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歲的吳根法是湯溪鎮上有名的制陶手藝人,祖祖輩輩都是制陶的。
他對陶罐的感情就像親情一樣,已經融入了血脈之中。 但再深的感情,也抵擋不了陶罐的沒落。 傳統的陶罐日漸無人問津,吳根法大半年都清閒着。如何給做了一輩子的陶罐找個好歸宿,是吳根法的一塊心病。 困境:做了一輩子的陶罐,現在乏人問津 吳根法的老家在湖北。幾百年前,吳家人就是當地出名的陶罐手藝人。清末,他的祖輩逃難到了金華,除了簡陋的生活用具,他們帶上了全部的陶罐燒制器具。 因為在湯溪鎮下新宅村附近找到了燒制陶罐的『觀音土』,他們把家安在了這裡。 吳根法繼承了制陶世家的手藝。用陶罐燒的水,水質純正;用陶壺裝的水,清涼甘甜,而且四五天都不會餿。最紅火的時候,吳家的陶罐窯每天都運作,燒制的陶罐遍布附近村莊。 然而,這樣的好日子沒有持續很久,隨着電熱水壺、水瓶的普及,陶罐開始遭到冷落。 『別說城裡,就是農村也家家用上電熱水壺了。』 今年,老吳只開了5次窯,一批做350隻陶罐。只有天熱時,才有周邊小店的老主顧上門來進貨。 『陶罐便宜的15元,貴點的30元,夫妻兩人一年只能賺兩三萬元。』老吳的日子過得緊巴巴。 現在,聽廣播、散步,成了這個陶罐手藝人每天的固定活動項目。事實上,每年的一大半時間裡,他都這樣悠閒。 值得欣慰的是,做了近60年的陶罐,他的手藝得到了認可。2009年,老吳獲得了首批『浙江省優秀民間文藝人才』的稱號。同時,他的制陶技術,也入選為婺城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堅守:婺州窯、磚雕發來邀請,他拒絕了 這份手藝怎麼堅持下去? 老吳的心底有一個最傳統的想法:『希望兒子、女兒一起接手合作,繼續用傳統的方法燒陶器。』 但這顯然行不通。老吳的兒子十幾歲就會制陶。然而現在,他的工作是在工地上做管理。 『燒陶又累,賺得又少。』他這樣抱怨道,即使老爸天天盼着他回來搭把手,他也匆匆趕到下一個工地。 如何堅持傳統的手藝,同時又讓自己衣食無憂,這些都困擾着吳根法。 上個月,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婺州窯傳承人陳新華為老吳拉了一筆婺州窯的生意。 『沙畈那裡有人到我這買婺州窯,用來裝菜油的,我推薦給了老吳做。』陳新華很了解老吳,也知道他經濟窘迫。他為老吳畫了圖紙,用婺州窯的手法生產這批桶罐。 在陳新華看來,老吳改行做婺州窯不失為一種出路。他曾多次和老吳提起,讓他學習做婺州窯,學會磁化、新配方等手藝。 但老吳一句話頂了回去:『婺州窯是瓷器,我做的是陶器。』 東陽的磚雕廠也上門找過老吳,希望他來東陽燒制磚雕。磚雕燒制和老吳原本的工藝有很多類似,燒制的窯口完全相同、手藝相近。另外,磚雕現在很火,市場前景比水壺廣多了。 然而這份邀請也被老吳拒絕了:『年紀大了,跑不動了。』 出路:女兒改良後,陶罐身價翻了20倍 從今年初開始,老吳的大女兒吳月芳開始改良陶製水壺。 吳月芳是個雕刻藝術家,在深圳闖蕩多年後回到金華定居。她開始以自己的藝術眼光審視自家生產的陶罐。 『我負責做嘴和把手,再往上面增添其他的想法。』吳月芳改進後,水壺的形態立體、輕巧了起來,頗具藝術姿態。 在今年5月的義博會上,她和父親合作的一件陶製水壺作品獲得了工藝美術的銅獎。 吳月芳把這些加工後的水壺定價為360元一隻,價格翻了好幾番。但目前還沒打開銷路。 吳根法對女兒的創新並不滿意。在那次義博會上發生的一幕很能說明吳根法的態度: 一位客人見到新奇造型的水壺正準備掏錢買,老吳趁女兒不在,拉住他說:『這種東西又貴又不好看,有什麼好買的。我有更大更好的,只要30元錢。』 吳月芳對此很無奈。 昨天,吳月芳帶着兩個改良水壺參加了省里的一個工藝美術展覽。 雖然對女兒的創新手法一直詬病很多,老吳對這次展覽還是寄予厚望,『希望能獲獎,名氣做大點。』 對老吳來說,雖然不太情願,但這也許是最好的選擇。 本報記者 張苗/文 本報特約記者 葛躍進/攝 來源:錢江晚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