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之間的生克關係起於何時,現在不得而知,早在【左傳】中就有記載。黎子耀先生在【陰陽五行思想與〖周易〗】(【杭州大學學報】1987年5月,第1―2期)中認爲殷代已有陰陽五行思想。甲骨文中殷人所祭之先公即爲陰陽五行,亦即日月五星。他說:【史記・殷本記】所載先公契至振爲日月五星亦即地支,地支中包含五行相生說(火、土、金、水、木);微至主癸爲天文五官,又爲天干,天干中包含五行相勝說。這一切都可以在甲骨卜辭中得到證實。所以系統的陰陽五行思想包含在干支二十二個字裡。他在【馬王堆漢墓帛書易經卦序釋義】中又說:帛書【易經】的發現,表明『【易經】的八卦包含陰陽五行思想,這一點至此可以成爲定論。這就打破了那種認爲八卦只講陰陽,不講五行的看法』、『就學術思想的源流來說,陰陽五行自始就是以一個完整的系統而出現的,帛書本的上、下卦序明確地說明了這一點。這就打破了那種認爲陰陽五行來自兩個不同流派的看法』、『在陰陽五行思想發生的年代問題上,帛書本明確表達了八卦和陰陽五行的密切關係。這就打破了過去在古史辨論中認爲陰陽五行的思想始於戰國時期的看法』(黃壽祺、張善文主編【周易研究論文集】第一輯)。江國梁先生認爲『陰陽觀念,最早是出於對太陽升落的觀察而建立起來的,是明與暗,是伏羲氏以前的事。後來人們的觀察視野從太陽轉到月亮,並能對月相進行科學的辨認,才建立有明確的晝夜和東西二方的陰陽觀念,這是「伏羲――女媧」時代的事』,而『伏羲――女媧時代』,按江國梁先生所指是舊石器時代或新、舊石器過渡時期(江國梁著【周易原理與古代科技】92頁、273頁,鷺江出版社1990年2月版),因此它應該是在距今一萬年以遠。【左傳】中史墨論日食,曰:『火勝金,故弗克。』但此處並未系統闡述五行網狀生克關係。五行網狀生克關係應該是在具象化的五行概念形成後,受陰陽生勝關係的影響,將實象的五材生勝關係提煉出來,賦予抽象的五行範疇的。 在量天尺中,晷陰短了,則晷陽必長,這就是陰生陽;晷陽短了,晷陰必長,這就是陽生陰。晷陰長於晷陽,稱爲陰勝陽;晷陽長於晷陰,稱爲陽勝陰。晷陰晷陽之間的生勝之理,上古先民在日晷測影的實踐中是早就知道的,太極陰陽觀念形成後,抽象的陰陽範疇之間也就總結出了這種生勝道理,也就是生克之理。這種生克之理不斷地應用到現實生活中,人們逐漸認識到很多事物間都存在這種道理,實象的五材之間的生克關係也就這樣自然而然地被抽象總結出來並加以運用。五材的生克關係在現實生活中很容易理解。水生木:水滋潤草木;木生火:草木燃燒生火;火生土:火燃燒後形成灰土;土生金:土中有礦石並能提鍊金屬;金生水:金冷則凝水,金熱則化水。水克火:水可滅火;火克金:火可熔金;金克木:金器可以鋸木、砍木、雕木;木克土:草木之根既可以鑽入土中,草木又可以破土而出;土克水:土可以吸水,又可以擋水。當五材被抽象爲五行範疇後,五材之間的生克關係也就被賦予給了五行。 從陰陽生勝之理發展到五行生剋之理是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飛躍,它使人們對事物和現象的認識從單線聯繫發展到網絡狀或立體狀的多樣聯繫,這裡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太極分合思維方式的優越性。在五行結構的太極中,每一行都和其它四行發生著相生、相剋、被生和被克的關係,五行之間既相互依賴,又相互制約,使太極處於一種生生不息的辯證的動態平衡和化生中。因爲事物的聯繫是客觀的、普遍的,同時也是多樣的,在一個巨系統中,總是牽一髮而動全局,現代資訊理論、系統論、控制論等,都可以在五行學說中找到雛形。所以五行學說對於認識複雜多樣的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和思維現象,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五行說是在太極陰陽說的基礎上形成的,這一理論事實上並不神秘,它不過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總結出來的用太極分合思維中的五分法揭示宇宙萬物萬事多樣性的有機統一的規律。這就使它在闡釋萬物萬事的整體性、豐富性、複雜性、結構性、有序性、動態性、系統性等方面具有了化繁爲簡的獨特功用。 五行之間的動態性體現在質變和量變兩個方面,五行之間從性質上講存在生克關係,使得每行的發展必然會由量變發生質變,但發生什麼樣的質變,還要辯證地看量變的具體情況。我國古人將此形象地總結爲『五行生剋制化各有所喜所害論』: 一、金旺得火,方成器皿;火旺得水,方成相濟;水旺得土,方成池沼; 土旺得木,方能疏通;木旺得金,方成棟梁。 二、金賴土生,土多金埋;土賴火生,火多土焦;火賴木生,木多火熾; 木賴水生,水多木漂;水賴金生,金多水濁。 三、金能生水,水多金沉;水能生木,木盛水縮;木能生火,火多木焚; 火能生土,土多火埋;土能生金,金多水濁。 四、金能克木,木堅金缺;木能克土,土多木折;土能克水,水多土流; 水能克火,火多水熱;火能克金,金多火熄。 五、金衰遇火,必見銷融;火弱逢水,必爲熄滅;水弱逢土,必爲淤塞; 土衰遇木,必遭傾陷;木弱逢金,必爲砍斫。 六、強金得水,方挫其鋒;強水得木,方泄其勢;強木得火,方化其身; 強火得土,方止其焰;強土得金,方制其害。 (乾坤客 原題:【五行說起源】 本文由國學復興文化論壇供稿 刊載本文只爲傳播信息,不代表本站認同其觀點) 來源:文化中國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