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專家稱『鮮卑族與漢族同為炎黃子孫』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1-9-26 22:53| 發布者: 酒滿茶半| 查看: 1826| 評論: 0|來自: 遼瀋晚報

摘要:  五千年前一家人慕容原是黃帝后    ■『有熊氏之苗裔』是什麼意思?   ■為什麼漢人的血緣基因中沒有查到鮮卑族的基因痕跡?   ■為什麼說,千百年來、長城一線,血染夕陽、漫漫狼煙,反覆演繹着『本 ...
 五千年前一家人慕容原是黃帝后 
  ■『有熊氏之苗裔』是什麼意思?
  ■為什麼漢人的血緣基因中沒有查到鮮卑族的基因痕跡?
  ■為什麼說,千百年來、長城一線,血染夕陽、漫漫狼煙,反覆演繹着『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千古悲情? 

  千百年來,中原王朝以居高臨下的姿態視周邊部族為夷狄、為苗蠻,華夏正朔觀刻入骨髓,甚至演化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極端理念。對此,鮮卑、契丹、女真等諸多入主中原的民族並不買賬,他們認定自己與中原漢人一樣是炎黃子孫!
  清初,華夷之辨在中原士大夫階層中喧聲鼎沸,雍正皇帝親自撰寫【大義覺迷錄】,提出『華夷一家』,斥責中原人不該視滿清為異族,既然連堯舜禹等聖賢都不是中原人,又何苦對與華族血脈相近的滿清耿耿於懷?
  慕容鮮卑為黃帝后裔的史證
  『慕容,字弈洛瑰,昌黎棘城鮮卑人也。其先有熊氏之苗裔……』而『有熊氏』是黃帝部落的稱謂,黃帝部落的重要圖騰之一是 『熊』,因此黃帝部落也稱『有熊氏』。
  有關鮮卑、契丹等游牧民族實為黃帝后裔的說法其實古已有之,連殺戮成性、建立短命大夏國的匈奴人赫連勃勃都自稱先祖為黃帝,難道真應了我們常說的那句老話『500年前是一家』?
  一些學者認為,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聲稱自己與炎黃沾親帶故,不過是為了標榜自己的正統地位,無非是耍弄籠絡人心的政治手腕而已。
  這種結論未免過於武斷了。
  僅以崛起塞外,一度縱橫北中國的慕容鮮卑一支為論,有關該種族為黃帝后人的記載在史書中比比皆是。這些記載源自不同朝代,出自不同作者筆下,具體說法雖有細微差別,但基本結論卻如出一轍。若無相關的源頭考證與史家確認,怎會如此步調一致,形諸筆端又怎會如此眾口一詞?
  在【晉書】中,對慕容家族的起源有這樣一段文字記載:『慕容,字弈洛瑰,昌黎棘城鮮卑人也。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邑於紫蒙之野,號曰東胡。 』
  『有熊氏』是黃帝部落的別樣稱謂,黃帝部落的重要圖騰之一是『熊』,因此黃帝部落也稱『有熊氏』。『苗』,原為『初生的植物、禾穀之實』之意,後由禾穀之意轉義引申為『子孫後代』;『裔』,就是『後代』之意;所謂『有熊氏之苗裔』,就是黃帝子孫後人的意思。
  楚國大詩人屈原在其傳世名篇【離騷】中詠嘆:『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高陽就是黃帝的孫子、『三皇五帝』中的顓頊大帝。顓頊號高陽氏,屈原稱自己的先祖是顓頊後人,藉以彰顯出身之高貴,表白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節操。身在湖廣一帶的屈原暗示自己的先人來自北方,這為後人呈遞出黃帝部落南遷的另一路線圖。
  東晉末年天下大亂,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大廈將傾,周邊部落紛紛侵入中原,正史將匈奴、鮮卑、羯、氐、羌五族的入侵稱之為『五胡亂華』。但是,如果鮮卑族是『有熊氏之苗裔』,恐怕就不能絕對地將鮮卑人視作『胡人』,既然鮮卑人與中原漢人均為黃帝后裔,『亂華』之說就未免定義欠妥了。一些史學家還考證出,古羌族與炎帝部落存在極近的血緣關係。按這一脈絡重審紛亂不堪的南北朝史,會給人這樣一種感覺:那個動亂時代的民族紛爭不能簡單歸之於外族劫掠引發的動盪,而更類似於在一個龐大的華夏族體系內,各派勢力此消彼漲的重新洗牌。
  【晉書】由唐初名相房玄齡等人負責監修,唐太宗曾下【修晉書詔】,並親自參與【晉書】的修撰,唐朝統治者對自身的傳承定位高度重視。此後,關於慕容氏為黃帝后裔的史學說法連篇累牘。
  二十四史之【北史】由唐朝著名史學家李延壽所撰。【北史・魏本紀第一】說:『魏之先出自黃帝軒轅氏,黃帝之子曰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北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 』還說:『黃帝以土德王,北俗謂土為托,謂後為跋,故以為氏。 』這裡除了明確說明黃帝之孫『受封北國』外,還明確指出『拓跋』一詞就是『黃帝后人』的意思,也就是說建立前燕、後燕的慕容鮮卑與建立北魏的拓跋鮮卑都是黃帝后人。
  到了宋代,鄭樵所作【通志・氏族略】中也記載鮮卑慕容氏是黃帝后人。鄭樵考究說,慕容氏出自中古時期,是部族首領高辛氏的後裔,後建立鮮卑國,自言慕二儀(天地)之道,繼三光(日、月、星)之容,因此以慕容為姓,稱為慕容氏。高辛氏,又名帝嚳(傳說中的三皇五帝之一),帝嚳為黃帝的曾孫。明代楊慎在【升庵詩話】中曾寫道:『慕容氏自雲軒轅之後。』黃帝即軒轅。
  朝陽學者雷廣臻認為,慕容鮮卑人起初沒有自己的文字,世事全憑世代口口相傳,但慕容鮮卑人關於自己是黃帝后人的記憶卻十分明確而清晰。
  慕容氏第一個都城建在『顓頊之墟』
  身為黃帝后人的慕容鮮卑重歸先祖發跡之地,將自家的第一個都城建在老祖宗的『顓頊之墟』,邏輯上順理成章。
  慕容家族修建的第一個都城名為大棘城,而這座大棘城的所在地居然在顓頊大帝的故里!那麼,這座消失的大棘城究竟在哪裡呢?宋、元時期的胡三省在【資治通鑑】的注釋中明確指出:朝陽『城東九十里,棘城,即顓頊之墟。』大棘城的具體方位如今存在兩種說法,一是今朝陽北票市的章吉營子鄉;二是今錦州義縣西北的九官台門鄉。其實,兩種說法並不矛盾。在古代,北票與義縣基本屬於一個區域,現在從北票乘車去義縣,最多也就一個半小時車程。身為黃帝后人的慕容鮮卑重歸先祖發跡之地,將自家的第一個都城建在老祖宗的『顓頊之墟』,邏輯上順理成章。
  記者曾於去年冬天、今年夏天兩次去章吉營子鄉考察這座歷史上神秘的大棘城。這座大棘城如今只剩下一個大土包,土包上建一養雞場。站在大土包頂遠眺,大凌河對岸是喇嘛洞鮮卑墓葬群,那裡曾出土過鮮卑貴族的代表性頭飾--金步搖。大土包夏天被雜草掩蓋難分輪廓,冬天看分外清晰,土包斷面夾雜着說不清朝代的陶片、瓷片,還有動物的碎骨。在山坡的另一面,青黑色的磚瓦扔得滿地都是,當地村民經常用這些古代燒制的現成磚瓦砌牆基、壘豬圈,此地也叫『黑石溝』。
  北票旅遊局副局長李秀華認為,幾千年前的朝陽北票地區絕無如今的乾旱跡象,而是河水漫流、森林草場繁茂、鳥獸出沒之所。先民選擇棲息地,十分看重周圍自然環境的優劣,講究『前有罩,後有靠』(後有群山依託、前有便利通途),能農耕狩獵、水源充沛的豐饒土地。章吉營子所在地是被一圈大山環抱的平原,出行可沿大凌河騎馬或乘舟船奔赴各地,進可攻退可守。慕容家族遷都朝陽後,遼金元幾朝,仍有不少地方政權於此地建城,無論哪朝人對這塊風水寶地都極為看重。
  由這些史書記載與實地考證可知,北票、義縣一帶曾是黃帝部落與包括鮮卑慕容在內的後世子孫的主要活動區域之一。值得關注的是,在距北票不遠的義縣張家堡鄉的寶林樓村,還流傳着有關炎帝的傳說。據【炎漢古剎說】記載,四世炎帝榆網施暴政於民,黃帝起兵,炎帝在中原敗北,逃往雲夢,選居閭山石屋休養生息。炎帝作古後,其子嗣為祭祀他,由雲夢真人主持,在他居住過的石屋修建了廟宇,主要供奉盤古氏、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五龍氏、神農氏、女媧氏和炎帝榆網等。劉邦稱帝後,於公元前202年欽定改炎帝古剎為兩層主樓,又修東西配殿,殿內增添了其父太公望和母親的塑像,至此炎漢古剎才真正形成。
  寶林樓的傳說不免令後人產生了這樣一種推測:黃帝擊敗炎帝入主中原,炎帝殘部難道逃向了黃帝部落的東北老家?按寶林樓傳說提供的線索,炎帝逃往『雲夢』,這個『雲夢』與我們此次遼西考古之行的第一站--朝陽尚志鄉的雲蒙山究竟有何玄妙關聯?而朝陽縣誌中記載的『神女修道之所』又與雲夢真人有沒有關係?
  錦州學者馮立民認為,『據【山海經】記載:漢水出鮒魚之山,帝顓頊葬於陽,九嬪葬於陰,四蛇衛之。顓頊首開祭祀醫巫閭山的先河,他死後就葬在醫巫閭山寶林樓一帶,他的九位妃嬪就葬在此山對面。顓頊所生子女分布於東北各地,形成了後來的東北夷,即九夷,包括鮮卑、孤竹、令狐等等。 』馮立民提供了有關鮮卑族來源的另一版本。
  萬例血樣抽查 證明『華夷一家』
  北魏孝文帝遷都改革強令鮮卑貴族與中原漢族互通婚姻,那麼在如今漢人的血緣基因庫中為什麼沒有留下鮮卑族的基因痕跡?馮立民很肯定地判定道:『因為鮮卑族與漢族同為炎黃子孫! 』
  人類學家依據多達萬例的抽樣調查與多年謹慎研究,最終得出這樣的科學結論:以鮮卑、契丹、女真為代表的北方少數民族,與中原漢人的確是同宗同脈的。
  馮立民先生介紹說,前些年,人類學家對北方漢族與南方漢族進行了上萬例的血樣抽查。結果發現,在漢族XY46對遺傳基因中,沒有發現阿爾泰語系族群如古代H人所擁有的相似的遺傳基因。而從南北方漢族人群的血樣抽查看,母系基因有所不同,但父系基因卻都是一樣的。過去認為,今天的漢族應該是多民族通婚融合形成的民族,是雜血種的,但這一調查卻提出完全相反的結論:漢族的血統基因很純,幾乎沒有受到千年以來的民族交融的影響。
  這樣一來,隨即就產生一個不可迴避的疑問:既然漢民族的血統是純種的,那麼鮮卑、契丹等民族究竟融入漢族體系中了嗎?這些民族到底被同化沒有?這些民族是外來民族,還是與漢族共有一個祖先?
  以鮮卑為例,史書上明確記載北魏孝文帝遷都改革,主動融入中原文化圈,並強令鮮卑貴族與中原漢族互通婚姻,鮮卑族融入漢族是沒有疑問的。那麼,既然是這樣,在如今漢人的血緣基因庫中就一定會留下鮮卑族的基因痕跡,但這樣的尋找卻一無所獲!為什麼?馮立民很肯定地判定道:『因為鮮卑族與漢族同為炎黃子孫! 』
  馮立民表示,早在一萬年前,在中國北方,具體說就是遼河上游一帶就形成了一個漢藏語系圈,但當時的聯盟是鬆散的,後來顓頊率大軍進抵醫巫閭山,把自己的子女分派到北方各地,在形成自己勢力範圍的同時,也將血統滲透到當時的各部族中,中華民族血緣上的『大一統』早在5000年前就已悄然形成。雖然後來留在北方的同血統部族稱為鮮卑、東胡等,但在血緣上,這些部族與中原漢族實乃同根同祖。換言之,早在5000年前,中原漢族與鮮卑、東胡等就是一家人!
  需要說明的是,記載於以漢語書寫的史書中的少數民族族名,如:戎、羌、狄、氏、胡、羯、貉等等,這些都是漢民族強加給他們的稱呼,貌似族名而非真正的族名。這些稱呼沒有明確的界限,只是一些方向性指稱,游牧民族從來沒有以此自稱過。英雄蓋世的慕容家族以黃帝后人自詡,卻對漢字書寫的『鮮卑』二字莫名其妙……
  中原王朝一廂情願地以此作為華夷分野,人為割裂彼此血緣間的關聯傳承。而北方民族則在鄙視中不甘沉落,習慣以馬刀、弓箭表示自己的不屈與不從……於是,千百年來、長城一線,血染夕陽、漫漫狼煙,反覆演繹着『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千古悲情! □主任記者 張松
來源:遼瀋晚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