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页 国学新闻 文化新闻 查看内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梁晓声自评小说《知青》:有影响但不畅销

国学新闻| 文化新闻

2012-8-17 23:57| 发布者: 沙坡| 查看: 2005| 评论: 0|来自: 楚天都市报 

摘要: 记者郑晶晶    几个月前,央视年度大戏《知青》的热播,使得剧本原作者梁晓声和其知青题材小说,再次成为热门话题。   昨日上午,著名作家、编剧梁晓声携百万字《知青》原著出席2012上海书展“青春如歌―― ...
记者郑晶晶 
  几个月前,央视年度大戏《知青》的热播,使得剧本原作者梁晓声和其知青题材小说,再次成为热门话题。
  昨日上午,著名作家、编剧梁晓声携百万字《知青》原著出席2012上海书展“青春如歌――梁晓声知青上海见面会”,并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见面会上,63岁梁晓声上台时冲台下那些同样是华发满头的知青们深深施一“拱手礼”,全场掌声雷动,这掌声是献给那些“如歌的青春”的。
  谈《知青》
  关于那个时代――
  别人是“照相”,我是“绘画”
  “在相当长的时期,年轻一代很少有人关注我,关注我们那代人的经历……看了《知青》这本书,年轻人有没有共鸣我不管,但至少对认知是有益的。”昨日采访中,梁晓声直抒胸臆,道出创作缘由是“想让现在的年轻观众更清楚、更深刻地了解那个时代”。其实梁晓声也深知,了解一个时代,不可能仅仅通过一部作品,“因为个体的差异太大,只有通过多棱镜式的阅读、了解才能完整起来,形成看法。”
  正因为如此,梁晓声在《知青》创作中,叙述范围横跨中国,从黑龙江、辽宁、山东、内蒙,到北京、上海等地,力求相对立体地、全景式地展示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宏大历史画卷。而对于书中人物的“理想主义”色彩,梁晓声说,别人是“照相”,他是“绘画”,作品中确实加入了他的主观愿望和观点。他说,文学是人学,是人性之学、人格之学,读好书就是跟高尚的人交谈,让文学播下“善”的种子,文学的理想化是必要的。而这些,也是他对《知青》青睐有佳的原因,认为其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远超越了他以往同类题材作品。
  关于小说――
  好作品不需要取悦任何人
  《知青》大戏播出及长篇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知青》由青岛出版社出版后,在全国再次掀起关于“知青”话题的热烈讨论。文学界和文艺评论界惊叹“很久没有这样的严肃文学和批判文学出现了。”
  原版为59集的电视剧《知青》,最后删减到45集播放,对此梁晓声说,因为电视剧的审查尺度比图书严格,所以很多重要情节都被删掉了,还好有书,保持了剧情的完整和作者想表达的全部。不过,梁晓声对这本自己钟爱,给出的评价却是“有影响但不畅销”,他直言:“小说比电视更丰富,更深刻,更批判。我不讨好任何人,只是真实地说出我自己的看法。一部好的作品,是不需取悦任何读者、观众的。”
  遇知青
  一声“朋友”浓浓深情
  在昨日的知青上海见面会上,梁晓声还获得意外惊喜――3名前来找他签名的热心老读者,竟然是他当年下放在同一个连的知青战友。
  年过六旬的陈忠伟、王怀宝、江河群都是上海人,上世纪60年代末,他们和梁晓声一同下放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二团七连。江河群告诉记者,当时,他们和梁晓声一同相处了近一年半的时间,吃在一起,睡在一起,劳动在一起,“修路开山,种菜割麦子,养猪伐木,什么都干过。”后来,热爱写作的梁晓声,当了名小学教师,再到后来大家各自回城,就再也没见过了。
  梁晓声看到知青朋友非常激动,他说自从复旦大学毕业后,自己仅回过上海三四次,每次都是匆匆来去。然而,他坦言自己对上海也有很深厚的感情,“比如我在《知青》一书中塑造的周萍、‘小黄浦’等角色,就是上海知青的代表。”
  作家名片
  梁晓声,中国文学史“知青”文学中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作家,其作品《今夜有暴风雪》、《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雪城》、《年轮》等都曾引起过轰动。
来源:楚天都市报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