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孔子作〖春秋〗即『春秋傳』說初證】(6)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1-10-23 08:15| 發布者: 家鄰| 查看: 1987| 評論: 0|來自: 國學文化

摘要: (五)【左傳】國、,地域與孔子的關係。     【左傳】記事,以晉、魯、楚最詳,宋、鄭,齊次之,其它還有衛,吳,陳,蔡、曹,燕、秦等國。唐啖助說:『予觀【左氏傳】,自周、晉、齊、宋、楚、鄭等國之事最詳 ...
(五)【左傳】國、,地域與孔子的關係。

    【左傳】記事,以晉、魯、楚最詳,宋、鄭,齊次之,其它還有衛,吳,陳,蔡、曹,燕、秦等國。唐啖助說:『予觀【左氏傳】,自周、晉、齊、宋、楚、鄭等國之事最詳,晉則每一出師,具列將佐;宋則每因興廢,備舉六卿;故知史冊之文,每國各異,左氏得此數國之史以授門人……(【三傳得失議】)其中晉、魯、齊、鄭、周、吳,與【國語】史料相同者甚多,當為得之各國同一史料來源,秦、燕之事附隨晉史而生,似無獨立國史來源。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陳、曹、蔡,衛這些在中原無足輕重的小國,一般史官是不易予以注意的,為何也能占有一席之位呢?尤其是有些史事似非得之正史,如陳靈公與孔寧儀父共通於夏姬淫亂之宮庭醜聞,皆『表其z服戲於朝』的淫穢場面,似得之野史佚聞,說明作者曾到過陳。而文中寫陳大夫泄冶以勸諫此事而被殺,又恰恰附寫了孔子對此事之評論,『仲尼聞之曰:詩云「民之多辟,無自立辟」,其泄治之謂乎?』正說明了孔子對其內情的熟悉程度。這個『聞』,透露了孔子搜集遺聞的消息。

    如果將此情形與孔子生平聯繫起來看,我們就會發現二者之間奇妙的聯繫,凡【左傳】記載較詳細者,也正是孔子生前遊歷過的國家。太史公說孔子『三十歲,蓋見周藏室史老子云』,隨即又適齊,與齊太師語樂。魯定公十四年,從魯司寇退位後,出遊各國達十四年之久,先後適宋、衛、陳、蔡,楚等國,二度過宋,四次過衛,在陳,蔡這些小國各盤桓三年之久。又衝破陳、蔡大夫的重圍,應楚昭王之聘親赴楚國。太史公說孔子『厄於陳蔡作【春秋】』,恰可與之印證。

    【左傳】對楚國――這個遠離中原,與周朝殊少訊問的『南蠻』――其史實卻記之甚詳,筆者認為,它與孔子的赴楚必有直接關係。從【左傳】記楚史時的許多語言稱謂可知,許多史料直接引自楚史,如齊楚召陵之盟中,齊侯曰:『豈不穀是為,先君之好是繼,與不穀同好何如?』『不穀』為楚國的國君特有的自稱。另一尤為明顯的例子是,中原之史如魯【春秋經】中稱楚國國君,一律稱為『楚子』,但【左傳】中卻有時稱『子』,有時稱『王』。之所以有這種現象,原因在於,後者是直接引自楚史而習用其稱。如【左傳】魯莊公四年記曰:  『四年春壬三月,楚武王荊屍……『鄧曼嘆曰:王祿盡矣……王薨於行,國之福也」。王遂行,卒於槁木之下』。從行文內容、筆調、語氣看,這一段來自楚史原文。又如莊公六年【左傳】記:『秋七月戊戌,楚子與若敖氏戰於皋滸。伯棼射王….』王使巡師曰;「吾先君文王克息,獲三矢焉。…」』前面是作者撰寫,故稱『子』,自『伯棼射王』之後,皆錄自楚史原文,故稱『王』。

    據宋人程公說【春秋左傳分記】九十卷,其『世家』四十四卷近千頁,其中晉史六卷199頁,魯六卷168頁,楚四卷112頁,鄭三卷110頁,齊三卷82頁,宋,衛,周,吳、秦、陳、蔡各一、二卷。這些國家除秦,燕,吳三國外,其餘各國正是孔子親身遊歷過的,這恐怕不能說它僅僅是巧合吧?


來源:國學文化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