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自【『九一三』事件考證】 作者:張聿溫 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 本書簡介: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最神秘莫測、功過鮮明的人物,當屬林彪;最驚心動魄、錯綜複雜的事件,當屬『九一三』事件。『九一三』事件之前,毛澤東在黨內遇到挑戰,他需要林彪的鼎力支持;林彪在黨內受到抵制,他更……[連載內容] 有人根據256號專機墜毀前曾由蒙蘇邊境折返,是向東南方向亦即中國方向飛,便得出林彪試圖返回的結論,其實大謬不然。其一,向東南方向飛,是轉彎選擇地形,屬迫降前的正常動作,因為飛機降落的規則是通場、一轉彎、二轉彎、三轉彎,然後落地。其二,那時油料已經不多才迫降,如果返回中國,不是明擺着找死嗎?其三,還有一種未經證實的說法:256號專機企圖由蒙古進入蘇聯國境前,曾與蘇方聯繫,蘇方警告說,不許入境,否則擊落,這才使256號專機放棄降落伊爾庫茨克的意圖,改為就地迫降。這種說法顯得過於勉強。 不過,有兩個情況卻值得研究。一是前面提到的李文普最初交代的林彪在汽車上一度命令停車,但被葉群、林立果所阻止;二是256號專機出境前,在位於中蒙邊境的貝爾廟上空轉了一圈。倉皇逃命,按說應當抓緊時間,不顧一切地飛往蘇聯,為什麼會轉圈呢?轉圈不會是選擇降落,潘景寅很清楚那裡沒有機場,只能是越境前最後的思想鬥爭,只是不知道究竟是林彪還是潘景寅在進行思想鬥爭。(2001年9月12日空軍參謀長梁璞談話) 9月12日晚林立衡幾次向中央報告林彪那裡準備出逃的情況,是有功的。這一點,中央一直是肯定的。她處在那樣一個環境中,身為那樣一種地位,又是面對那樣一種嚴重、兇險而又緊迫的情況,能做到這一點,實屬難能可貴。 但是,林立衡的報告和對林彪的態度,她前後說法卻並不完全一致,甚至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 一開始報告,林立衡用的是葉群、林立果要把林彪『弄走』、『挾持』這樣的字眼。1981年年初『兩案』審判結束時,林立衡給即將解散的全國『兩案』辦公室來信,說林彪是被葉群及林立果『小艦隊』成員『騙上飛機』外逃的。此前兩年,她已經這麼說。此後,她一直這麼堅持。 早在1971年10月,林立衡知悉中央57號文件將把林彪問題向全黨公布,並對林彪事件定性後,給毛澤東寫了一封信表態:『文件對林彪等叛黨叛國的批判和結論完全正確,表達了全國人民的共同心願,代表無產階級革命的根本利益,我堅決擁護黨中央和您的這一英明決策。林彪反黨集團妄圖反革命政變,陰謀敗露,狗急跳牆,狼狽逃竄,自我爆炸,遭到歷史的懲罰……』 1972年8月28日,林立衡給周恩來寫信:『林賊是一個十足的蔣介石式的個人野心家、陰謀家……林賊是一個偽裝更加巧妙、手段更加陰險的反革命兩面派。我們決定一輩子批判林彪反黨集團的滔天罪行。』 直到1975年10月30日,毛澤東仍收到林立衡給他的揭發林彪歷來主張說假話、拍馬屁和耍反革命兩面派的言論和事實。 但是,到了1979年11月初,林立衡給江西程世清寫證明材料時,便開始說林彪是『被騙上飛機』的。從此,她就一直這麼堅持。 1988年春天,在林立衡的要求下,和羅瑞卿的女兒羅點點見面時,林立衡再次談了對『九一三』事件的看法。羅點點問她是不是她先向周恩來報告的,她說是。羅點點又問為什麼,她說:『林彪是個馬克思主義者的同時更是個堅定的愛國者,他根本不會同意離開自己的祖國,林彪是被迫登上飛機的。』林立衡還說:『林彪對毛澤東的弱點和黨內生活的種種不正常是有深刻了解的。』『葉群這個人政治品質不好,投機心理強。』(羅點點:【紅色家族檔案】,南海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285~287頁) 由於林彪一家林立衡是倖存者,又對林彪有較多了解,她應當提供更多的情況和材料。當然,前提必須是實事求是。這是最要害、最根本的,容不得半點自私自利和感情用事。 1985年1月8日,新華社駐貝爾格萊德記者楊達洲發回一條電訊,他輾轉聽到一條有關林彪座機墜毀的消息。據時任蒙古黨中央某局局長的那木斯萊的妻子稱,她是漢學家,從頭到尾參與中國飛機墜毀案。黑匣子的錄音她聽了,機上人員在激烈爭吵,跟地面導航站之間也有爭論。過幾分鐘吵一陣,還有射擊聲。她斷定飛機上有林彪,但蘇聯人不相信,後來他們要走了黑匣子。但是,對此說法,新華社駐蒙古的記者王義民認為完全是捕風捉影。 張聶耳的【風云『九一三』】一書中說,『飛機上沒有黑匣子,黑匣子是後來才有的……』這不對。儘管黑匣子在當時還是極為稀有的,但三叉戟飛機上已經安裝了黑匣子。澳洲記者彼德・漢納姆1993年獲准採訪蘇聯克格勃將軍扎格沃茲丁時,曾詢問林彪座機上有沒有黑匣子,扎格沃茲丁回答說,黑匣子找到了,但克格勃鑑定時沒有發現錄音里有飛機和地面的通話。孫一先在自己2001年1月出版的書中也說:『至於更能進一步揭開256號墜毀之謎的飛機黑匣子,尚在俄羅斯當局手中。墜機死難者的遺體,包括身首異處的林彪、葉群的屍體,還有那些機上的遺物,俄羅斯和蒙古當局沒有絲毫理由再繼續扣壓,應當無條件地交還中國。』(孫一先:【在大漠那邊】,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第364頁)終有一天,黑匣子的解密能為研究林彪出逃提供新的材料,解開這個最大的謎底。 也許,果如克格勃將軍所說,黑匣子裡一片空白,什麼問題也說明不了。據康廷梓講,黑匣子是語音黑匣子,只能記錄爆炸到半小時前的情況,以前的自動抹掉。但究竟黑匣子能否說明問題,前提是對黑匣子有個正式的結論。 十四、關於外國某些當事人的不同說法 原蒙古外交部專員、曾參加中蒙雙方視察林彪墜機現場的古爾斯德,一直到他去世,還堅信墜毀的飛機上沒有林彪。(孫一先:【在大漠那邊】,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第325頁) 最早發現飛機墜毀的蒙古拉哈瑪大娘,對記者這樣談到當時的情景:那是個可怕的夜晚。凌晨,一陣嗡嗡聲把她驚醒,她急忙穿好衣服,出門一看,發現這難聽的聲音是空中傳來的,這時羊群驚散,馬嘶狗吠。她仔細一看,從西南向北飛過來一架冒着大火的飛機,飛得相當低,在巴圖腦爾布蘇木上空,繞圖門山轉了一圈,順着扎森山谷向西南方向飛行,聲音越來越大,大概不到20分鐘,在蘇布爾古盆地墜毀。當時沒有聽到大的爆炸聲,只看到現場大火連天。(孫一先:【在大漠那邊】,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第359頁) 當年蒙古外交部次長、參與處理林彪墜機事件的永棟,30年後打破沉默,對日本記者談了林彪墜機的一些情況。他說:飛機一進入蒙古國境,為了躲避雷達,即實行低空飛行,但我國從一開始便掌握了該機的飛行軌跡,因為該機在極低的低空飛行,轟隆聲響,我國是循聲而追蹤的。失事後,我們知道是中國軍機,因為機內槍械散亂,死者多穿軍服。『對於墜機的原因,雖然眾說紛紜,但是事實上並未遭到外界攻擊,亦未有機器故障的跡象。也有說法指系燃料用盡,抑或過於低空飛行而與地面撞擊摩擦等等,但是並沒有任何證據足以顯示這些說法的可信性,因為引擎、儀表等均十分正常,燃料也十分充足。比較值得注意的是,現場是寬廣的草原地帶,地上留有長達800米的滑行痕跡,而令人揣測該機系擬準備降落,但是因為土質過軟,途中機體陷落、機翼折斷而引起爆炸起火。總之飛機失事並不是如外間所傳的原因,系因降落着陸失敗所致。』(2000年8月22日台灣【中國時報】轉引自力平【周恩來一生】,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第500頁) 蘇聯高級外交官羅高壽發表了飛機墜毀前發生了嚴重情況的見解。1992年4月17日【參考消息】轉載了法國【世界報】的如下報道: 羅高壽談林彪出逃飛機墜毀事件 〔法國【世界報】4月15日報道〕林彪事件:羅高壽證實中國的說法。 一位前蘇聯的高級外交官第一次證實了中國官方對共產主義歷史上最離奇的事件之一――林彪事件的說法。羅高壽明確地說,背叛了毛澤東的接班人是在一架1971年9月13日墜毀在蒙古靠近溫都爾汗的荒原上的一架飛機里被人發現的。俄羅斯新任駐北京大使羅高壽當時正在烏蘭巴托的蘇聯大使館任職。他說,蘇聯駐蒙古使館那時全然不知道林彪政變未遂後想到蘇聯避難的計劃。 由於蘇聯人曾說無法驗明在事故現場發現的『五號』屍體的身份,人們對中國關於林彪事件的說法一直持一種懷疑的態度。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一些蒙古領導人使這種懷疑重新復活了。因此提出了好幾種假設,其中一種認為林彪是在北京或療養地北戴河被暗殺的,載着他的親信們逃走的『三叉戟』飛機就是從北戴河起飛的。 據羅高壽說,飛機在墜毀前發生了嚴重情況,『在機艙內有一些彈洞』。是搭機人與機組人員交過火嗎?克格勃的檔案也許會提供解開這個謎的新鑰匙。 羅大使說,莫斯科會對那時在蘇聯見到林彪感到困惑。大使這樣說就排除了關於林彪反毛得到蘇聯支持的說法,『他當時已走到了絕路,出逃是一個表示絕望的行動。』 按照常理,當事人的說法是最可信的第一手資料,應當作為最有說服力的證據來看待。但是,對於同一件事,當事人說法迥異、各執己見的情況也不鮮見。 拿破崙的死因、希特勒的屍骨葬地、肯尼迪的遇刺真相,諸如此類的歷史謎案,至今仍是歷史學家爭論不休並為之傷神的課題。林彪的出逃與機毀人亡也有某些相似之處,比如256號專機上是否有彈洞就是如此。它的某些疑團,需要眾多的研究者尤其是當事人拿出更多的更有說服力的材料,經過一番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辨析,從而得出科學的、可靠的、經得起歷史檢驗的結論。 當然,由於這一事件的特殊歸宿和死無對證,某些情節如果不說是千古之謎的話,至少是值得長期研究探討的。 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指出:『1970年至1971年間發生了林彪反革命集團陰謀奪取最高權力、策動反革命武裝政變的事件。這是「文化大革命」推翻黨的一系列基本原則的結果,客觀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論和實踐的失敗。毛澤東、周恩來同志機智地粉碎了這次叛變。』 林彪的倉皇出逃及機毀人亡,自然是林彪的悲劇,又何嘗不是毛澤東的悲劇,又何嘗不是黨的悲劇!一個執政黨,信奉什麼樣的哲學,實行什麼樣的路線,構築什麼樣的體制,運用什麼樣的機制,遵從什麼樣的政治生活準則,建立什麼樣的人際關係,以及通過什麼樣的手段方式解決黨內矛盾,啟動什麼樣的程序選擇和確立黨的接班人,等等,這一切的一切,都有歷史的慘重教訓可供借鑑。今天,對林彪出逃事件進行扎紮實實的考證,引人注目的恐怕不是事件本身的神秘性和可讀性,而是事件背後所隱藏的必然性和提供的歷史教訓。為了防止林彪、葉群、林立果式的人物再生,為了防止『文化大革命』的悲劇重演,為了剷除曾經嚴重危害黨和國家正常的民主生活,容易滋生野心家、陰謀家、兩面派的土壤,不妨繼續科學而深入地研究『九一三』事件。歷史和歷史人物永遠是一面鏡子,永遠是一掛警鐘,也永遠是一部百讀不厭、足以溫故而知新的教科書。關鍵在於後人如何審視和解讀,如何看待和把握。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