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不是紫禁城,而是人民的博物館。爲了更加貼近民眾,故宮博物院不把講壇辦在紫禁城內,而是辦到社區中,這對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是一次全新的嘗試。9月8日,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東城區圖書館開始了『故宮講壇』的第一講――『從故宮走向故宮博物院』爲題。之後每隔一周,故宮博物院將邀請專家學者走上『故宮講壇』,在故宮之外與觀眾面對面交流,所有講座均免費向所有市民開放。
當日,筆者從故宮講壇中了解到故宮未來發展的重點。 考慮開放部分城牆 單霽翔在講壇中稱,現在,故宮保護範圍已有擴大。未來將規劃把故宮紅牆之間的空間向公眾開放。 明年,故宮將在紫禁城以內、紅牆以外的區域恢復一組1.3萬平方米的古建築群,位於紅牆以內的科研單位和辦公機構將被轉移到這片區域。 對觀眾來說,故宮的西部是一塊相對神秘的地方,87年來幾乎沒有開放過。根據總體規劃,未來故宮將打開西部的區域,使紫禁城總開放面積達到70%以上。目前故宮還考慮開放內部的一段城牆,很可能是東華門和東南角角樓以及到午門的城牆部分,觀眾站在這裡可以俯視整個故宮。 世界文化遺產監測常規化 故宮是我國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目前,故宮世界文化遺產的監測中心和監測的信息化平台已建成,故宮的世界文化遺產監測已進入常規化階段。 監測的內容包括文物建築、室外的陳設、植物動物、環境質量、遊客動態、安全防範、基礎設施、館藏文物、非古建築和監測保障等10個方面。 目前,故宮建立起了監測信息管理系統,採用數位化手段,對於故宮古建築群的保護、病害發展狀況進行監測。同時對故宮的展廳、庫房溫度、濕度、光照進行監測和調控。 一級文物要裝入囊匣 故宮面臨的防範工作主要有:防火、防盜、防雷、防震、防踩踏。隨著市政管線逐漸完善,防止管道泄漏也成爲防範的重點之一。 針對防火,在不斷更新故宮內的消防中隊設備之外,他們還經常進行消防演習,以應對可能出現的各種可能性。針對防盜,故宮的安防改造控制室已建成,新一期安防系統將在2014年之前投入使用。 防震方面,故宮目前用仿製的『雨蘇閣瓷塔』演練地震時的文物預防措施,如文物庫房中的一級品要裝入囊匣。據單霽翔透露,未來將爲每一件文物量身打造囊匣。故宮管線密集,有的甚至穿越了古建築群並造成損失,而最近通過的【故宮博物院基礎設施提升方案】將使故宮基礎設施的建設對古建築群的影響降到最低。 最遲明年初公布『家底』 在過去的7年間,故宮對藏品做了一次徹底的清點,並計劃在今年年底,最遲明年年初,把1807558件藏品的目錄對社會公布。現在故宮正編制【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預計共500卷。 故宮的很多古建築用做庫房,一方面影響了對外開放,另一方面,這些古建築漏風、灰塵、溫度、濕度等保管狀況不盡如人意。現在地下庫房保管了80萬件文物,但是還有100萬件在地面,未來地下庫房的功能將得到進一步強化。 2020年完成總體修繕任務 目前的故宮文物建築的修繕已經進入了常態化的階段。每一棟文物建築的修復都伴隨著大量的研究,在修繕過程中,將最大限度地保持歷史文化信息,不改變歷史文物原狀,採用傳統的工藝和材料,使故宮的文化遺產得到傳承。 故宮整體的修繕工程已經全面啟動,預計在2020年,這一期故宮博物院的總體修繕任務將基本完成。很多來自國外的博物館的專家、國外文物建築保護技術的科研單位也參與到此次文物保護的工程中。 15分鐘買到門票 故宮博物院擁有世界博物館領域最爲龐大、最爲複雜的觀眾群體。故宮正在通過調整展覽布局,提高服務水平、改善服務設施,有序疏導人流,減少擁堵風險,提高參觀質量。 故宮增加了30個售票窗口,未來觀眾有望在15分鐘內買到門票。在新建的觀眾服務中心,觀眾可觀看故宮的影片、進行手機充電、老年人可免費借用輪椅。暑期旺季還建立了免費臨時洗手間。 目前,故宮正在升級存包系統、安檢系統、驗票系統,在今年的『十一』長假中會得到顯現;無障礙通道也在不斷完善,自動講解器可用40種語言爲觀眾提供服務。 59棟彩鋼房全部拆除 故宮在郊區的基地,包括8000平方米的房屋和綠地,用於存放多年堆積的建築材料,並培育適宜故宮的優良花卉品種。 目前唯一沒有恢復原始風貌的內務府也將展開修復工作,這將使故宮的文化風貌更完整壯美。 故宮中59棟彩鋼房是火險隱患,已經開始拆除。另外,現在規定,在故宮內禁止所有車輛穿行。 端門將建數字博物館 據單霽翔介紹,根據規劃,午門及其兩側的雁翅樓、東邊的文華殿和西邊的武英殿將建成『金三角』,給予每一位參觀者更強烈的作爲博物館的印象。2800平方米的午門展區利用現代化設施,承擔重大題材的大型展覽;文華殿作爲陶瓷館、武英殿作爲書畫館持續地開展。 將來,故宮會在端門建設數字博物館,通過數位化的方式展示庫房的文物及平時不允許進入的殿堂、廳堂。 各個展廳都辟出可以參與、互動的數位化區域,如孩子們可以在瓷器館裡了解瓷器的各種器型、鑑別方法和過去的燒造技術等。 (侯曉h 鄭娜 鄒昀瑾 潘旭濤)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