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北京600歲水峪村申報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2-7-11 00:24| 發布者: 開元之治| 查看: 1813| 評論: 0|來自: 北京日報 

摘要:  遍布水峪古村的128盤石碾是該村一道歷史人文景觀。 鄭慶祥攝 本報記者 鞏崢 通訊員 陳艷軍    一條S形的石板路,綿延穿過山村。路旁,100餘套、600餘間百年歷史的四合院民居建築,依山而建、錯落有致; ...

 遍布水峪古村的128盤石碾是該村一道歷史人文景觀。 鄭慶祥攝

本報記者 鞏崢 通訊員 陳艷軍 
  一條S形的石板路,綿延穿過山村。路旁,100餘套、600餘間百年歷史的四合院民居建築,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古樸的院牆全由石塊壘成,屋裡斑駁的雕梁畫棟訴說著滄桑的歷史。走進房山深山中的南窖鄉水峪村,仿佛來到了傳說中的世外桃源。昨天,記者從房山區政府了解到,水峪村將作爲今年本市唯一候選村落申報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由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共同組織評選,是指那些保存文物特別豐富、且具有重大歷史價值或紀念意義的、能較完整地反映一些歷史時期傳統風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
  水峪村形成於明朝初期,沿河谷而建,已有六百多年歷史。全村現有448戶人家。漫長的歷史沿革,爲村里留下的有古老的民居,還有創下金氏世界紀錄的128盤石碾,以及獨具特色的中幡表演。古宅、古碾、古中幡並稱水峪村的『三絕』。
  站在村南山上俯瞰,整個村面南背北,一條S形的青石古道綿延穿過。古道兩旁、緩坡之上,100餘套、600餘間明清時期的四合院依山而建、層層升高。位於西側山上的楊家大院,保留得最爲完整。老院子的地基、牆體皆用當地的青石壘成;牆皮由石灰、煤粉構成,色調青灰;檐下、階前偶現斑駁的石雕、磚雕、木雕。
  楊家大院又名學坊院,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主體建設以北方風格爲基準,石砌而成,四進四出;蟠龍門嶺,檐下石雕花卉簇擁。至今,院內還分別住著幾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每逢遊客到此尋訪,他們都會熱情地講上幾段有關老宅的扣人心弦的故事。
  楊家大院之外,村中古建里的街屋、先生院、東西瓮橋、羅鍋橋、娘娘廟、賞月丘、鴛鴦井、雌雄雙槽等,也各有一段傳奇歷史。
  水峪村中還分布著道光18年間、光緒24年間等大小不同、用途各異的石碾128盤,全部由當地所產青石製作,碾盤碾砣花紋各異。2008年獲得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中國收藏之最證書。這一盤盤石碾是水峪村的傳家寶,現如今仍爲人所用,成爲水峪村的一道歷史人文景觀。
  水峪村南嶺中還有條古商道,這條古商道長逾百里,向西能和聞名遐邇的烏蘭巴托古商道交匯。水峪商道古時店鋪林立、商賈雲集。在沒修國道之前,古商道是西南方向進京的必經之路。後來修建了國道,有了汽車,這條路漸漸失去了往日的喧鬧和繁華,只留下牲口的蹄印掩於雜草之中。
  數百年的歷史積澱還形成了以中幡、大鼓、秧歌等爲主的廟會文化。水峪村的中幡可以追溯到明洪武永樂年間,盛於清咸豐年間。起初是作爲民間自發的堂會僅限於村民自娛自樂表演。每逢廟會、重大民間節日,村民有耍幡祈雨納福的風俗習慣,後來演化成集體型表演相傳至今。
  上世紀70年代中期,村里精通中幡的老藝人組建起了由30人組成的中幡隊,經過20多年發展,表演動作由傳統的30餘個豐富完善爲60餘個。2007年,水峪中幡成功入選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水峪中幡隊還代表房山區參加了奧運會開幕式前『京華情韻迎來客』的演出活動,從此聲名遠播,專程邀請他們出山表演的組織絡繹不絕。中幡表演也成爲水峪村招待遊客的『保留項目』。
  連結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本市已有四個
  爨底下村 門頭溝區齋堂鎮。村子四面環山,現完好的保留著76套、689間明清時代的四合院民居。
  靈水村 門頭溝區齋堂鎮。千年古村,最興旺時期是明清兩代,古代出過舉人,近代出過學子,現代出過名人,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現象。
  琉璃渠村 門頭溝區龍泉鎮。背靠九龍山,面臨永定河。從元代起,當政者即在此設琉璃局,清乾隆年間北京琉璃廠遷至此地,後又修水渠至此,村子因此得名。琉璃渠村作爲琉璃之鄉而聲名遠揚。
  焦莊戶村 順義區龍灣屯鎮。焦莊戶地道戰遺址就坐落在這兒。這裡背倚層巒疊嶂的燕山――三十里山峰,峰峰相連,層林盡染;環抱碧波瀲灩的金雞河――十八灣河水灣灣相挽,山水連天。


來源:北京日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