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唐朝
劉黎平 最近央視播【舌尖上的中國】,儼然中華民間美食大全,惹得一幫吃貨半夜起來流口水。讓我們來看看唐朝美食的魔力,有的官員甚至因爲路邊貪小吃斷送前程。 宰相劉晏在路邊買餅吃 唐朝有位位高權重的宰相劉晏,一天,拂曉4點左右,劉晏的車駕就上街了。估計這位宰相大人還有點睡眼蒙,但味覺卻不蒙,被街道邊餅店飄出來的香味吸引住了。那種餅,叫胡餅,西域傳過來的,且聞那香味,『勢氣騰輝』,熱騰騰,香噴噴。 唐朝那時代官吏平民有別,劉晏是朝廷大官吏,不好意思下車去買,於是『使人買之』。剛剛出烤爐的餅,炙手可熱,劉晏不敢裸手拿,就用袖子包起來,就著啃,帶著滿嘴滿臉的餅渣,樂呵呵地對一起等著去上朝的同事們說:『美不可言,美不可言。』 到底這胡餅怎麼個好吃法,翻閱【唐語林】,有豪華版胡餅的生動記載:用羊肉一斤,一層一層鋪在和好的麥粉當中,『隔中以椒、豉』,就是在餅的隔層中夾放椒和豆豉,『潤以酥』,用酥油澆灌整個巨無霸餅,然後放入火爐中烤,烤到五成熟的時候就取出來吃。麥香、羊肉香、酥油香、椒香和豆豉香,香味噴薄而出,強大得連一代國相也招架不住。 張衡路邊吃餅被人告發 劉晏作爲宰相吃路邊小食,大爲失態,倒也無事,不過上溯回去半個世紀到武則天時代,一位叫張衡(註:並非東漢科學家張衡)的官員就沒他幸運了。 張衡是朝廷的四品官員。有一天,張大人退朝回來,經過長安的商業區,路旁餅店一批蒸餅剛出爐,『路旁見蒸餅新熟』,饞得實在不行,心中在做著天人之爭:不行,我是國家幹部,跟這些個小商小販交易,豈不是失了國家的體統? 最後,舌尖的欲望戰勝國家的約束,他下馬買了幾個香噴噴的蒸餅,美滋滋地騎在馬上啃起來,『遂市其一,馬上食之』。殊不知,張大人的政治前途就止於這幾個包子饅頭了。他好歹是個公眾人物,朝廷大員在大街上買蒸餅吃的事情傳開來了。專門負責糾風的御史在武則天面前奏了他一本,認爲張衡路邊買蒸餅吃的行爲有違官員行爲準則,損害了朝廷高官在群眾心目中的形象。 武則天也覺得挺丟臉,馬上批示:『流外出身,不許入三品』,徹底喪失政治前途。 馬鞍墊能做成美食 令人拍案稱奇的是,除了專業的廚師,在唐朝的行政界和軍界都有一批善於烹飪的大師級人物。 在唐德宗貞元年間,有個將軍認爲天下沒有什麼東西是不可以吃的。他自己開飯館膳堂,什麼都可以用來做菜。烹飪原料多元化的程度,足以讓人瞠目:居然能將馬鞍下面的舊墊子,還有用過的箭壺,修理一番,加工一番,放到廚房裡倒騰一番居然成了美食,還挺可口的,『修理食之,其味甚佳』。據說馬鞍墊子在那時叫『障泥』,還有箭壺,都是熊皮和鹿皮做的,想必比明膠安全。 【北夢瑣言】記載,在唐朝滅亡後不久的四川,有個叫趙雄武的官員,是清官美食家,尤其善於做大餅。他造的大餅,每一張需要三斗麵粉做料,不知道是不是膨化的效果,餅出來後有幾間房那麼大,『大於數間屋』。個頭大,味道如何呢?據說皇宮裡頭舉行宴會,豪宅大院舉辦宴席,都要買他做的餅,比房間還大的漢堡包堆在宴會上,賓客們剖分而食,讚不絕口。 皇帝強人所難賜吃乳酪,吃壞愛卿肚子 有些皇帝比較重口味,例如唐宣宗喜歡吃游牧部落的乳酪餅,美其名曰:『銀餅』。當時的翰林學士韋澳很受他的待見。 有一年,唐宣宗在太液池避暑,忽然想起要關照這位親信,於是把韋大人和另一位學士孫宏叫過來,賜給兩位幹部吃乳酪餅,他以爲自己重口味,人家也是重口味。 韋大人本來就厭煩這油膩的東西,可如今皇恩浩蕩不得不吃,結果腸胃受不了這重口味食品,而且當時太液池皇家療養中心用的不知是什麼『空調』,大暑天卻『寒氣逼人』,肥膩食物加上凍人的溫度,兩位大學士腹瀉好幾天,真是聖恩消受不起。 摘自【廣州日報】 來源:【廣州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