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論理學人性論的兩個方向(2)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1-10-14 23:28| 發佈者: 真衣| 查看: 1653| 評論: 0|來自: 國學文化

摘要: 第三、人性是關於人的類的本質,而在說到具體的個人所具有的人性之形成時,朱子與象山皆操"氣稟"或"資稟"之說。 朱子持"氣稟"之說:"性離氣稟不得,有氣稟,性方存在裏面;無氣稟,性便無所寄搭了。"(【朱子語類】 ...
第三、人性是關於人的類的本質,而在說到具體的個人所具有的人性之形成時,朱子與象山皆操"氣稟"或"資稟"之說。

朱子持"氣稟"之說:"性離氣稟不得,有氣稟,性方存在裏面;無氣稟,性便無所寄搭了。"(【朱子語類】卷九十四)人性是共同的,但作為每個個人所具有的人性,卻是有差別的,這差別的根源,則在於氣稟之不同。象山對於具體人性的形成,持"資稟"之說。他說:"資稟好底人闊大,不小家相,不造作,閒引惹他都不起不動,自然與道相近。資稟好底人,須見一面,自然識取,資稟與道相近。資稟不好底人,自與道相遠,卻去鍛煉。"(【語錄下】,【陸九淵集】卷三十五)象山所說"資稟",和朱子所言"氣稟"相同,都是以稟氣之如何來說明人性之差別。"人生天地間,氣有清濁,心有智愚,行有賢不肖。必以二塗總之,則宜賢者心必智,氣必清;不肖者心必愚,氣必濁。而乃有大不然者。"(【與包詳道】,【陸九淵集】卷六)個人根性之差別,也同樣是由於氣稟不同所致。

以上是朱陸二人在人性問題上的相同之點。而上述相同點的背後,又有着理論指歸上的根本不同。人之性本善,人之性雖然皆來自於"天",人之具體之性也皆是由氣稟所致,但人性的本質卻有所不同。
在朱子看來,人性的本質或曰本質規定是"理",亦即其所云"性即理也"。朱子對此論述甚詳。如其曰:"性只是理"。(【朱子語類】卷四) "吾之性即天地之理。"(【朱子語類】卷九十八)"性者,人所稟於天以生之理也。"(【孟子集注・滕文公上】)

朱子"性即理",實是承自程頤。他對小程夫子"性即理"一句評價甚高。二程講"性即理,理則自堯、舜至於途人一也。"(【二程全書・遺書】卷十八)朱子對此評價說:"伊川性即理也,自孔子孟後無人見得到此。"(【朱子語類】卷五十九) "伊川'性即理也'四字,顛撲不破。"(【朱子語類】卷四)

何謂"性即是理"?朱子言:"人物之生,同得天地之理以為性,同得天地之氣以為形。"(【孟子集注・離婁下】)此所言"性",乃是人人所俱有的共同人性,亦即"天地之性",或曰"天理之性"。人性的本質在於"理"。如果"性即是理",那麼何以不謂之理而謂之性?朱子弟子陳淳曾釋之曰:"蓋理,是泛言天地間人物公共之理;性,是在我之理。只這道理,受於天而為我所有,故謂之性,性字從生從心。是人生來具是理於心,方名之曰性。"(【性】,【北溪先生字義】卷上)朱子本人解釋說:"性即理也,在心喚作性,在事喚作理"。(【朱子語類】卷五)可見,"理"是人性的本質,並且"性"是"理"這種本質在人心中的顯現。

"性即是理",但具體個人之"性"又各不相同,除極少數聖人之外,個人之性又絕非全是"天理"。其原因在於人的氣稟不同,氣有清有濁,人所以有賢與不肖之分。但氣稟如何,人與人在稟受"天理"方面只是多少程度之不同,而都具"天理"卻是共同的。朱子以"理"來說明人性的共性,以"氣"來說明人的個體之"性"的特殊性。

象山也講"天命之謂性",認為人性之來源在於"資稟"。"資稟"雖然在稟"氣"方面與朱子"氣稟"之說相近,然而其內在本質規定則說得不明。象山有時也稱人"資稟"之"性"為"資性",認為"人資性長短"(【語錄下】,【陸九淵集】卷三十五)不同。但人所由"氣"而"稟"者為何?朱子明確地講為"理",而象山則對此並不言及。朱子以"理"為本體,以"天"為人性之源,而人性乃為"得天之理"(【孟子集注・告子上】),是以"天"與"理"不二。象山以"心"為本體,也以"天"為人性之源,但象山認為"心即理",更主張"心外無理"、"外心無道",而"天"與"心"又不相同,故象山不問所稟者為何,也無法回答所稟者為何。這是朱子與象山在人性來源問題上的差別。

象山不言所稟者為何,是否表明象山哲學體系在這方面存在着漏洞或者缺陷呢?恐怕也不能如此說。朱子講"氣稟"於"理"而象山不講"氣稟"於何,是由於象山哲學與朱子哲學在本體上的根本不同所致。朱子用"理"與"氣"雜,來說明個體人性之不同,說明人性之差別本是"理"同而"氣"異。象山雖用"氣稟"來說明人之資質不同,而其同者,則不為"理"而為"心"。如果說象山哲學中可與朱子"性即理"真正相對待的觀點,與其說是"心即理",不如更直截地說是"心即性"。朱子所說之"性",乃"在心喚作性,在事喚作理"(【朱子語類】卷五),而象山所云之"性","在天者為性,在人者為心"(【語錄下】,【陸九淵集】卷三十五)。在朱子而言,"性"與"理"不二;在象山而言,則是"性"與"心"不二。不僅如此,"性"之於朱子與象山,一在"心",一在"天"。在"心"則是用"理"來說明"性"和規定"性",而在"天"則是用"性"來說明"心"和規定"心"。

象山以"性"來說明和規定"心",這便使"性"有高於與凌架於"心"之嫌,從而有妨於其以"心"為最高本體。這可以說是象山哲學中的一個不太明顯的矛盾。因為象山對於"性"強調不多,並不過分重視。究其根源,則是來自於象山對孟子學說的繼承和改造。象山繼承了孟子"盡心、知性、知天"的思想路向,而在孟子思想中,"天"與"心"保持着一定的張力。孟子用"心"來說明道德的根源或人的道德能力,諸如"四端";與此同時,孟子又把道德的根源推之於天,把人所具有的道德能力或種子、傾向說成是先天具有的。孟子哲學尚不存在哲學本體的問題,而到象山時,哲學本體論問題已經突顯,故象山提升"心"之地位,賦予其大本大原的本體地位,從而對孟子關於"心"的學說作了改造,而對孟子學說的另一極"天"則未予以很好地清理,只是順着孟子而言"天所予我者"等。這也就是說,象山在接着孟子講"心"並把"心"提升為本體的時候,把孟子的"天"也接着講下來,而沒有很好地考慮和處理"天"與"心"的關係問題。

來源:國學文化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