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中國士人的理想與困境(2)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2-10-16 23:54| 發佈者: 沙舟| 查看: 1947| 評論: 0|來自: 深圳商報

摘要:  那年回鄉,從深圳坐飛機到合肥,然後乘車回安慶。從合肥到安慶中間經過一個城市叫桐城,正是中午,朋友建議在這兒停車吃一種特色菜――『水碗』。『水碗』跟傳統的中國菜做法不同,它不用油炒煎炸,整桌菜無論葷素 ...
 那年回鄉,從深圳坐飛機到合肥,然後乘車回安慶。從合肥到安慶中間經過一個城市叫桐城,正是中午,朋友建議在這兒停車吃一種特色菜――『水碗』。『水碗』跟傳統的中國菜做法不同,它不用油炒煎炸,整桌菜無論葷素都是一碗一碗用水蒸出來的,所以叫『水碗』。我以為這是一種新菜式,因為它非常符合現代營養學的要求:清淡、少油、少鹽。可是飯館的張老闆卻告訴我:『這是老輩們傳下來的,很有些年頭了。』也許他看到我神色訝然,就接着解釋說:『別看我們桐城是個小地方,歷史上可是人才輩出呀!出過很多的名人和大官。就是我們張姓祖上也出過一位伺候過康熙、雍正、乾隆祖孫三代皇上的宰相。』張老闆的意思很明顯,桐城出文人出大官,怎麼會不懂得吃?

    這段時間我正好在看清史,於是就問:『你們家這位祖上是不是叫張廷玉?』。

    張老闆驚訝地望着我說:『對對對,就叫張廷玉,你也知道?』

    史料上記載:張廷玉生於1672年,字衡臣,號研齋,安徽桐城人,清朝保和殿大學士、軍機大臣,歷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元老,居官50年。晚年80歲的時候,告老還鄉回到桐城。公元1755年,張廷玉卒於故裏,享年83歲。

    滿清的三朝元老張廷玉,晚年確實是在桐城居住了3年,但我不能確定這位張老闆的飯館做出的『水碗』,與當年告老還鄉的『宰相』張廷玉家有什麼直接的關係。可我知道讓這位張老闆自豪的軍機大臣張廷玉,在晚年請求『退休』回桐城老家前,被喜怒無常又自以為是的皇上乾隆奚落玩弄於股掌之上,近80歲的白髮蒼蒼的老人,跪在不到40歲的乾隆面前斯文掃地地泣不成聲、差點嚇死的事實。張廷玉一生的故事,特別是其晚年的經歷,最能說明一個中國士人的命運。

    我是安慶市人,當然知道隸屬於安慶的桐城歷史,它始於唐,崛起於明,鼎盛於清,尤以『桐城派』古文著稱天下。桐城派,有1200餘位作家、2000多種著作,這些數以億字的資料是在200餘年間創造出來的文明成果。當然,後來的傳人並非都是桐城人,當時桐城派的影響廣泛至全國,比如桐城派代表人物之一的曾國藩就是湖南人。

    有一點是共同的,桐城派的傳人都是讀書人。讀書人在古代被稱為士人,而那時候讀書是為了做官,在封建社會裏做了官的士人稱為士大夫。在這一章裏,我主要講的就是中國士人的理想與困境。

    士,在中國歷史上始終是一個佔有重要地位的特殊階層。一直以來,許多著名史學家都曾就士的身份與地位做過廣泛而豐富的研討。顧頡剛先生的『國士』說,費孝通先生的『紳士』說,以至於吳晗先生所主張的:『照我看來,官僚、士大夫、紳士、知識分子,這四者實在是一個東西。』凡此種種,都是對『士』問題的經典表述。

    在當代國際史學界享有盛譽的余英時先生更是就『士』的概念及特徵做了深入系統的研究,他說:『知識人在古代中國叫做「士」,而「士」的出現則是和「道」的觀念分不開的,所以孔子說:「士志於道。」』

    『與西方的情況相對照,我們便能更清楚地看到中國知識人的特徵,這些特徵大都和「道」的內向超越性有關。第一,中國知識人自始便以超世間的精神來過問世間的事。換句話說,他們要用「道」來「改變世界」。……這一精神上起先秦下及清代,始終貫穿在中國知識人的傳統之中。』

    事實上,『士志於道』,主要是士人的自我期許。中國的歷史發展走勢已經不斷地證明,士人所維護和標榜的『道統』,在皇權專制『政統』的步步進逼下一直在退卻、淪落。而士人的地位日益卑賤,命運日益坎坷,最後連人格尊嚴也已喪失殆盡了。

    士大夫階層在歷史上的角色,不斷地發生着蛻變。士大夫與皇帝的關係,即紳權與皇權的關係,也不斷地發生着變化,其變化最大的特點是士大夫的節節敗退和政治地位的日益低下。

    以吳晗先生的觀點,士大夫即官僚階層的政治地位在歷史上的變化,大體上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從先秦到唐代,第二個時期是從五代到宋朝,第三個時期是從元朝到明清。我們僅從君臣的禮節來說明這個問題,在宋以前,『三公坐而論道』,大臣們和皇上談話,都是坐着說的。可到了宋朝,士大夫們就開始矮一截了,從宋太祖開始,在皇帝面前大臣們都無坐處,只有皇帝一個人坐着,三公群卿立而論道了。到了明清士大夫們更矮了一截,不但不許坐,連站着都不行了,得跪着奏事了,所以我們就看到七八十歲的老臣們齊刷刷地跪在十幾歲甚至幾歲的兒皇帝面前。當時的大官們,上朝時都會在衣服內縫一個特製的護膝,就是跪久了膝蓋受不了。先由坐繼而站後而跪,非常形象地說明了歷史上君臣關係的變化,說明了紳權的不斷衰落和皇權的節節提高。

    士人,一個曾經擁有理想,試圖主導民族精神,規劃歷史走向,設計社會模式的精英群體。他們的興起與衰落,他們的覺醒與迷茫,他們的快樂與痛苦……總之,他們的命運,最終決定着整個國家民族的品格氣質。而他們的喜怒哀樂,則是歷代社會生活圖景中最具典型性、最具代表意義的人生映像。

    士,及其相關的文化現象是獨具中國特色的歷史人文景觀。因此,關於『士』的起源與流變,許多歷史學家都曾撰寫專文討論,其中廣受推崇的大概要數顧頡剛先生的【武士與文士之蛻化】。他以紮實的學術功底、篤實的治學風格,向我們清晰展示出了士人起源的歷史輪廓:

    吾國古代之士,皆武士也。士為低級之貴族,居於國中,有統馭平民之權利,亦有執干戈以衛社稷之義務,故謂之國士以示其地位之高。……
來源:深圳商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