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中國人的士人情懷(2)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2-6-21 00:30| 發佈者: 真衣| 查看: 1464| 評論: 0|來自: 中國網

摘要: 二、士人情懷及其文化內涵 中國士人情懷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要素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高尚的人文情結,在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得到不斷升華的同時,也在激勵和塑造着新的士人群體自身誕生成長,使這種 ...

二、士人情懷及其文化內涵

中國士人情懷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要素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高尚的人文情結,在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得到不斷升華的同時,也在激勵和塑造着新的士人群體自身誕生成長,使這種特色獨具的價值存在方式和思維方式不斷地得到延伸,文化道德觀念不斷地得到完善。儒家道德文化理念奠定了中國士人文化的豐富內涵,士人情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在不同的歷史環境、歷史事件中適時地、恰如其分地、淋漓盡致地弘揚了這種文化傳統,渲染了這種文化氣氛,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社會價值認知體系。其內涵以及表現方式總是不能脫離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民族使命感、自強不息的人生哲學、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境界和憂國憂民、忍辱負重、不計得失、為民請命的品格等這些傳統的道德追求。

太史公在【報任安書】中將士人品德歸納為:智、仁、義、恥、德五個方面。一是善於加強自我修養,智慧聚於一身的人;二是樂於助人,以仁愛為出發點的人;三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正當取予、以義為據的人;四是懂得恥辱,勇於奉獻的人;五是品行端正的人。稱之為士人五品。這便是中國士人情懷具體的道德人格內涵和顯著的思想文化特徵。太史公所言『善於加強自我修養,智慧聚於一身的人』,與君子理論強調的個人道德修養,如出一轍。孔子所認為的君子,其本意就是有道德的人,是『認知了根本道義和具備了完整仁德之人』[16]。在孔子的設計中,君子不是先天造就的,而是成為君子的人經過後天的努力實現的,其明顯的特徵之一是『加強自我修養和智慧聚於一身』。孔子把道德的善歸結為一個字――仁,把『仁』作為人生的理想境界。君子理論認為:『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17]用今天的話說,君子最高的德行就是同別人一道行善。司馬遷所強調的『樂於助人,以仁愛為出發點的人』,也正是這種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正當取予、以義為據的人』。君子理論認為,『良農不為水旱不耕,良賈不為折閱不市,士君子不為貧窮怠乎道。』[18]『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19]。『士皆知有恥,則國家永無恥矣』。[20]也就是司馬遷在【報任安書】所強調的『懂得恥辱,勇於奉獻的人』。『義之所在,不傾於權,不顧其利,舉國而與之不為改視,重死、持義而不橈,是士君子之勇也』[21]。在儒家看來,時政黑暗、社會無道的根本原因,在於從政者的人格卑污。所以,孔子提出了道德性的君子論,以救時弊。士人道德所強調的品行端正的人,也正是君子理論所期望的有道之士,都是在加強自身修養。『行已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22]『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23]。『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24]。『言必信,行必果』[25]。並由此改善政治、治理國家。只要這樣的士君子與朝廷共同施行仁政,老百姓就會望風而靡隨之而動,天下由此而治。『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26]

由來已久的『與天下同樂,與天下同憂』的價值追求,是中國士人情懷高遠的志向和優良的傳統。以天下為己任,是中國士人與生俱來的天性。『四書』之一的【孟子】記載了這樣一段孟子與齊宣王的對話:齊宣王在他闊綽的行宮裏接見孟子。宣王說:『賢人也有這樣的快樂嗎?』孟子回答:『有啊。如果人民的生活得不到快樂,就會抱怨他們的君主。因為不快活就對自己的君主說三道四,當然,說三道四是不對的,但作為君主,而不能與他的子民同樂,肯定也是不對的。以人民的快樂為快樂的君主,人民也會以他的快樂為快樂;以人民的憂愁為憂愁的君主,人民也會以他的憂愁為憂愁。能與天下同樂,與天下同憂,這樣的君主不能稱霸天下的,從來也沒有見過。』[27]這是發生在距今2300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故事。1300年後的北宋時期,士大夫范仲淹在他的千古名作【岳陽樓記】裏繼承了這種『與天下同樂,與天下同憂』的士人情懷,借今懷古,以物詠志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28]

在中華文明的源頭,士人情懷既是一種修身的氣節,也是一種齊家的坐標,又是一種治國的境界,更是一種平天下嚮往。


來源:中國網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