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計劃生育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2010年夏天易富賢回國行程詳錄(上)

國學新聞| 計劃生育

2010-7-27 14:47| 發布者: 傻傻小博士| 查看: 2693| 評論: 0|原作者: 易富賢|來自: 易富賢網易博客

摘要: 我2010年5月31日回國,7月16日返回美國。回國期間,先後在天則經濟研究所、傳知行研究所、改革內參、中國科學院、北京師範大學、烏有之鄉、中南大學、西南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政法大學與騰訊網合辦 ...

我2010年5月31日回國,7月16日返回美國。回國期間,先後在天則經濟研究所、傳知行研究所、改革內參、中國科學院、北京師範大學、烏有之鄉、中南大學、西南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政法大學與騰訊網合辦的燕山大講堂、南京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機構講座,呼籲儘快停止計劃生育,並受重慶市政府的邀請去重慶交流。回國期間,拜訪了各界社會賢達。但由於時間原因,錯過了另外幾個講座和袁隆平教授的接見。下面是我此次回國的詳細行程。

5月31日晚上回國,出海關很順利。北京三位大學同班老同學(北京醫院的鄧曉濤、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的易俊林、北京首都機場醫院的謝瑞蘭及其先生周勇強)接機。

6月1日陪太太和孩子們游天安門廣場。

http://vip.bokee.com/authorEdit/userimg/fuxianyi-1280203717.jpg

與太太、小兒子在天安門

說明:由於相機忘記調成北京時間,因此所有相片比實際時間晚13個小時。

6月2日帶孩子們去北京動物園(孩子們強烈要求看大熊貓)。接受人民日報環球時報採訪。

6月3日在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工作的大學同班同學黃曉東和學弟王凱開車帶我們遊覽長城,算是終於當上『好漢』了。晚上大學同學(鄧曉濤、易俊林、周生余、劉躍平、王凱等)聚會。

回國前最先確定的是東方衛視的採訪。東方衛視說3月份就想請我做節目,後面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楊支柱超生二胎事件後他們又提出在5月份,我說回不了國,要他們請北大的王鑫海。他們說等我回來,節目安排在6月3日(後面又推遲到7月初,最後又取消了。由於東方衛視的多次舉棋不定,讓我此次回國在行程安排上非常被動,好幾個講座和好些活動都無法安排,很對不起鄭州、廣州等地的朋友)。當時我還有些緊張,因爲我有湖南口音,形象也對不住觀眾(我本質就是湘西一個農民,能夠討上老婆已經是祖上積德了),不過我有股湘西匪氣,還是敢上場的。清華大學曠新年教授(爲【大國空巢】寫過書評,多次撰文呼籲停止計劃生育,他與王鑫海、楊支柱對我的觀點了解最爲全面,他與我一樣不喜歡國內派系尖銳對立)和北京師大的李紅剛教授(爲【大國空巢】寫過書評)說口音問題不大(他們聽過法國國際廣播電台採訪我的錄音),曠新年說孔子很反感巧言令色,王國維等很多人也是很不會講演的,內容才是最根本的。

6月4日下午應茅于軾教授的邀請,在天則經濟研究所講座【不要將人口高利貸當紅利】。北京大學人口學教授李建新和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的經濟學教授馮興元爲評議人。下面是天則所根據錄音整理的文字資料(其中有一處筆誤,我說聯合國和美國普查局都預測中國人口頂峰不會達14億,但錄成了17億):http://www.unirule.org.cn/SecondWeb/DWContent.asp?DWID=446。並接受第一財經電視北京採編中心主任周鑫等人的採訪。茅于軾教授送給我兩本他的經濟學專著(【生活中的經濟學】、【通向富裕和公平之路】)。茅老從2004年就開始對我的研究表示支持,還爲【大國空巢】作序,並多次撰文呼籲調整人口政策。

http://vip.bokee.com/authorEdit/userimg/fuxianyi-1280203773.jpg

與茅于軾教授合影

天則所的講座是我在國內的第一場講座。6月4日講座結束後,李建新請我在北京大學暢春園吃飯。我們又打電話給王鑫海和楊支柱,要他們過來。我與王鑫海、楊支柱、李建新雖然在網絡聯繫多年,但這次是第一次見面。李建新與我一樣是性情中人,從喝酒的姿勢就可以看出,他經常給北大研究生灌輸『酒風正、學風彪悍』的酒文化(與我們湘西的『大腕喝酒、大塊吃肉』風格一致)。李建新是在梁中堂呼籲停止計劃生育之後,喊出『停止計劃生育,天塌不下來』的人口學者。

http://vip.bokee.com/authorEdit/userimg/fuxianyi-1280203870.jpg

與李建新、楊支柱、王鑫海喝酒

我與楊支柱是2006年開始交往,【大國空巢】的副題就是他選的,這次在傳知行研究所、改革內參、燕山大講堂的講座均爲楊支柱幫忙聯繫的,他並聯繫了一些媒體人士,提供了很多幫助。

我與王鑫海交往多年,性格高度互補(從以前他給【大國空巢】校稿,我就看出這一點),我來自湘西高山,雖然個子矮(跟我太太站在一起,我只有體重優勢,沒有身高優勢),但做事比較粗曠;鑫海來自沿海的江蘇南通,做事比較細緻。我這次回國前後在北京呆了20多天,王鑫海給予了很多幫助,比如名片和手機都是他幫忙準備的,連雨傘都是他準備的,很多活動(如傳知行、改革內參、北師大、烏有之鄉、北大、燕山大講堂)也是王鑫海陪同參加的。

本來北大人口所副所長穆光宗教授要請我6月5日參觀北大的,然後中午與北大一些學人餐敘。但穆教授父親生病,他要趕回浙江老家。我後面與他電話聯繫的時候,他已經在家鄉照顧父親。

6月5日中午,我全家與王鑫海全家、楊支柱、三農內參的扶剛主任等人在北大餐廳吃飯。楊支柱的小女兒還太小,他太太無法帶孩子過來。

6月5日下午在傳知行研究所講座【社會保障與養老危機--光棍殺人案的人口經濟學基礎】,講了2個半小時,回答一些問題(一共三個多小時)。一個教室滿了,另一個教室也有幾十個人(用屏幕)。王鑫海、楊支柱幫助回答了一些關於環保和法律方面的問題。

http://vip.bokee.com/authorEdit/userimg/fuxianyi-1280203908.jpg

在傳知行研究所講座

中國著名學會學家、北京大學鄭也夫教授(兼任北京市交通問題顧問,曾任中央電視台【實話實說】總策劃)和夫人參加講座(據說他們是第一次參加傳知行的講座)。我以前給鄭教授送過【大國空巢】,請他關注人口危機。鄭教授是社會學出身,近年『插手』生物學,通過生物學閱讀,爲社會學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2004年出版【閱讀生物學札記】。我對鄭教授的這一研究方向非常感興趣,因爲我是生物醫學出身,現在『插手』社會學。我一直想拜讀鄭教授的大作,但在海外無法購買,準備這次回國一定要購買一本。這次讓我非常高興的是,鄭教授贈送我一本【神似祖先】,是他的【閱讀生物學札記】的修訂本。人是芸芸眾生的一員,與其他生物一樣都是由細胞組成,很多社會學現象都可以從生物學水平和細胞學水平找到依據,我與鄭教授算是『殊途同歸』,都希望從生物學角度爲社會學補充營養。事實上,我的【大國空巢】中的很多觀點就是受生物學的啟發。拜讀鄭教授的【神似祖先】,受益匪淺。

http://vip.bokee.com/authorEdit/userimg/fuxianyi-1280203978.jpg

與鄭也夫教授合影

張大軍送給我傳知行的幾本文集。晚上與張大軍、鄭也夫、張英洪(北京市農村經濟研究中心,漵浦人,我的湘西老鄉,曾爲【大國空巢】寫過書評,但一直發不出來)以及所有參加講座的人一起吃飯。依照傳知行的規矩,本來是AA制,但張英洪堅持要給我們幾個買單。

『個性』和『多樣性』是生命的標誌。多樣性的世界才是穩定的世界,才是可持續發展的。生物學者尊重多樣性,而社會學者在強調『個性』的同時卻有抹殺多樣性的偏好(黨同伐異)。中國人口學的最大的問題是缺乏多樣性,是單色的學科,從而導致人口政策的失誤遲遲得不到糾正。我在北師大和華東師大都曾說過:『學術的多樣性其實是對學者(甚至政治家)的保護,因爲學者很多時候難以修正自己的失誤,而需要別人來指出來。在缺乏學術多樣性的情況下,如果決策層採納學者的錯誤觀點(比如宋健的人口控制論),那麼學者必須承擔歷史責任。如果學術有多樣性,那情況就大爲不同了,錯誤的觀點就不容易被採納或者是容易被糾錯』。我在傳知行的講座中只有一張幻燈片裡順便提到生育的多樣性,但這句話被鄭也夫教授記住了,因爲他的著作中也強調『個性』和『多樣性』。

新華社【環球】雜誌2009年第4期發表我的文章【多樣比完美更重要】(http://news.xinhuanet.com/globe/2009-02/24/content_10883863.htm),該文代表我最大的人生理念:多樣性。我認爲人口的持續發展是最高層次的普世價值,人口問題是『能否活』的問題,而意識形態只是『如何活』的問題(我對意識形態方面毫無興趣,恢復人口的可持續發是我最大的願望)。相對於生物學的完美性來說,目前的政治制度(比如社會水平的兩黨制就遠遠沒有細胞水平的交感、副交感神經對立、協調那麼完美)和社會制度還非常粗陋,各個學派也都還有成長的空間(停留在低層次的對立是不利於社會進步的)。因此,我對各派學說都能兼容,都能用謙卑的態度去聽取他們的觀點,雖然他們的一些觀點我並不完全認同或者根本聽不懂,但希望在停止計劃生育上達成共識,先解決『能否活』的問題再說。凝聚了民眾最廣泛共識,也有利於決策層痛下決心。

6月6日到機場送太太和孩子們回我長沙岳父家(由於國內航班與國際航班對行李要求不同,幸虧老同學謝瑞蘭主任出面才解決)。接受第一財經日報採訪(該報這些年採訪過我多次,但好像都沒有發出來)。

6月7日上午在國家發改委的改革內參講座【停止計劃生育的急迫性】,但他們的廣告題目是【社會保障與養老危機】(他們以爲內容與傳知行講座是一樣)。

http://vip.bokee.com/authorEdit/userimg/fuxianyi-1280204013.jpg

在改革內參講座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餘暉教授(中國醫改方案起草人之一)等參加了講座,餘暉老師並聘請我爲長策智庫的高級研究員,中午與餘暉老師、王鑫海、郭宇寬、黃鐘(麻陽人,與我是湘西老鄉)等改革內參的編輯一起吃飯。

http://vip.bokee.com/authorEdit/userimg/fuxianyi-1280204066.jpg

與餘暉老師(右一)合影

6月8日下午在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講座【從國際視野看中國人口危機】,偏向於『人口爆炸導致科技爆炸』方面。中國科學院複雜系統與智能科學重點實驗室主任王飛躍教授送給我他的兩本大作:【空中雲思】(文學作品、隨筆)、【有關社會計算的論文集】。王教授的一個研究方向是社會計算,通過計算機多參數地模擬複雜的社會問題,然後獲得答案。如果我今後有時間在人口學、社會學、經濟學進行研究的話,我們應該會有很好的合作機會。2005年王教授就曾提議合作,但由於種種原因我們一直沒有進行這方面合作。

http://vip.bokee.com/authorEdit/userimg/fuxianyi-1280204133.jpg

在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

6月9日上午拜訪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研究員、編輯王建軍,建軍兄與我在網上相識多年,我倆並在【社會科學家茶座】(2010年第1期)上有合作文章【人口偏見的來龍去脈】。建軍陪我拜訪曹思源教授(因曾主持起草中國第一部企業破產法,公開倡導競爭性產業私有化,反覆提出數十項修憲建議,而被稱爲『曹破產』、『曹私有』、『曹憲政』)。至少在身高和執著方面,我與曹教授是有共同點的。中午曹教授宴請我和建軍,並送我兩本書(【民生改革六策】、【以詩會友)。

http://vip.bokee.com/authorEdit/userimg/fuxianyi-1280204170.jpg

與曹思源教授(左一)合影

6月9日下午【長城月報】記者魯晟送來他們採訪我的文章【人口之戰:沒有硝煙的救贖】的樣刊(http://blog.ifeng.com/article/5658344.html)。

6月10日接受新華社【國際先驅導報】(該報在2004年曾發表過我的文章,後面又曾多次採訪過我)記者金微的專訪。由於感冒和前三次講座,嗓子壞了,9日、10日兩天儘量恢復嗓子。

6月11日上午在北京師範大學管理學院講座【用工荒揭開了人口危機全面爆發的序幕】,中國新聞周刊、北京晚報、南方人物周刊等三家媒體參加。中午與管理學院領導、教授(如李紅剛等)、王鑫海、楊支柱,化學學院副院長黃元河教授(全國政協委員,曾在政協會議上提交調整人口政策的提案)一起吃飯。

http://vip.bokee.com/authorEdit/userimg/fuxianyi-1280204299.jpg

在北京師範大學

http://vip.bokee.com/authorEdit/userimg/fuxianyi-1280204232.jpg

與全國政協委員黃元河教授(左一)合影

6月11日晚上,戴國慶教授(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官員、首鋼研究院副院長)請我在崇文門的老字號烤鴨店便宜坊吃烤鴨。戴老師對我支持很大。

http://vip.bokee.com/authorEdit/userimg/fuxianyi-1280123914.jpg

與戴國慶老師(右一)喝酒

6月12日中午與中國政法大學滕彪博士、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王東教授、王鑫海一起在北大吃中飯,又是王鑫海請客。滕彪主要是從人權角度反對計劃生育,曾給陳光誠以法律援助。

6月12日下午在烏有之鄉講座【大國興衰的人口因素-停止計劃生育急迫性】,講了2個小時。回答一些提問(由於時間原因,言猶未盡)。聽眾非常熱情,各種年齡的都有(有白髮蒼蒼的長者,也有毛頭小伙),有從外地趕來的,有來自國外的。

http://vip.bokee.com/authorEdit/userimg/fuxianyi-1280124000.jpg

在烏有之鄉講座

http://vip.bokee.com/authorEdit/userimg/fuxianyi-1280189714.jpg

烏有之鄉講座聽眾

然後與北京大學中文系孔慶東教授(孔教授這些年給予我很大的支持,在至少6篇文章中幫忙宣傳我的觀點)在會議室聊天,晚上與孔教授、王鑫海、李紅剛以及其他一些朋友在北大暢春園吃飯、喝酒。原本打算6月8日或9日去北大拜訪孔教授的,但他當時在指揮高考閱卷工作。這次不好意思讓孔大俠屈尊來訪。孔兄是『北大醉俠』,可見酒量不低,但這次比較克制,讓我無緣親見『醉俠』風範。孔兄認爲中國政府今後將爲沒有儘早採納我的觀點而後悔。

http://vip.bokee.com/authorEdit/userimg/fuxianyi-1280189763.jpg

與孔慶東教授(右一)合影

6月13日與楊支柱、王鑫海一起拜訪葉廷芳教授(2007年兩會期間曾聯名29位全國政協委員提交廢止獨生子女政策的提案)。一個拍紀錄片的隊伍拍攝了我們的一些討論。葉老童顏鶴髮,一派儒雅風範。葉老知道我比較粗曠,口味重,給我的杯子特意多加一些咖啡。我與葉老從年齡上是兩代人,但從生活經歷上卻有很多共同之處,因爲我來自湘西,我童年的生活並不比葉老的童年好。因此在民族情感方面也很多共同點(年輕一代很難理解),我們有很多共同語言。葉老說他擔憂中國人口危機,好幾次流下了悲憤的眼淚。

http://vip.bokee.com/authorEdit/userimg/fuxianyi-1280189810.jpg

與葉廷芳教授乾杯

本來計劃6月13日晚上回長沙的,但由於北京雷電交加,飛機晚點,機場還安排在一家旅館休息了幾個小時,到長沙的時候已經是14日早上4點了。

6月14日我太太家親戚近百人大聚會。我太太的父親家族和舅舅家族都是世代長沙人,因此親戚很多(比如我太太的爺爺就有10個孫女,因此我孩子有很多愛姨),有些還特意從廣州、深圳開車趕回來。

6月15日回我老家(洪江市塘灣鎮花岩村),走滬瑞高速不到5個小時(記得我讀大學的時候,汽車、火車一起需要20多個小時)。小學和初中同學(也是我族叔)易理槐(我1999年出國的時候,他還只是30萬元起家,現在在懷化的小丫丫食品廠有50畝地廠房、兩三百工人)從高速路口開車接我們回家。父母看到我們自然非常高興,以前看到孫女的時候,才1歲多,尤其是還是第一次看到兩個孫子。家族長輩看到我們也是很高興。我兩個兒子在長沙很不習慣,但在湘西農村卻非常高興,在魚塘里摸魚、蚌,在溪里釣螃蟹,還去爬山(我們家是開門見山)捉蝴蝶。父親快90歲了,母親80多歲了,相對於年齡來說身體還不錯,頭髮還只是花白,還自己種菜,這次聽說孫女、孫子要回來,還特意養了一群鴨子(我們這裡的風俗是,晚輩來了是要吃鴨腿的),還種了一些我以前喜歡吃的蔬菜。父親每天還要看書(還看得懂我的【大國空巢】),以前需要戴老花鏡,最近兩年連眼鏡都不需要了(他說是吃了我給他帶的魚油,其實魚油對視力並無功效)。雖然我多年沒有回家,但每周都與父母通一個小時左右的電話(有時交流種菜經驗)。幾個80歲左右的堂叔身體相對於年齡來說都還不錯。似乎湘西山區的老人比長沙附近的老人更爲健康長壽。

http://vip.bokee.com/authorEdit/userimg/fuxianyi-1280189879.jpg

我的家鄉

http://vip.bokee.com/authorEdit/userimg/fuxianyi-1280189961.jpg

兩個兒子在摸魚

http://vip.bokee.com/authorEdit/userimg/fuxianyi-1280190013.jpg

兒子在屋後的山上抓蝴蝶

城市雖然發展很快,但農村已經淪落爲老弱病殘基地,村里看到的都是老人,種地的以60歲以上的老人爲主,很多清朝時候就有的農田都已荒蕪。村里人辦紅白喜事需要動用三個村的勞動力才行。農村很難見到育齡人口了,但大多還將孩子送回農村讀書(因爲在城市沒有戶口),進城打工者的生育成本很高,生育意願普遍不高。以前每個村都有小學,教育成本較低;但是現在五六個村才有一所小學了,有些村的小孩需要走一、二十里路(來回三四十里)上學,非常可憐。有些家長乾脆在小學附近租房陪讀,教育成本可想而知(相對成本遠遠超過城市)。即便停止計劃生育,想生三個的也非常非常少。老人們都擔心村裡的人口結構和家族的興衰。我跟父親和堂叔們用通俗的語言討論過人口問題,我說現在很多學者擔心停止計劃生育會出現出生高峰,他們笑著說:這有什麼可擔心的,季節都還分春夏秋冬呢,農忙的時候多干一些,平日休閒一些,這很正常。他們說城市人大概住慣了空調房子,連季節都不分了。我不得不感嘆農民的智慧,這些八九十歲的農民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道理比人口學界的那些教授、博士們更爲深刻。

http://vip.bokee.com/authorEdit/userimg/fuxianyi-1280190091.jpg

黔陽易氏宗祠

6月16日在族長易盛潮等父老的陪同下到十多里外的黔陽易氏宗祠(洗馬鄉古樓坪)祭祖。黔陽易氏宗祠在古代號稱是湘西宗祠一枝花,前輩們在湘西乃至雲貴地區的軍政、文化、經濟方面扮演過重要角色。左宗棠曾給黔陽易氏家譜作傳說:『易姓在楚,推望族,黔陽尤大。代有積學勵行之士,輩出其間。』前幾年看到一篇文章感嘆古樓坪祠堂說:『古時此地人文薈萃,如今鮮有聞者』,雖不十分準確(現在仍有不少優秀人士),但也反映湘西地區的文化、經濟與東部地區的差距在不斷拉大(比如2008年高考懷化文科、理科總分人平分別比湖南省全省低46分、48分,可見湘西成才之艱難,我們當初是連滾帶爬才走出湘西大山的)。在祠堂里拜見了族伯易圖鏡老先生,他是全國著名的著名花鳥畫家(我讀大學的時候【湖南日報】曾說『湖南山水花鳥,易老獨領風騷』),黃永玉等人對他的畫作高度評價。我考上研究生的時候,他還曾給我導師送過一幅畫,並答應我結婚的時候送我幾幅畫(由於我結婚的時候很窮,沒有大擺宴席,也就不好意思要他送畫,所以至今沒有他的大作)。族伯這次回老家是因爲省市領導要來爲他主辦『易圖鏡美術苑落成暨易圖鏡九十壽辰』慶典(http://www.hjs.gov.cn/news/NEWS/BSXW/201006/8649.html)。中午與族長盛潮、族伯圖鏡以及多位父老一起吃飯。下午與同學肖尊立到母校塘灣中學看望易圖公、易樹挺等老師。

http://vip.bokee.com/authorEdit/userimg/fuxianyi-1280190143.jpg

與族伯易圖鏡合影

6月18日去祭拜了祖父墓地。由於下雨,就沒有去其他先祖墓地祭拜了。

6月19日,易理槐開車帶我們參觀了安江袁隆平雜交水稻紀念園(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又在三個初中同學(易理槐、易少東、肖智卿)陪同下,參觀了洪江古商城、黔陽古城的芙蓉樓。黔陽古城(古黔中郡郡治)的歷史遠遠比鳳凰要久,一直是湘西地區的政治中心之一;而洪江古商城一直是湘西地區的經濟中心。其實傳統上湘西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直在沅江主幹(都在現在懷化地區);而現在的湘西自治州是在沅江支流。隨著懷化的崛起和城市的建設,新的考古文物將陸續出土,黔陽古城和洪江古商城的旅遊價值應該將超過鳳凰。

6月19日美國雜誌【World Magazine】發表了對我的採訪文章【The Thirty Years War】(三十年之戰)(http://www.worldmag.com/articles/16791)。

6月20日回到長沙,晚上長沙的大學同班同學聚會,如湘雅二醫院的司中州、楊悅,湘雅醫院的李靜,省人民醫院的劉向陽、謝雪飛,旺旺醫院的肖純,長沙市中心醫院的黃立新、陳新輝,冷水江人市人民醫院的蘇放文。這次回國,發現大學同學個個成了醫院骨幹,有些已經是代表全國同領域最高水平了,有些還成了三甲醫院的副院長。我當初應該是同年級六百多大學同學中第一個讀博士的(我是應屆讀碩士、博士的。1993年大學畢業時,考研應屆考生分數線比往屆生高30分;加上當時是全國所有學科統一划錄取分數線,由於該年理工科的數學綜合特容易,而西醫綜合卻非常難,以至於理工科院校爆滿,而全國醫學院校普遍招不滿生,我校全年級只有十幾位應屆考上研究生的),也應該是第一個擔任(代理)研究室副主任的,但現在相對於老同學來說,感到很是慚愧。我開玩笑說,在同學們步步高升的同時,我出國10年卻是一步步墮落:研究部位從大腦(在明尼蘇達大學藥理學系研究鴉片成癮),到心臟和腎臟(威斯康星醫學院生理學系),再到子宮(威斯康星大學婦產科),下一步估計是研究糖尿病足了,然後估計就得腳底抹油退出醫學領域了。

6月21日由族兄易武(曾捐獻數萬,爲【大國空巢】宣傳做出很大貢獻)陪同,到瀏陽市棖沖鎮依照湖南風俗(包括家族父老唱很長的祭文),祭拜全國易氏(近兩百萬人口)始祖易雄墓(長沙市文物保護單位)。中午全國易氏聯誼會會長、瀏陽市原副市長易武興在瀏陽河大酒店宴請我們。

http://vip.bokee.com/authorEdit/userimg/fuxianyi-1280190238.jpg

在瀏陽祭拜全國易氏始祖易雄

6月21日晚上(7:30-9:30):在中南大學東方紅講壇講座【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人口政策及其反思】,報告會由陳潭教授(中南大學公共政策與地方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政治學研究所所長)主持。這是他們的網站介紹:http://web.cenet.org.cn/web/chentan/index.php3?file=detail.php3&nowdir=&id=117600&detail=1, http://www.cpplg.cn/dfhjt/ShowArticle.asp?ArticleID=1458

此前,我曾被聘爲中南大學公共政策與地方治理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斯爲盛學社』學術委員。

http://vip.bokee.com/authorEdit/userimg/fuxianyi-1280190304.jpg

在中南大學

6月22日中午與湖南社科院財經所所長尹向東教授、族兄易武在烈士公園的餐廳餐敘。

待續—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