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夜裡,作家葉兆言聽聞黃裳過世的消息,發表言論說:『一度流行的文化大散文,黃裳先生功不可沒,他的文章是真的有文化,我們都應該向他學習。庾信文章老更成,他一大把年紀,依然筆健,氣勢如雲,太讓人羨慕。』
黃裳先生獨樹一幟的文化散文堪稱當代文壇一絕,其文學與美學意義已有定論。雜文家邵燕祥稱道黃裳散文視域既雄放闊大又注重歷史細節,深情冷眼,文簡質腴,絕無長期以來充斥文壇的『文藝腔』,構建了一個極具魅力、巍然可觀的『散文王國』。 這個『王國』的建立,與黃裳記者、作家、學者多重身份的經歷與眼光分不開。六卷本【黃裳文集】的編者劉緒源的講述,還原了一位可愛而可貴的讀書人。 『說話不多,看書真多』 劉緒源說:『黃裳的最大特點,我以為有兩條,一是說話少,二是看書多。許多跟他很熟悉的編輯記者都怕單獨去見他,因為萬一找不到話就不知道怎麼辦好。有時兩個老朋友坐着,可以幾個小時不說一句話,唯一能做的事,可能就是相對抽煙。但要是問得得法,談得投機,他還是會忍不住說上一通的。他要麼不說,一說,就一定有內容,是自己所思所想的,寫出來往往就是一篇好文章。』 『他的文章好,關鍵是有書卷氣,而這跟他一生手不釋卷是大有關係的。黃裳看書真多,每次去他家,總是在看書,桌上,沙發上,茶几上,都攤着幾本看了一半的書。過去他當編輯,每天中午要上書店,自稱是「書店巡閱使」。後來年紀大了,他也一直要買書。我就替他買過許多書,書的種類非常雜,品位很高。』 『表面木訥,內心靈敏』 不過,可不要以為黃裳是『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呆子。劉緒源說:『他表面木訥,內心反應極靈敏,非常關心政治時勢,心態很年輕。85歲高齡時,黃裳還在文章里寫:「一直不記得自己的年紀,亦未嘗以老人自居。近仍不時動筆。說些怪話,以之自娛。婆娑度日,不敢言老。仍不失少年凌厲之氣,可以告慰於知人。」90歲後,他還不忘半夜看世界盃。』 『黃裳在文匯報做編輯記者,我以為,最大的貢獻,是把一大批大文化人吸收進來,成為報紙的基本作者,其中就有郭沫若、茅盾、朱自清、馮至、周建人,王統照、李廣田、吳晗、費孝通、俞平伯、葉聖陶、馬敘倫、錢鍾書、楊絳、巴金、靳以……文匯報的報格和品位,和這批大文化人大有關係。文匯報性格的形成,和報社擁有柯靈、唐|、黃裳這批本身也是大文化人的編輯、記者,同樣大有關係。』 『文采斐然,功力深厚』 在【散文的路】這篇夫子自道中,黃裳期許一種風格嶄新的美文:『它新鮮,潑辣、沒有脂粉氣,更為健康,敢想敢說,有自己的個性、風格。』 劉緒源說:『他寫文章既文采斐然,又鋒芒逼人。到晚年,還常常和人辯論,宛若年輕鬥士。所有的作家中,他最佩服的是魯迅。可能,他是繼承了這樣一種戰鬥精神吧。』 『黃裳文章為什麼好,我以為,主要在於功力、學識、趣味、文筆。這裡只說功力。他知識面廣,但每鑽一門,都是真讀、真鑽,能成為這一門中的一流專家。你想,他能跟周汝昌討論【紅樓夢】,能跟錢鍾書討論古典文學,能跟姚雪垠辯論【圓圓曲】,能跟戲曲專家討論劇目。解放初期鄭振鐸掌管國家文物局時曾請他到北京搞圖書版本。他的【關於柳如是】在【讀書】雜誌發表後,眼界奇高的史學家朱維錚讀得拍案叫絕,我就親眼見到朱維錚在幾年後不忘向黃裳表示自己的欽佩之情。王元化是文章大家,但看了黃裳的文章,連聲叫好,晚年和黃裳成了無話不談的文友。正因為有這樣的功力打底,他才寫得出一手好散文,這是用大專家的底子,寫文學家的美文。』 據了解,黃裳生前最後出版的圖書是一個月前由上海書店出版社推出的他談中國京劇的散文集【紙上蹁躚】和其翻譯的屠格涅夫散文集【獵人日記】。這兩本書皆為其早年作品,因持續受到當今讀者歡迎而再版。 本報首席記者 吳越 來源:文匯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