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標準的來源 不基於整個藝術市場的實際交易,僅憑人為判斷,難以篩選出真正具有學術價值的藝術品進入學術市場中參與競爭。但這正是目前學術市場的現狀。 消費市場的進入通道更加自由、藝術品類型更加多元、基礎也更加穩固。消費市場的興起不僅能夠催生市場化的定價機制,而且訓練了普通公眾的審美能力和審美習慣。長期以來,由於審美經驗的缺失,普通民眾在面對藝術的時候,第一反應是看不懂,更不敢妄加評論。逐漸地,藝術的解釋權、欣賞權轉移到少部分人的手裏,被視為只有少數人才能懂的,高高在上的、神秘的東西。在這個基礎上興起的學術標準也因此與普通的市民階層更加地隔膜,成為某個圈子裏的『黑話』。 事實上,剛剛所說的不平價的『平價藝術品』體現了公眾審美對於學術市場的干預。學術標準不是永恆真理,更不屬於某些人,它的產生是時代的。所以,當普通市民階層參與到藝術審美中去的時候,藝術不再是某一部分人的藝術,學術也不再是一小部分人所掌握的真理。學術得以在一個民主的基礎上產生,最終被提煉,並得到認同。 因此,只有在藝術市場(包括了學術、消費兩個市場)整體市場化的基礎上,催生的學術評價體系才是可信的。而沒有消費市場、也就不可能產生真正的學術標準。 總而言之,構建消費市場,並打通這兩個市場的價值在於以此作為整個藝術市場的產業基礎。未來的藝術市場需要圍繞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重新安排現有業態的位置和功能,並在金融的協助下,建立起公開、自由的藝術市場。否則信心永遠無法建立,而藝術市場也終難走出周期性的循環。所以,消費市場的興起,所治癒的將不僅僅是當下藝術市場交易體系的頑疾。 因此,政策層面的當務之急並不僅僅是扶持一級市場,而是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消費市場,以此堅固市場的支撐力量。從這個意義上講,不可否認,未來總會有幾家經營得非常好的畫廊,但是作為一個整體,畫廊在未來一段時間仍然不會走在正確的路上。 更為重要的是,西方藝術市場催生了以畫廊、拍賣行、博覽會為代表的市場制度設計。而不同於西方藝術市場的發展路徑,國內消費市場在崛起同時伴隨着大量的進場資本和資訊時代的互聯網革命。可以預見的是,在藝術市場化的過程中,諸如平價藝術品電商、文交所等新興的中間渠道和平台有可能佔據重要位置,成為我國藝術市場獨有的制度創新。為世界的藝術市場提供經驗。而另一方面,在藝術產業剛剛起步的時候,對藝術產業鏈條的投資和佈局將使進場資本在未來收穫頗豐的利潤。(徐建雨 來源:證券日報) 來源:中國經濟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