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知足少欲,戒驕戒奢
天下人都有好利之心,好物之意,這是人的本能欲望。但是由於人的『情性不知窮』,常常使得自身陷人慾求不得、禍害頻頻的苦海之中。【止足】篇日:『唯在少欲知足為立涯限爾。先祖靖侯誡子侄曰:「汝家書生門戶,世無富貴,自今仕宦不可過二千石,婚姻勿貪勢家。」吾終身服膺,以為名言也。』這樣就可以省去貪心,平息無謂的爭執。『天地鬼神之道,皆惡滿盈。謙虛沖損,可以免害。』借天地鬼神厭惡滿盈,進一步說明只有謙和克制,謙下知足才能長久立於世。 基於上述認識,【家訓】在治家、處世方法中處處顯露出『中庸之道』。對待家產,『常以二十口家,奴脾盛多,不可出二十人;良田十頃,堂室才避風雨,車馬僅代杖策。蓄財數萬,以擬吉凶忽速。不窗此者,以義散之;不至此者,勿非道取之。』(【止足】)在理財方面,主張以節儉為本。【家訓】辯證地看待勤儉戒奢之道。一方面強調治家要恭儉節用,另一方面又指出如果親友族人有困難,應該盡力幫助,毫不吝惜。『親友之迫危難也,家財己力,當無所吝。』(【省事】)。實際生活中,奢侈不好,吝音也不好。『如能施而不奢,儉而不吝,可矣。』(【治家】)當官也要知足。『仕宦稱泰,不過處在中品,前望五十人,後顧五十人,足以免恥辱,無傾危也。高此者,便當罷謝,堰仰斯庭。』(【止足】)總之,一切都要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恰到好處。 (四)謹言省事,慎擇交友 謹言省事,擇鄰交友,是民間儒學倫理思想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口舌給人帶來無數是非,顏之推深諳此理,專門寫下【省事】一篇警示子孫。開篇引用刻在銅人上的一句銘言『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告誡家人要謹言省事。在顏之推看來,謹言省事是一種處世智慧。這與他所生活的亂世環境有關,也是他能苟全性命於亂世的一個訣竅。謹言還包含有善於言的意思。【家訓】特別強調了與人交往時一定要得體。【風操】篇日:『凡親屬名稱,皆須粉墨,不可濫也。』意思是:凡對親屬的稱謂必須進行修飾來加以區別,但不要過度,更不可輕易出言,否則就容易遭人痛恨。 立身處世,不能無友。朋友賢能與否,對人的一生有着重大的影響。【家訓】用了較大的篇幅來闡述『慎交遊以利行』的道理。『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與款押,熏漬陶染,言笑舉動,無心於學,潛移暗化,自然似之;』……是以與善人居,如人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於染絲,是之謂矣。君子必慎交遊焉。』(【慕賢】)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環境對於一個人的道德養成至關重要。特別是青少年,思想尚未定型更容易受環境影響,會暗自模仿周圍人的言行舉動,潛移默化形成個人品性,因此要謹慎選擇交往的對象。『必有志均義敵,令終如始者,方可議之。』(【風操】)只有志同道合始終交往很深的人才談得上結交,切不可濫交。『顏、閡之徒,何世可得?但優於我,便足貴之。』(【慕賢】) 【五)務實好學,讀書致用 魏晉以來,士大夫談玄不求務實之風太盛,顏之推對此深惡痛絕。他諷刺那些高談虛論者,『出則車輿,人則扶侍』,講究衣履服裝,但議論起國家吉凶得失來,只會『蒙然張口,如坐雲霧』,實為毫無用處之人。要改變這一狀況,就必須踏踏實實。『世君子之處世,貴能有益於物耳,不徒高談闊論,左琴右書,以費人君祿位也。』(【涉務】)學好真本領,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不高談闊論,求真務實,這樣才能問心無愧。 經歷了亂世沉浮的顏之推,以自己的經驗教訓告誡子孫:『父兄不可依,鄉國不可常保,一旦流離,無人庇蔭,當自求諸身爾。諺曰:「積財千萬,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習而可貴者,無過讀書也。』(【勉學】)『若能常保數百卷書,千載終不為小人也。』(【涉務】)只有『學』才能成為君子,惟有『學』才能自立。 讀書可以『開心明目』、『修身利行』。然而,『世人讀書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無聞,仁義不足,……軍國經論,略無施用;故為武人俗吏所共嗤低。』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出現,【家訓】從應世經務出發,要求子孫放下架子,向下層勞動人民學習,掌握各種實際知識。『愛及農商工賈,廝役奴隸,釣魚屠肉,飯牛牧羊,皆有先達,可為師表,博學求之,無不利於事也。』(【勉學】)人生在世,會當有業,只要學有所長,就能在社會上自立謀生。不論以什麼為謀生手段,必須勤學、好學,做一個實際有用的人,就能無愧於一生了。 【家訓】的出現,把自漢代以來處於上層經學和精英文化層面的儒學倫理思想引向民間社會的深層,為儒學倫理思想民間化創造了一種有效的形式。自此以後,各種家訓讀物大量產生,遂使儒學中許多哲理名言和倫理思想成為社會的大眾文化,對儒家文化之積澱為民族心理起了重大的作用。所謂『古今家訓,以此為祖』,就充分肯定了【家訓】作為民間儒學所特有的社會功能以及在儒學民間化中的地位和意義。 【家訓】是中華傳統倫理思想的一個縮影,它既有傳統倫理思想的局限,也包含着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寶貴經驗,值得我們今天在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教育的過程中認真地批判汲取其有益的東西。 來源:國學文化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