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页 国学新闻 文化新闻 查看内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记忆与印象》再版:阅读他是灵魂对话(2)

国学新闻| 文化新闻

2012-7-18 17:38| 发布者: 山东受学| 查看: 1676| 评论: 0|来自: 山东商报

摘要: 4史铁生的魅力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山东商报:翻开书,第一页就是史铁生先生灿烂的笑容。这样通透的笑,是我们一般健康人都难得展现的,他却如此阳光,您觉得这样的笑是怎样锤 ...

4史铁生的魅力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山东商报:翻开书,第一页就是史铁生先生灿烂的笑容。这样通透的笑,是我们一般健康人都难得展现的,他却如此阳光,您觉得这样的笑是怎样锤炼出来的?

康慨:真正强大的人,不是你看起来有多健壮,你可以说自己能战胜多少困难,真正强大的人是即使身临无望的困境,依旧努力寻找生活的快乐。周国平先生对史铁生先生的一段评价也很能说明问题:“铁生是中国当代最有灵魂的作家。无论见其人,还是读其文,我相信人们都会有一个感觉:铁生的生命真是太健康了。健康的生命,第一元气充沛,富有活力,单纯,开朗,第二善于同感,富有同情心,平等,善良。铁生就是这样,身体的疾患没有给他的生命带来一丝悲苦和阴郁。”

山东商报:这是个浮躁的时代,许多作家都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很难被记住,史铁生先生的持久魅力在哪里?

康慨:阅读史铁生先生的作品是一场灵魂的对话。在市面上的文学类书籍中并不易找寻。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心。

5关于文字的永恒

如尼采所说,我喜欢那些能让我不时微笑的文字

山东商报:再版他的作品,预计读者群都有哪些?

康慨:您在上面的问题中也提到了我们身处在一个浮躁的时代,社会越是浮躁,人们的灵魂越需要滋养,所以《记忆与印象》适合现下每个人阅读。

山东商报:最近两年,散文又逐渐热了起来,您怎么看这股热潮?这对文学创作和出版有什么影响?

康慨: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可以深刻、可以轻松、可以表达感悟、可以抒发情感。当今读者的阅读口味越来越趋向于碎片化阅读、浅阅读,而散文能很好地承担这样的需求。文学创作和出版都要考虑读者的需求,一般的文学只是简单地满足需求,而好的文学在满足需求的同时,也会创造需求、深化需求。史铁生的文字属于后者。

山东商报:您个人认为能有持久魅力的文字应该是什么样的?

康慨:文字的魅力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讲究的是干货,每一句话是否有承担有重量?整个的文章是否表达了某种耐人琢磨的意义?形式讲究的是美感,是赋予内容以灵魂。有美感的文字会让人沉浸其中,让人时时能感受到阅读的愉悦。如尼采所说,我喜欢那些能让我不时微笑的文字。

■ 白描史铁生

我看史铁生

□陈村

他是小说家,我喜欢读他作品的一个最大的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文字明净,不曾神神鬼鬼牵丝攀藤。他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他不作状,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他把自己看轻了,才能去爱自己,爱世界。

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在生的命题下诸多奥义。别人用腿走路,丈量大地。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他常常纠缠在那些排遣不开的命题,时间长了,成为习惯和乐趣。他的想法都是经过推理论证的,有明晰的线索可寻。可是,听他说话的人,因为自己的好腿好肾,常常哼哼哈哈的,懒得跟从他的思维。

读史铁生的文章,和他谈话,都不会越读越狭隘。他肾亏却没有阴湿之气。他很艰难地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我常是站到自己之外,有一种嘲弄自己之流的快乐。他不是,他完整地保存自己,依然快乐。经过那道窄缝之后,快乐肯定不再张扬,应该称为喜悦了。他是用喜悦平衡困苦的人,不容易破灭。许多游戏和他无缘,他不再迷失,可以观赏自己,观赏上帝的手艺。(有删节)

■ 史铁生语录

◎永恒的距离,才能引导永恒的追寻。永恒孤独的现实才能承载永恒爱情的理想。所以在爱的路途上,永恒的不是孤独也不是团聚,而是祈祷。

◎我曾走过山,走过水,其实只是借助它们走过我的生命;我看着天,看着地,其实只是借助它们确定我的位置;我爱着他,爱着你,其实只是借助别人实现了我的爱欲。

◎此岸永远是残缺的,否则彼岸就要坍塌。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要求一切都实际且明晰,岂止是在扼杀文学,那是在消灭理想和进步。

◎年龄可以是一堵墙,但墙可以有门和窗。一个人,不管有什么样的政治见解和文学主张,只要是真诚的,是自己的,她(他)的死都是一座纪念碑。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


来源:山东商报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