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学家们认为的“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他们认为计划生育降低了抚养比,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有些学者甚至量化出计划生育对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1/4以上的贡献。其实这种靠降低生育率获取“人口红利”的说法是极为荒谬的。 抚养比又称抚养系数、负担系数。它是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以百分数表示。 其计算公式是:抚养比=(非劳动年龄人口数÷劳动年龄人口数)×100% 非劳动年龄人口指14岁及以下和65岁及以上人口;劳动年龄人口指15~64周岁人口。 抚养比又分为儿童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 老年抚养比=(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劳动年龄人口数)×100% 儿童抚养比=(0-14岁人口数÷劳动年龄人口数)×100% 总抚养比=儿童抚养比 + 老年抚养比 其实儿童抚养比是人口投资,老年抚养比是人口还债。降低儿童抚养比是降低人口投资,是人口高利贷。但是现在主流人口学家却将这种人口高利贷当成人口红利了! 联合国人口基金2008年曾对国家人口进行过预测,笔者认为低方案最为可信,而中方案过于乐观。但联合国人口基金对外宣传的是中方案。即便用中方案也足以说明降低儿童抚养比是借贷“人口高利贷”。笔者在本文采纳的国际数据为联合国的中方案数据,中国数据为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和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 以韩国为例,上图为韩国历年生育率和抚养比,黑线为生育率,红线为老年抚养比,蓝线为儿童抚养比,紫红线为总抚养比。从图可见,韩国在1960年之前与中国一样是高生育率,生育率在6.0以上,每个妇女生育6个以上孩子(2005年之后的生育率数据是联合国预测数据),儿童抚养比很高,超过75%,也就是说1个劳动人口需要抚养0.75个儿童。当时寿命还不太长,还处在延长阶段,过去高生育率时期出生的人口都还没有到老年,老年抚养比很低,只有6%左右,儿童抚养比是总抚养比的大头,总抚养比在0.85左右,也就是说1个劳动年龄人口抚养0.85个非劳动年龄人口,劳动人口负担很重。1960年代韩国经济开始起步,人们自发减少生育,形成了生育率自发下滑的“势能”,如果不采取任何控制生育的政策,生育率也会自发下滑的;但韩国在1962年代开始提倡只生两个孩子,等于是给生育率下降额外提供了“动能”。在“势能”和“动能”的双重作用下,韩国生育率从6.0快速下滑,到1980年代初期低于世代更替水平2.1,现在只有1.1左右了。由于出生人口的减少,使得儿童抚养比降低,从而也降低了总抚养比,韩国总抚养比在1980年代后期低于50%,现在不到40%。总抚养比下降的过程被称为人口红利时期。韩国也被国际主流人口学家称为少生快富的典范。 但是儿童抚养比的降低等于是人口投资的降低,必然导致其后劳动年龄人口的补充不足,从而导致老年抚养比从1980年的6%左右不断增加。2000年之后儿童抚养比的降低被老年抚养比的增加所抵消,总抚养基本稳定下来;但是随着老年抚养比的快速增加,这种均势在2015年将被打破,其后韩国的总抚养比将快速攀升,到2050年将恢复到85%左右。 就是说,韩国现在仍然在人口红利时期,抚养比仍然很低,决策层还没有真正意识到人口问题的严重性,出台的鼓励生育率政策还不痛不痒,但是今后将是欲哭无泪! 扶养儿童是动物本能,是物种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抚养老人却不是动物本能,大多数动物都不养老。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因为儿童代表希望,如果不扶养儿童,意味着种族的断绝。而如果不抚养老人,种族还是能够延续下去的。但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抚养老人也很重要,老人得到抚养,意味着当初对孩子的投资有了回报,投资有保障,人口投资链有信用;如果老无所养,那么等于人口投资链断裂,今后没人愿意养孩子了,生育率会持续低迷,社会难以持续发展。 日本是另外一个例子,战后日本经济开始快速增长,日本生育率在1950年代初就从1949年的4.5左右急剧下滑,到1950年代后期稳定在世代更替水平,并且一直稳定到1970年代初期,然后低于更替水平,现在只有1.2左右。生育率下降导致儿童抚养比和总抚养比的降低,出现所谓的“人口红利”,日本的生育模式,被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但是由于劳动人口的补充不足,老年抚养比快速增长,在1960年代后期总抚养比稳定在45%左右,这种均势一直持续到1990年代初期,这段时间是日本的辉煌时期。但是由于年轻劳动人口的不足,老年抚养比不断增加,总抚养比在1990年代开始不断攀升,到2050年将达到100%左右,也就是1个劳动人口抚养1个非劳动人口,中位年龄将超过55岁,成为一个老气横秋的国家。在沉重的老年化压力下,更加无力进行人口投资,更加养不起孩子,国力也就难以恢复。可以说,日本是“千年历史,百年辉煌”,今后日本又将变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国家。 老年人作为消费者和儿童作为消费者,对经济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儿童抚养比儿童作为消费者,促进产业升级,创造的就业机会也多得多;老年作为消费者,导致产业停滞。比如日本目前总抚养比仍然只有55%左右,与1950年代差不多,但是现在总抚养比是以老年抚养比为主,经济持续低迷;而1950年代是以儿童抚养比为主,经济朝气蓬勃。 经济发展是生育率下降的“势能”,是大能量的,并且是“免费”的,日本生育率从4.9降低到2.1只花了不到10年时间;韩国生育率从6.0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只花了20多年时间。但是鼓励生育需要强大的“动能”,是非常昂贵的,并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研制”出成功鼓励生育的“发动机”,日本鼓励生育率十多年了,但是生育率却不升反降;法国鼓励生育已经几十年了,但是至今仍只能将生育率稳定在1.8左右,绞尽脑汁也无力将生育率提升到世代更替水平2.1。 美国是发达国家人口结构最好的国家。美国在1980年代遏制了生育率下降的势头,此后成功将生育率提升到稍低于世代更替水平。 除美国外,发达国家中人口结构最好的要算法国。 美国和法国在1970年代后期之后生育率都相对稳定,但是美国的生育率是稳定在2.05左右附近(接近世代更替水平2.1),而法国却是稳定在1.85左右。生育率的0.2左右的差别,反映在老年化方面却是非常大的,美国在2050年的老年抚养比只有35%,而法国却有47%,可谓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日本在1955年到1975年生育率也保持稳定,当时稳定在2.1左右,因此现在老年化还能够承受;1990年代之后日本生育率再次稳定,但是却稳定在1.3左右,这就必然导致今后难以承受的的老年化。 人口有几十年的周期,生育率下滑(人口投资的降低)和老年抚养比的增加(人口还债)有几十年的滞后期。从美国和韩国的生育模式可以看出,生育率下降越快,今后老年抚养比上升也越快。韩国生育率从6.0快速下降到1.1,今后老年抚养比也将快速反弹,并且反弹势能很大。美国生育率下降幅度低,老年抚养比反弹势能小。 中国今后的人口问题比日本和韩国还要严重,因为中国除了有经济发展这一促进生育率下降的“势能”外,还在1970年代实行了强制性的计划生育(只允许生两三个孩子),等于是将从悬崖下自发下滑的球踢了一脚,生育率在1980年代初降低到世代更替水平附近;1980年代中国实行农村体制改革,生育文化有所恢复,生育率下滑的球碰到了一个小坎,这个时候就应该乘机停止计划生育,但是中国却在1980年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并将计划生育定位基本国策,等于是加大马力将生育率的球往悬崖下推,结果生育率在1990年代中期之后将只有1.3左右了,2000年人口普查显示只有1.22了。现在很多人在指责“80后”,其实“80后”并不是问题,因为当时中国还有2.4的生育率,从1981-1990年,平均每年出生2200多万人口,他们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中国的问题将出在“95后”,因为生育率降低到1.3左右,2000年只有1.22了,每年只出生1300万人口了。 生育率的快速下滑导致儿童抚养比(人口投资)的快速下滑,目前总抚养比不到40%,近年还将继续下滑,中国目前在享受着过去高生育率繁衍的六亿多人口所创造的红利,养老负担又轻,孩子负担也小,是历史上最轻松的时候,轻松得快飞起来了。但是这种情况并不持久,以2015年为转折点,中国老年抚养比将快速上升,到2050年将是2个劳动年龄人口对应一个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目前是8个劳动年龄人口对应一个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并且2050年之后,中国的老年化将进一步加重。今后老年化的重压会将中国压趴下,几代人都爬不起来! 人口学家认为降低生育率可以降低儿童抚养比,从而降低总抚养比。将总抚养比的降低视为人口红利。其实总抚养比并不是越低越好。凡是皆有个度,过犹不及。水和食物是人口的必需品,但是喝水太多也会引起水中毒,吃饭太多会被撑死。同样,总抚养比过低并不是好事。人口结构最好的美国的总抚养比就从来没有低于过50%。法国的总抚养比也从没有低于过50%。发达国家平均总抚养比也只是降低到50%左右。 最适合经济发展的总抚养比应为50-60%,消费与就业关系最为和谐,社会也就比较和谐,发达国家在1950-1980年的总抚养比就介入50%到60%。中国1980年代初期社会比较和谐,一个重要的人口学原因是当时的总抚养比介入50%到60%。印度在2003年之后经济增长率保持在8%以上,一个重要原因是总抚养比介入50%到60%,印度经济将步入快车道。 总抚养比低于50%,意味着生产与消费结构紊乱,导致就业压力大。为了保证就业,产品就必须大量廉价外销,靠国际市场来提供就业机会,等于是全世界都在享受中国的人口红利。中国目前虽然抚养比低,但是由于高就业压力,社会和谐度还不如1980年代初期。因此,总抚养比低于50%并非好事,而是坏事,说明人口结构已经出问题了。尤其是总抚养比低于45%其实意味着已经是人口高利贷了,需要尽快调整人口政策。而中国的人口学家却还在贪图这种低抚养比,认为低抚养比促进了经济发展。 生育率越高,意味着经济发展过程中,生育率下降的势能越大,生育率下降速度越快,今后人口负债就越重。生育率高,意味着今后的老年人数量多,如果生育率下降速度过快,这些人将老无所养。 因此对于像中国这样在1960年代生育率曾高达6.0的国家,在1980年代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但不应该实行计划生育,反而需要格外小心生育率过度下降。在1990年就需要出台措施以遏制生育率下降的势头。 印度和中国是两个相反的例子,印度的社会发展水平比中国落后十多年,并未实行计划生育,政府部门没有施加“动能”,生育率下降主要靠经济发展这一“势能”,下降的比较平滑。人口结构也比较合理,将有近百年的人口红利可以享受。 1970年代后期中国生育率已经下降到稍高于世代更替水平,当时就应该停止计划生育,以防止生育率依靠势能惯性下降,如果1980年就停止计划生育,那么生育率会反弹到3.0左右,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生育率会在1990年代初期降低到世代更替水平。1990年之后就应该出台鼓励生育的措施,让生育率不再下滑。那么中国的抚养比情况如下图。 可见,如果1980年就停止计划生育,中国不但人口红利时期延长,而且今后人口结构年轻得多,养老负担轻得多。人口总数也只稳定在15亿作用。 从各国情况可见,生育率下滑和老年抚养比的增加是因果关系,生育率是纲,纲举目张。从生育率可以预测今后的经济走势。日本、韩国生育率快速下降,老年化也就非常严重,经济将丧失活力;美国生育率相对稳定,老年化程度也相对稳定,经济将长期充满活力。要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必须“举”起生育率这个“纲”,鼓励生育;但是中国经济学家如程恩富等人却只看到“目”(人口红利),提出要全面一胎化,贪“目”断“纲”,是杀鸡取卵的行径。 计生委和人口学家惹了弥天大祸,计划生育政策已成为亡国之策!但是却不敢正视现实,还在装鸵鸟,用所谓的“人口红利”一方面来安慰自己,一方面继续愚弄大众! 不要将人口投资当负担,不要将人口高利贷当红利!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