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洛(1926.9.26―2012.6.30)原名黄宗河,1926年出生于中国北京,祖籍浙江瑞安,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原话剧演员。黄宗洛在演艺界以擅演小角色闻名,荣获“龙套大师”称号。黄宗洛与哥哥黄宗江、姐姐黄宗英兄妹三人被誉为艺术圈里的“黄氏三杰”。 2012年6月,两位专演配角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前后离世。6月26日“反派大师”陈强老先生逝世,享年94岁;6月30日“龙套大师”黄宗洛老先生辞世,享年86岁。因陈强、张瑞芳逝世在前,媒体刚做过对影坛的历史回顾和纪念,倒使黄宗洛老先生的辞世,显出了一丝“配角”意味。 黄宗洛一生在影视剧中塑造了100多个小人物的艺术形象,自诩“百丑图”。虽然他演的角色小、台词少,却常常让人过目不忘,不着痕迹地显示了一个老艺术家的艺术智慧。黄宗洛先生尽管被誉为“龙套大师”,但向世人阐释的却是龙套与配角的艺术哲学。 北京人艺有句流行语,叫“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黄宗洛的演艺生涯,可以说完美地体现了这一艺术精神,用无数的小角色确立了一个“大演员”形象。至今我想起经典话剧《茶馆》,首先想到的仍是黄宗洛演的松二爷。据说黄宗洛为演活这个角色,曾“走火入魔”,不仅学习了旗人的生活习俗,还在腰带上挂上了13件旗人喜欢的烟荷包、鼻烟壶、挖耳勺等10多种挂件。他蓄须留指甲,苦练兰花指,天天在隆福寺、地安门一带遛鸟、泡茶馆。时间久了,那些茶客已把他当成了满清遗老。此后,黄宗洛饰演了电视剧《大宅门》里的“常公公”,更是让人们一提起太监,首先想到的就是黄宗洛的形象。 我们今天缅怀黄宗洛这样的老艺术家,怀念的正是他那种“小角色、大演员”的艺术情怀与境界。在北京人艺的排练厅,高悬着“戏比天大”四个字,这其实正是黄宗洛这一代老艺人的艺术之根和灵魂。他们生活经验厚重、艺术阅历广阔、表演功底扎实,即使演的是小角色,但常常只是一个简单的亮相,就让观众无法忘怀。 在这个崇尚成功学与“主角”的年代,这种配角与龙套的哲学,显然不受欢迎,但它们却是黄宗洛、陈强这些老艺术家的成功之道。《智取威虎山》中,黄宗洛演的黄排长之所以能让人记住,就是因为他为这个只有几句台词的小角色,写了两三千字的角色小传,对一个龙套也进行了前剧情设计,这个瞬间黄排长才变得鲜活起来。其实在任何一部戏剧与影视剧中,每个人物都是一个自足的生命体,本身就构成一个世界,也是他那个世界的主角。所以无论主角、配角,只有把自己当成完满而富有生气的人时,一部艺术作品才能呈现出整体的美感。 可以说北京人艺的老一代艺术家,对此多有心得。这也是“戏比天大”的真正含义。从这个角度说,一辈子演好配角比演好主角要艰难得多。老一代艺人常说“一台无二戏”, 配角和龙套的举手投足,同样决定了一出戏的艺术完整性。一个配角,只有拥有了主角的心理预期,才能真实地感受到一个生命存在的价值,从而找到自己的表演和情感逻辑。黄宗洛的表演生涯,向我们证明的正是这样一种配角与主角的哲学。 两位专演配角的老艺术家在同一个月走了。我猜测,也许是想对这个只崇尚明星与主角的时代有所启示。如果两位老人的走,能让今天的演艺界对配角的艺术哲学有一些认知和反省,也算是满足了两位老人的艺术心愿。 来源:新京报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