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页 国学新闻 计划生育 查看内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从政府工作报告看人口政策走向

国学新闻| 计划生育

2009-3-18 09:00| 发布者: 田册妾| 查看: 1979| 评论: 0|原作者: 易富贤|来自: 易富贤网易博客

摘要: 2009年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有两大闪亮点: 1、是近年第一次没有提“稳定现行生育政策”的政府工作报告。 2、将人口视为优势(市场优势、劳动力优势),尤其是突出了人口的消费作用。 2005年政府工作报 ...

 

2009年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有两大闪亮点:

1、是近年第一次没有提“稳定现行生育政策”的政府工作报告。

2、将人口视为优势(市场优势、劳动力优势),尤其是突出了人口的消费作用。

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稳定计划生育政策和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

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稳定现行生育政策和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质量,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问题。

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继续落实现行生育政策。

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现行生育政策和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

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

2009年政府报告首次没有提“稳定现行生育政策”,而只提“稳定低生育水平”。从字面意义上看,是可能调整人口政策的。因为中央期望的“低生育率”是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组确定的1.8(其实应该在2.3以上才行),而不是现在的1.2-1.3。而要真的将生育率稳定在1.8,那么就需要调整人口政策。事实上即便停止计划生育也难以将生育率提升到1.8的。

也就是说,今年在适当的时候进行人口政策调整(甚至停止计划生育),是符合政府工作报告“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

2009年两会的核心议题是金融危机引起的就业问题。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做好今年政府工作,必须把握好以下原则:一是扩内需、保增长。坚持把扭转经济增速下滑趋势作为宏观调控最重要的目标,把扩大国内需求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长期战略方针和根本着力点,增加有效需求,加强薄弱环节,充分发挥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积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信心比黄金更重要。那么温总理的的信心从何而来?2009年3月13日温家宝总理在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公布了答案:

温家宝说:我想再强调三点:第一,中国正处在市场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时期,也处在消费扩大和结构升级的时期。中国13亿人口有9亿农民,如果你到农村去看,我以为,在那里有多少的投资都不算多。中国的市场无论从人口和面积来看,都比欧美的市场更大。第二,中国有充沛的劳动力资源,而且有众多的人才优势。虽然当前就业存在困难,但从长远看,这是发展的重要条件。第三,经过十年多的改革,中国的金融基本是健康和稳定的,这对于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可见13亿人口(包括9亿农民)是温总理的信心来源。人口不是负担,而是资源,是中国最大的优势资源。人口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多,市场大,劳动力也充足,这两个要素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是一个里程碑似的进步。从“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到“人口资源是第一资源”又是一个历史性进步。认识到“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说明看到了人是生产者。认识到“人口资源是第一资源”,说明看到了人的全面意义。

人民网在直播直播温家宝总理的记者见面会的同时,也请了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毛寿龙龙教授进行解说(http://live.people.com.cn/note.php?id=732090312182624_ctdzb_001)。

毛教授说:“刚才(温总理)讲到了一点,我们实际上可以把人口当作资源,而不是当作负担。我们过去老讲“人口红利”、人口负担。有一段时间说人多力量大,有一段时间说人口与资源、环境负担太重。一直不好好开发人口资源。我觉得这次是很重要的政策信号,我们要把人力资本当作资源,而不是当作负担。人力和财力如果匹配的话,经济发展的势头是很好的。世界上很多国家,入口密集的地方往往是经济发展最好的地方,而不是说人口稀缺的地方是经济发展最好的地方。沿海地区原来人就多,现在人更多了。美国的加州,一个地方就比好几个州。他在强调两个方面,我们过去更多的是强调外向型经济,但是外向型经济的结果就是使得国际上的金融危机对我们有影响,但是另外一点,实际上我们的沿海地区的发展基本上还是外向型经济,要和国际接轨,或者说融入到国际经济当中去,这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但是他说的这一点,实际上是为了加强信心,在内需方面,大家还要使足劲,不要老是指着外面的。

笔者非常认同毛教授的解说。笔者在《大国空巢》一书和《从金融危机看停止计划生育的急迫性》一文(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12/15/content_869535.htm)已经分析,人口决定消费,消费决定需求,需求决定生产,有生产才能提供就业。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劳动力与总消费人口比例在50%左右或以下。而中国由于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减少了年幼消费者,劳动力与总人口的比例高达63.5%,只能依赖国际市场提供就业机会。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向中国进口减少,中国出现失业潮。今后中国经济要持续发展,就只能依赖内需。发展内需就必须一方面提高消费者的数量(停止计划生育并鼓励生育,让主流家庭养得起三个孩子,使得生育率恢复到世代更替水平),一方面提高人均消费者的购买力(提高工资总额占GDP的比例,并健全社保制度,降低教育、医疗等民生成本)。 

很多人对笔者这一观点并不认同,比如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李银河教授在《计划生育可以叫停吗?》(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3d53360100bzc1.html?tj=1)里驳斥我的一篇文章说:“文章还提出了鼓励生育的一个最荒谬的理由:为了拉动内需,说一旦人口减少内需会萎缩。先生,20亿人每人消费1000元跟10亿人每人消费2000元,内需量是一样的。我们应当让现存的贫困人口活得更像人样,而不是再弄出几亿人来拉动内需,这不是明摆着的?莫非你脑子真的进水了。”

其实,李银河的观点是错误的。作为一个国家,有什么样的生产水平,就有什么样的消费水平,就业机会更取决于人口数量,而不是人均收入。一个萝卜一个坑,有多少的人口,就有多大的消费市场,就有多大的需求,就有多少就业机会。减少人口之后消费自然减少,哪里还有就业?比如,穷人买件衣服,可以提供一个低工资裁缝一天的工作机会;富人买件衣服,可以提供一个高技艺、高工资裁缝一天的工作机会,富人总不至于里三层外三层穿一大堆廉价衣服吧?日本4万多亿美元的购买力只能提供0.67亿个左右(总人口的50%左右)的就业机会,而印度3万亿美元的购买力却能提供5.1亿个左右(总人口的50%左右)就业机会。日本对低附加值的产品需求有限,而单位消费量的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所提供的就业并不多。以购买力计算,印度2007年人均GDP为$2,600,这个购买力大概可以提供一个餐馆服务员的一年就业机会;日本2007年人均GDP为$33,500,但是也只能提供一个餐馆服务员一年的就业机会。

一些经济学家也没有弄清人口与就业的关系。比如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认为,宁要老龄化,也不要不充分就业。殊不知,欧洲各国的经验表明,老年化不但导致劳动力短缺,也增加就业压力。劳动力短缺并不意味着充分就业,年轻人能胜任的工作,老年人并一定能胜任,这是一个结构性失衡的问题。就像计划生育引起性别比失衡一样,今后一方面出现“女人不足”(年轻),1996年至2005年出生婴儿的性别比达127,加上部分女性单身,意味着今后打光棍的男人比例将接近30%;另一方面,又出现“女人过剩”(老年),女人比男人长寿(比如寿命已经比较平稳的西方国家,1992年男人平均预期寿命为73.7岁,女人却为83.8岁),由于独生子女政策,大量老年女人将老无所养,成为“过剩”人口。总不能要二三十岁的年轻男子娶七八十岁的老年妇女吧?

毛寿龙教授认为温总理的讲话“是很重要的政策信号”,笔者非常认同毛教授的这一判断。其实胡锦涛总书记的十七大报告就已经有很重要的政策信号

通过降低人口分母能够提高人均GDP,是人口学泰斗邬沧萍教授等主流人口学家最为得意的“理论创新”,也是中国计划生育最重要的理论依据。受这一理论的困扰,中国人口政策迟迟得不到调整。但是胡锦涛总书记十七大报告终结了这个理论。

十七大的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谁发展(发展为了人民)、靠谁发展(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如何分配(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而理顺了GDP分子与人口分母的关系:发展为了人民,而不是为了发展而减少人口;发展依靠人民,GDP是依靠人民的劳动和消费而增加的,人口是“母”,GDP是“子”,没有“母”就不会有“子”;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创造的GDP应该服务于人口本身的发展,恢复人口本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是胡锦涛总书记最伟大的人口学思想

停止计划生育才能保持合理的人口结构,才能有足够的人口,才能有大的市场和充足的劳动力,中国经济才能持续发展。中国的人口优势不仅给温总理带来信心,也给国际社会带来信心。发达国家的政要们对中国这次在对付国际金融危机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是高度评价的。北京大学人口学教授李建新说:“开放我国的生育政策,不仅天塌不下来,而且因为中国人口的稳定健康发展,还将撑起世界的未来。”诚哉斯言!

----------------

这篇文章在新华网(http://forum.xinhuanet.com/detail.jsp?id=64150613&pg=6)和博客中国(http://www.blogchina.com/20090317685138.html)都已经放出来了,网易怎么还没有放出来?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