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相信點什麼很難嗎? 你身邊有沒有習慣性質疑者(2)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2-7-5 19:57| 發布者: 里人| 查看: 1612| 評論: 0|來自: 中國青年報

摘要: 『如今作爲我們社會寶貴資產的信任常被任意破壞』 爲什麼人們會習慣性質疑?調查中,排在首位的原因是『社會上炒作太多,不敢輕易相信』(65.6%);緊接著是『社會出現信任危機,不再相信高尚和純真』(63.8%) ...

『如今作爲我們社會寶貴資產的信任常被任意破壞』

爲什麼人們會習慣性質疑?調查中,排在首位的原因是『社會上炒作太多,不敢輕易相信』(65.6%);緊接著是『社會出現信任危機,不再相信高尚和純真』(63.8%)。

其他原因還有『許多質疑最終被證實是真的』(36.3%)、『人們形成了一種慣性思維,凡事想最壞』(32.2%)、『一部分人誤導公眾的結果』(30.2%)等。

『習慣性質疑反映出當前人們對真實信息的一種焦慮,不知如何辨別真假。』武漢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張楊波表示,習慣性質疑現象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源於與事實相關的信息不透明。當前社會部分公權力機構或社會名人在表述真相時缺乏公信力,因此人們覺得幾乎沒有什麼可信的東西。人們選擇質疑,是害怕被欺騙。

何懷宏指出,現代社會本身就是一個不那麼相信權威、比較崇尚懷疑的社會。如今作爲我們社會寶貴資產的信任,常被任意破壞――包括濫用人們信任的那種破壞。當一個人受過騙後,自然就不那麼輕信其他的人和事了。

社會學者艾君認爲,習慣性質疑是社會轉型期的必然現象。一個社會越來越開放、民主,其質疑聲就會越來越多,這是公民素質提高的體現,也是民主化進程中公民言論自由越來越受到保障的客觀表現。

『但是,習慣性質疑現象的出現,也折射出我們社會正在經歷一場信任危機。』艾君指出,當前整個社會管理透明度不夠,尤其在一些公共事件上。一方面,相關組織表現得不夠透明或根本就不想透明;另一方面,民眾參與管理意識、民主意識、法制意識日益高漲。在這兩者的多次激烈碰撞中,習慣性質疑也就有了生存空間。

62.6%受訪者擔心習慣性質疑可能消減生活中的溫暖和善意

中國礦業大學研究生吳睿說,在學習上,經常質疑有助於獲得真知。但對待一些人或事,習慣性質疑容易讓我們失去理智,變得冷漠。『有時打招呼想問路,有些人會用戒備的目光看著我,或者還沒開口人就走開了。如果每個人都習慣性質疑,將來誰還會去選擇相信?』

調查顯示,32.5%的受訪者認爲習慣性質疑弊大於利,22.6%的人認爲利大於弊,21.8%的人認爲利弊相當。

62.6%的人擔心,習慣性質疑容易使人不經思考就對事物形成『偏見』,破壞社會信任氛圍,消減生活中的溫暖和善意。

『理性質疑並非謠言的製造者,而習慣性質疑也未必就是真實民意。』艾君表示,在社會轉型期中,破壞公信力容易,建立公信力難。所以政府等相關機構在面對公眾習慣性質疑時,不能只抱有將事草草擺平的心態,而要以人爲本,以負責的態度探究真實民意,相信公眾的理性,處理好、回答好民眾質疑,消解無端的、不理性的質疑,打造自己的公信力。

『社會需要理性民意,而理性民意是以道德、法律爲基礎的。如果民意失去理性,失去道德和法律基礎,只剩下習慣性質疑,其帶給社會的傷害將難以估量。』艾君說。

何懷宏指出,對公權力多質疑有一定道理,但在質疑不掌握權力的普通人時,就應當謹慎,以免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而且,無論何種質疑,最後都還是要服從事實和證據,而非固執己見。

『公眾應學會區分公私領域,分清必要的監督、合理的質疑與非必要的、隨意猜測別人動機的質疑之間的區別。』何懷宏說,質疑是爲了求真、求信,但如果在面對事實證據時還頑固地不相信,繼續無端質疑,這樣的質疑只會離『真』和『信』越來越遠,最終社會上的普通人也將慢慢喪失信任的能力。(盧迪迪 向楠)


來源:中國青年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