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计划生育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人民网E政提案:停止计划生育!请大家去联署、支持

国学新闻| 计划生育

2010-1-31 13:33| 發佈者: 影星五类| 查看: 2079| 評論: 0|原作者: 易富贤|來自: 易富贤网易博客

摘要: 我在人民网提交了一个E政提案,请大家动员网友去联署(需要在人民网注册ID)、鼓掌(不需要注册)。 http://ezheng.people.com.cn/proposalPostDetail.do?boardId=1view=1id=62671 编号:E政案第2481号 ...

 人民网E政提案:停止计划生育!请大家去联署、支持 - 易富贤 - 易富贤的博客

我在人民网提交了一个E政提案,请大家动员网友去联署(需要在人民网注册ID)、鼓掌(不需要注册)。

http://ezheng.people.com.cn/proposalPostDetail.do?boardId=1&view=1&id=62671

编号:E政案第2481号

案由(提案主题):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尽快停止计划生育

提案类别:时政类

主办(上报部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协办: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提案人: 水寒 政治面貌:群众

内容:

1、停止计划生育是兑现历史的承诺。1980年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简称《公开信》)标志着独生子女政策全面实行,但也明确提出:“到30年以后,目前特别紧张的人口增长问题可以缓和,也就可以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了。” 2010年刚好30年,停止计划生育对政府来说是诚信、是义务、是应尽的责任。

2、计划生育后果始料不及。三十年的实践表明,老年化现象并未像1980年《公开信》所说那样“最快也得在四十年以后才会出现”,而是提前在1999年就来临了,只用了18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发达国家老龄化进程则长达几十年至100多年,中国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公开信》认为通过增加和改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可以逐步做到老有所养,使老年人的生活有保障”,但201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只有有1.66亿(65岁及以上者1.1亿),其中只有城市的4000多万享受社保(其他的人靠子女赡养,他们都还有多个子女),养老金缺口已经很大了;2030年后60岁以上老人将超过3.4亿(65岁及以上者2.3亿),没有足够的子女赡养他们,将老无所养。现在有关部门已经提议将退休年龄推迟到65岁,今后退休年龄还将不断推迟。老年化危机将引发严重经济危机,全球经济也将受损。《公开信》认为不会出现“男性数目会多过女性”的情况,但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几年之后出生性别比就开始失衡,2000年人口普查显示0-4岁性别比超过120了,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已经是123了,加上一些单身女性,意味着今后将有超过四分之一的男人打光棍,四千万光棍将被判无妻徒刑!而八百多万人口试点二胎的地区性别比却正常,说明出生性别比失衡确实是因为独生子女政策。《公开信》认为不会出现“劳动力不足”,但是几年前就已经出现年轻劳动短缺(民工荒),如果不是国际金融危机的暂时掩盖,年轻劳动力短缺问题将更加严重。

3、停止计划生育有利于人口和社会的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人口本身必须持续发展。要保证人口相对于上一代不增加也不减少(世代更替),目前发达国家总和生育率(妇女平均生孩子数)需要达到2.1。而由于婴幼儿死亡率和出生性别比都比发达国家要高,中国世代更替水平生育率应该在2.3以上。考虑到不孕不育症(近二十多年来,发病率上升了10倍)、单身、丁克(双收入却不要孩子)等人群,一个正常的社会应当是主流家庭生育三个孩子,部分家庭生育一两个孩子,部分家庭生育四五个孩子。但是1992年国家计生委的38万人调查显示全国1991年和1992年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65和1.52。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连农村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也只有1.56了。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证实总和生育率只有1.22。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再次证实生育率只有1.33。这还可以从近年小学生锐减,小学大量关闭得到佐证。小学在校人数自从1998年开始急剧减少,2009年在校人数不到1998年的60%。2009年全国高校招生报名人数已经开始减少,高考应届生为750万名,计划招生数629万;而根据人口普查资料,2019年大学年龄(19-22岁)人口将只是2009年的53%,这就意味着大量高校人员将面临失业。可见,现行人口政策将使中国丧失人口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又正在统计2000-2009年出生人口数量。停止计划生育有足够的数据支撑。

4、停止计划生育不会出现人口失控。社会越发达,养育成本越高,生育意愿越低,婚龄、育龄越晚,不孕率越高,生育率也因此就越低。随着人类发展指数(HDI,联合国用来反映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的提高,生育率直线下降。目前中国的HDI已经增高到0.8附近,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人均国民总收入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根据各国经验,即使停止计划生育并千方百计鼓励生育,生育率也会下降。2007年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平均HDI为0.770,平均生育率为1.9。韩国1989年的HDI为0.8,生育率只有1.58。现在泰国、伊朗、巴西(顽强的天主教生育文化)的HDI与中国的非常接近,生育率分别只有1.64、1.4、1.9。1980年认为中国人口会增加40亿,实行独生子女政策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但是现在看来即便停止计划生育也难阻人口减少,不会出现生育率大幅反弹。

5、中国将面临几十年的人口“泄洪”。中国人口从1950年的5.5亿增加到现在的13亿,每年增加一千多万,主要是因为平均预期寿命从35岁延长到73岁,不是因为生的太多,而是死的少,是人口“蓄洪”。但是寿命不会无限延长。从1950年代直到1991年,每年出生人口都在2000万左右或者以上,其中1963年到1974年这12年平均每年出生2600万,有生就有死,等到1950年代出生的人开始死亡,中国将出现一个长达几十年的人口“泄洪”期,中国每年死亡两三千万,是现在的两三倍。因此像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需要每年出生2000万以上才能有效改善人口结构,才能防止人口锐减。而目前中国每年只出生600万女孩,如果只停止计划生育而不“鼓励”生育,今后中国的生育率将比现在的台湾和韩国(社会发展水平比中国大陆要先进20多年)的1.1还要低,每年只生600多万孩子,不到全球的1/20,每年减少一千多万,大国空巢!在人口“泄洪”过程中,中国将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

6、国际国内都已经证明二胎方案是错误的。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在1960年代曾提倡生二胎,随着经济的发展,生育率快速下滑,这三个地区生育率分别在1976年、1982、1983年之后低于世代更替水平2.1,后面鼓励生育,但并未出现“补偿性出生高峰”,现在生育率只有1.0左右。伊朗在1989年开始提倡只生二胎,最多三胎,生育率从1990年的5.3迅速降低到1996年的2.9,2000年的2.0,2006年的1.7;现在已经废除这项政策,鼓励生育,但也未出现“补偿性出生高峰”,生育率继续下降。凡是曾经提倡生二胎的地区,现在都已经后悔莫及。山西翼城、甘肃酒泉、河北承德、湖北恩施等八百多万人口(农村人口为主)的地区从1980年代开始实行“二胎方案”,但是2000年翼城生育率只有1.5,酒泉只有1.4,恩施2005年生育率只有1.47,承德现在的生育率只有1.6了。新疆建设兵团普遍可以生二胎,但是整个十五期间生育率只有1.0左右。湖北省长阳、五峰两县地处老、少、边、穷山区,前几年经省人大批准实行普遍允许生育二孩的政策以来,既没有出现出生堆积,也没有出现生育反弹,2007年这两县生育率分别只有0.88、0.90了。可见,光是放开二胎不足以恢复人口持续发展能力,中国不能将放开二胎作为人口政策选项。

7、无限风光在险峰,出生高峰是政绩高峰。有人担心停止计划生育之后会出现出生堆积高峰。其实纵观人类数千年文明史,人口从来就不是平稳的,人口出生高峰往往导致此后的国力的提升。无论是文景之治、贞观之治还是康乾盛世,都出现过较大的出生高峰。日本战后1947-1949年这三年的“团块世代”出生高峰(每年出生270多万孩子,而1960年左右每年只出生160万孩子)奠定了几十年的繁荣。欧洲战后婴儿潮也导致经济的快速发展。美国现在一霸独强,很大程度是得益于战后两次出生高峰。美国1955年到1965年这10年平均每年出生415万,是1930年代的1.7倍。美国在1980年代之后由于生育率的回升,又出现新的出生高峰。而欧洲和日本1980年代之后却没有出现出生高峰,经济也开始走向衰退了。中国1963年到1971年平均每年出生2646万,是1959年到1962年的1.88倍;1963年出生孩子超过3000万,差不多是1961年(只出生1100万)的三倍;1962年到1980年这次出生高峰共出生4.4亿人口,这4.4亿青壮劳动力和旺盛的消费能力是中国现在崛起的基础。并且高峰不高峰要看参照物。如果停止计划生育,每年能够出生2500万左右人口,相对于现在的1300万是高峰,但是相对于1980年代后期却不是高峰(当时每年出生2500万),相对于1963年来说还算低谷,相对于印度现在来说也不算高峰。人口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出生高峰就是政绩高峰。1996年韩国总统金泳三虽然停止计划生育,但在已经太晚了(生育意愿太低了),又在人口学家的误导下,强调“政策连续性”,担心会出现“堆积生育高峰”,滑稽地将目标生育率定在1.6,提出要“稳定低生育率”、结果没有出现出生高峰,没有任何政绩可言。而美国总统里根却逆转了美国生育率下降的势头,美国出现了二战后的第二次出生高峰,每年出生人口从1976年的317万上升到1990年的416万(增加1/3),奠定了美国强盛的基础,这是巨大的政绩高峰,里根总统将因此而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无限风光在险峰,每个出生高峰就是一个政绩丰碑,连绵起伏的出生高峰将筑起一道人口的“万年长城”。

8、要赶抢“补偿性生育高峰”。如果停止计划生育出现一个补偿性生育高峰,对民族持续发展是好事而不是坏事。那么这个补偿性高峰有多大?1960年代出生的妇女基本上已没有生育意愿或能力,补偿性生育得指望1970年代出生的妇女。1970-1979年出生的女孩现在还有1.0亿,其中36%左右接受了输卵管结扎手术。结扎妇女基本已生育二胎或以上,本来就不大可能准备再生育,并且即使做了输卵管复通手术,成功率也不高。中国剖腹产比例近50%,也大大降低再生育的意愿。现在中国原发性不孕率高达17%,而女性从27岁开始生殖力就明显下降,1970年代出生的妇女都已经是高龄育龄妇女,以不孕率30%计算,那么扣除结扎和不孕妇女,1970年代出生的妇女只有45%尚有生育能力。而《2006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全国平均生育意愿只有1.73,1970年代出生的妇女中的大多数已经生育了一个孩子,那么她们只有再生3400万孩子的意愿。这三千多万抢生儿童,是中国缓解老龄化危机的唯一希望。如果这个高峰被耽搁了,中华民族从此走向衰败!现在年轻一代普遍晚育,停止计划生育后,也只有1970年代初出生的妇女急于抢生,10年之中,可能前几年偏多一点,达到500万左右(即便1000万也不可怕);后几年偏少一点,可能只有一二百万。目前平均初育年龄为25岁,“适龄”生育妇女是1980年代出生的妇女,当年平均每年出生女孩1000万左右,扣除不生育者,还剩下810万生育妇女,目前大多还只生第一个孩子,只有少数1980年代初出生的开始生二胎,那么1980后妇女每年总出生孩子最多不过1200万左右(很可能只有1000万左右)。加上1970年代妇女的“补偿性出生”,那么在“补偿性生育高峰”期间,每年总共最多只出生1700万左右孩子,远达不到中国1980年代的水平和印度现在的水平。目前大多数人只愿生2个孩子,从抢生角度看,放开二胎和停止计划生育差不太多。但是停止计划生育之后,后续鼓励生育的政策将主动得多。

9、资源短缺不能成为继续控制人口的理由。由于资源分布很不均匀,“世界平均”意义不大。除了美国、俄罗斯、大洋洲、南美洲等少数地区外,大多数国家人均资源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低于“世界平均”并不意味资源不够。除了资源丰富的少数几个国家外,中国人均资源并不处劣势,比如,除中国以外,全球40.9%的人口人均农用地面积比中国多,59.1%的人口人均农用地面积比中国少;全球16%的人口人均矿产资源是中国的8倍,但中国人均矿产资源却是另外84%的人口的1.56倍。由于气候、土质、日照、灌溉等的不同,人均耕地多并不意味着粮食产量多,比如我国的水稻亩产为420公斤左右,日本为440公斤,印度只有200公斤;中国很多地方适合种植两季甚至三季,而其他很多国家却只能种植一季。中国绝对算是“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人均资源也不错”,中国“资源短缺”的原因主要是粗放式的发展模式而不是“人口过多”。中国人均资源远远比日本、韩国、以及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很多欧洲国家要多。

10、人口资源是第一资源。比较资源丰富和资源贫乏的国家,发现经济水平并不完全由人均自然资源决定的,人均资源远远超过美国的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的社会发展水平却反而不如美国,而与中国差不多。以住房为例,阿根廷、俄罗斯人均国土面积分别是美国的2.1倍、3.7倍,但人均住房面积却都只有美国的1/3,甚至比中国还少。中国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只有6.7平方米,2007年人口增加了,但人均住房面积却增加到28平方米。交通情况也类似,从人力车、马车到轻轨、地铁网,交通也大为改观。阿根廷面积是印度的84%,人口只是印度的3.5%,但在世界上神气的将是印度而不是阿根廷。美国之所以是最强大的国家,原因之一是美国是发达国家中,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仅次于中国和印度的世界第三人口大国;而中国和印度与美国还差距上百年,起点不同,不能相比),在发达国家中具有最大的人口规模效益。人口资源才是第一资源,是中国最大的优势资源。人是“本”,自然资源是“末”,想通过减少人口来提高“人均资源”是舍本逐末。把目光局限在“自然限制”人口增长上,社会将脱离继续寻求创造性的方法解决贫穷、饥饿、资源不足等问题的轨道。

11、人口推动文明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几千年人口数量波动在低水平,稀少的人口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和密度优势,科技进步非常缓慢,生活质量也没有大的变化。近代人口爆炸导致科技爆炸、传播加速和市场容量扩大,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预期寿命也从过去的二十多岁延长到现在近七十岁。人口增加,对现有的资源只是“减法”地消耗;但更重要的却是使目前的“非资源”(如氮气、太阳光)变为新的资源(氮肥、太阳能),这种新资源的增加却是“乘法”地增加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类的文明史就是将“非资源”变成“资源”(煤炭、石油、氢能等)的历程。从公元元年到1880年,世界人均GDP从444美元(以1990年的美元为基准)到900美元,花了1880年才翻了一倍,而从1880年到1998年的短短118年里,世界人均GDP却翻了5倍多,从900美元上升到5800美元(同期世界人口从近15亿增加到59亿,翻了3倍)。中国也类似,从公元元年到1880年间,人均GDP从450美元上升到530美元,近两千年没变!而到1998年(人口从4亿增加到12亿多),中国人均GDP上升到近3200美元,也翻近5倍。说明科技的进步、经济的成长远远比人口增长快。何况现在人口增长已经减缓(停止计划生育都难阻人口锐减),科技的进步却还在加速,谁能断言中国人口上限?中国人口减少对全世界来说都是悲剧。

12、中国人口减一半,北京上海照样拥挤。人口密度优势和规模优势是经济繁荣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这是城市为什么比农村繁荣的重要原因。美国只有三亿人,但纽约、费城、芝加哥一样非常拥挤。西欧国家小城镇一个个消失,但大城市人口却仍快速增加。俄罗斯人口从1992年就不断减少,但是人口还在往莫斯科等大城市集中。即便中国人口减少一半,北京、上海人口还是照样拥挤。计划生育的后果是农村包围城市,农村已经沦落为老弱病残的基地,象战争年代一样满目疮痍;而城市却因为大量的农民工涌入,一片繁荣,甚至还有“人满为患”的感觉。而知识分子和官员恰恰居住于城市,尤其是迅速膨胀的大城市。城市化的加速 (城市化率从1980年代的20%增加到2008年的45%,到2030年将增加到65%)、铁路建设滞后、回老家过年的传统、户籍制度所导致的核心家庭成员的分居以及人为的每年两个“黄金周”(美国圣诞节期间交通也拥挤、机票也大涨),都在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关于中国人口仍在快速增长的错觉。等到计划生育的后果从农村蔓延到城市之时,国家再也无力回天了。

13、环境污染不是因为人口过多。中国城市目前环境污染严重,有以下几个原因:1、粗放式发展模式:中国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和能耗远远高于发达国家。2、中国产业转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所有国家在这个阶段都会出现过高污染情况,比如英国的伦敦曾长期被工业烟雾笼罩。3、中国城市化引发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移民潮,数亿人口短时间涌入城市,而城市的生态建设却滞后。4、国际污染转移入中国:工业产品最消耗资源、制造污染,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和工地,输出高污的工业产品换取低污的高附加值产品,必然伴随城市环境恶化;发达国家通过进口中国工业产品而将污染间接转移到中国。但中国总体生态环境自1990年代起也不断改善: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双缩小;森林面积、蓄积持续增长;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稳中有升。现代科技可以确保中国将环境恶化降低到可接受程度。先进的生产方式已开始经济地利用资源并保护环境,而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对环境破坏力更大,人口密集的日本现在生态比中国还要好。

14、用历史眼光、国际视野观察和分析人口问题。人口政策是“千年战略”,政治制度是“百年战略”,经济政策是“五年战略”。500年前人口仅为400万的英国,现在英裔人口(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的英裔)超过2亿,主导世界格局超过两个世纪;而当时人口两千多万、欧洲政治格局的长期主导者法国,由于采纳马尔萨斯理论控制人口,现在法裔人口仅仅为7000万左右(还是因为寿命从二、三十岁延长到七十多岁),逐渐失去了欧洲的霸主地位。由于计划生育,中国人口占全球比例已经从1980年的22%(19世纪初曾占全球1/3以上)下降到现在的19%,每年出生人口从1980年代的2500万下降到现在的1300万左右(只占全球1.3亿出生人口的10%),意味着中国人口占全球比例还将急剧下降,中国的综合国力也将不断下降。

 15、印度国力将远超中国。 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是印度的73.5%,但中国近年粮食产量在5亿吨左右,而印度只有2.3亿吨。除了耕地比印度少外,中国其他资源都远比印度要丰富,人均国土面积是印度的2.7倍,人均草原面积是印度的30.14倍,人均森林面积是印度的2.08倍,人均淡水资源是印度的1.24倍,人均矿产资源是印度的3.55倍。但是人力资源才是第一资源,国际社会普遍看好印度而不是中国。印度虽然目前经济水平比中国落后十多年,但是印度的人口结构比中国合理(中国人口结构是倒三角,而印度是正三角),中国2009年中位年龄为34.1岁,印度只有25.3岁。在社会发展水平差距不太大的情况下,劳动力意味着综合国力。现在中国综合国力比印度强,原因之一是中国劳动力比印度多,2007年中国总劳动力为8亿,而印度只有5.2亿。然而,中国20~49岁的青壮年劳动年龄人口将从2005年的5.9亿下降到2025年的5.2亿,而同期印度却将从4.7亿增加到6.5亿。尤其是印度现在每年出生2500万左右人口,差不多是中国的2倍,意味着今后印度的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都将是中国的两倍,印度的综合国力将大幅超过中国。

 16、停止计划生育有利于家庭安全、社会安全。文明的延续在于人口的延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健全的家庭结构是传统文化和道德价值观的载体。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风险性就在于唯一性。“舍小家,为大家”,小家是舍了,大家也完了。据统计,每1000个出生婴儿中约有5.4%的人在25岁之前死亡。中国15岁以下儿童每年死亡有40万~50万人,还有大量因伤致残儿童。汶川地震中失去子女、子女伤残的家庭惨不忍睹。计划生育让很多当代人断子绝孙,让下一代人举目无亲。四千万光棍、四亿老无所养的老人对社会稳定性的影响可想而知。

17、停止计划生育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和国防安全。计划生育以来,中国出生缺陷率不断攀升,现在是世界上出生缺陷发生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独柴难烧,独子难教”,“众星捧月”效应还降低心理素质。没有兄弟姐妹导致人伦的缺陷和人性的变异。目前只需要10%同龄男性服兵役,但是保持同样的军队规模,今后却需要19%以上男性服兵役;人口结构老化将使得今后国防投入降低;而独生子女的性格缺陷以及缺乏对国防的奉献精神也将降低国防力。

18、停止计划生育有利于保护妇女权益。妇女天然的优势是生育,但计划生育却不将生育当生产,妇女不能因为生育得到回报,不得不在职场拼搏,忙里又忙外,心理压力大。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唯一女性自杀率高于男性的国家。由于孩子少,乳腺癌等妇科疾病的发病率也在上升。由于妻子通常比丈夫年轻,而妇女寿命比男人长好几岁,老年化最大的受害者是妇女,今后大量老年妇女将老无所养。

19、计划生育有利于缓解现在就业压力和今后老年化压力、劳动力短缺。社会作为整体,人口决定消费,消费决定需求,需求决定生产,有生产才能提供就业。阿根廷人均面积是印度的24倍,但2007年阿根廷失业率为8.5%,印度为7.2%。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劳动力与总消费人口比例在50%左右或以下。而中国由于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减少了年幼消费者,等于丧失了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并且由于孩子少,中国妇女劳动参与率高达86%(世界罕见,远高于世界平均的67%)。这两方面原因使得中国劳动力与总人口的比例高达63.5%,总劳动力相对严重过剩(而年轻劳动力却短缺),内需不足,就业过度依赖于国际市场。现在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主要是由于大学扩招,高校招生人数从1998年到2006年增加5倍,如此大跃进,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有就业压力的;人才供需脱节和自主创新落后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但是中国目前这种外向型经济已经走到了尽头,一方面是因为印度等人口大国在崛起,印度的劳动力开始占领国际市场,另一方面是发达国家由于人口结构老化,购买力下降,向国外进口也将减少。因此中国经济要持续发展,就只能依赖内需,不仅需要提高人均消费能力,更需要增加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数量。中国现在是劳动力过剩,今后是劳动力短缺。近年每年进入20岁的人口有2500万左右,但是2010年之后将快速减少,10年之后差不多减少一半。孩子出生,要到20岁之前一直是单纯的消费者,大大缓解就业压力。而20年之后,中国面临劳动力短缺,现在出生的孩子长大成人,刚好弥补劳动力短缺。停止计划生育既能改善消费结构、缓解现在的就业压力,又能缓解今后的老年化压力和劳动力短缺,一举多得。婴童经济所带动的是一个全方位的庞大产业链,涉及到婴儿食品、玩具、游戏软件、多层次的教育、流行音乐、房地产、汽车等几乎所有方面,对内需的拉动作用远远比房地产和汽车要大。最重要的是,这种拉动作用是可持续的。二战后,发达国家就是因为婴儿潮拉动了消费,提供了年轻劳动力,而迎来了几十年高消费、高增长的“黄金时代”。

20、中国人口政策需要“猛回头”。停止计划生育有高度时限性,韩国就是因为错过了停止计划生育的最佳时机,而导致生育率不断不升反降。中国20-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在2010年为(1.1亿),然后就快速下降,到2017年降低到0.9亿,到2023年只有0.65亿。如果错过了最后的半个育龄妇女高峰,即便今后千方百计鼓励生育也是无力回天。

 建议: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尽快停止计划生育并通过改善民生以让老百姓养得起三个孩子,恢复人口可持续发展能力。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