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宗洛(1926.9.26―2012.6.30)原名黃宗河,1926年出生於中國北京,祖籍浙江瑞安,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原話劇演員。黃宗洛在演藝界以擅演小角色聞名,榮獲『龍套大師』稱號。黃宗洛與哥哥黃宗江、姐姐黃宗英兄妹三人被譽為藝術圈裡的『黃氏三傑』。 2012年6月,兩位專演配角的著名表演藝術家前後離世。6月26日『反派大師』陳強老先生逝世,享年94歲;6月30日『龍套大師』黃宗洛老先生辭世,享年86歲。因陳強、張瑞芳逝世在前,媒體剛做過對影壇的歷史回顧和紀念,倒使黃宗洛老先生的辭世,顯出了一絲『配角』意味。 黃宗洛一生在影視劇中塑造了100多個小人物的藝術形象,自詡『百丑圖』。雖然他演的角色小、台詞少,卻常常讓人過目不忘,不着痕跡地顯示了一個老藝術家的藝術智慧。黃宗洛先生儘管被譽為『龍套大師』,但向世人闡釋的卻是龍套與配角的藝術哲學。 北京人藝有句流行語,叫『只有小演員,沒有小角色』,黃宗洛的演藝生涯,可以說完美地體現了這一藝術精神,用無數的小角色確立了一個『大演員』形象。至今我想起經典話劇【茶館】,首先想到的仍是黃宗洛演的松二爺。據說黃宗洛為演活這個角色,曾『走火入魔』,不僅學習了旗人的生活習俗,還在腰帶上掛上了13件旗人喜歡的煙荷包、鼻煙壺、挖耳勺等10多種掛件。他蓄鬚留指甲,苦練蘭花指,天天在隆福寺、地安門一帶遛鳥、泡茶館。時間久了,那些茶客已把他當成了滿清遺老。此後,黃宗洛飾演了電視劇【大宅門》裡的『常公公』,更是讓人們一提起太監,首先想到的就是黃宗洛的形象。 我們今天緬懷黃宗洛這樣的老藝術家,懷念的正是他那種『小角色、大演員』的藝術情懷與境界。在北京人藝的排練廳,高懸着『戲比天大』四個字,這其實正是黃宗洛這一代老藝人的藝術之根和靈魂。他們生活經驗厚重、藝術閱歷廣闊、表演功底紮實,即使演的是小角色,但常常只是一個簡單的亮相,就讓觀眾無法忘懷。 在這個崇尚成功學與『主角』的年代,這種配角與龍套的哲學,顯然不受歡迎,但它們卻是黃宗洛、陳強這些老藝術家的成功之道。【智取威虎山】中,黃宗洛演的黃排長之所以能讓人記住,就是因為他為這個只有幾句台詞的小角色,寫了兩三千字的角色小傳,對一個龍套也進行了前劇情設計,這個瞬間黃排長才變得鮮活起來。其實在任何一部戲劇與影視劇中,每個人物都是一個自足的生命體,本身就構成一個世界,也是他那個世界的主角。所以無論主角、配角,只有把自己當成完滿而富有生氣的人時,一部藝術作品才能呈現出整體的美感。 可以說北京人藝的老一代藝術家,對此多有心得。這也是『戲比天大』的真正含義。從這個角度說,一輩子演好配角比演好主角要艱難得多。老一代藝人常說『一台無二戲』, 配角和龍套的舉手投足,同樣決定了一齣戲的藝術完整性。一個配角,只有擁有了主角的心理預期,才能真實地感受到一個生命存在的價值,從而找到自己的表演和情感邏輯。黃宗洛的表演生涯,向我們證明的正是這樣一種配角與主角的哲學。 兩位專演配角的老藝術家在同一個月走了。我猜測,也許是想對這個只崇尚明星與主角的時代有所啟示。如果兩位老人的走,能讓今天的演藝界對配角的藝術哲學有一些認知和反省,也算是滿足了兩位老人的藝術心願。 來源:新京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