计划生育,随着经济发展,生育率也会不断降低,人口也会停止增长,今后需要鼓励生育才能保持人口可持续发展。

当初认为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后不会出现出生性别比失衡。但是几年之后出生性别比就开始失衡,2005年1%抽样调查显示已经是123了,1980年以来男孩比女孩累计多出了三千多万(意味着数千万女婴丧失了生命!)。现在连田雪原也承认性别比失衡是问题了,提出在农村放开二胎“对于治理出生性别比升高具有积极作用”。

当初认为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后不会出现劳动力不足。但是现在就已经面临年轻劳动短缺(而由于年幼消费人口不足,总劳动力却过剩),国务院2006年调查:74%的村已无青年劳动力可外移。如果不是金融危机的暂时掩盖,年轻劳动力短缺问题将将更加严重。

当年认为英国希望将人口减少46%,荷兰希望将人口减少63%,因此中国需要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减少人口。但是事实上英国、荷兰不但没有控制生育,反而鼓励生育。

田雪原是1980年独生子女政策的“副总设计师”,也是此后生育数据的“总篡改师”,一次次将生育率从1.3左右篡改成1.8,以阻止停止计划生育。田雪原在人口问题上,没有丝毫学术信用可言!下次人口普查不应该让田雪原插手人口数据了。

如果人口政策的主导权再次被田雪原所掌握,那就非常滑稽了!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