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爲北京每天的堵車,趕到中國美術館時,畫展開幕式已經開始了10分鐘;因爲晚了10分鐘,美術館一層大廳被擠得水泄不通,學生、老師、畫家、普通市民、從十幾歲到八十幾歲,有六七百人;因爲人滿爲患,只能依稀聽見人潮簇擁中杜大愷不緊不慢、一貫淡定的講話,卻很難一窺他不多卻精神的白髮。 國慶長假前夕,『水窮雲起――杜大愷藝術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持續展出10天。這美術館入口處的兩個牆面,一般都會寫上展覽者的名字以作宣傳,但他只用了灰黃、灰綠兩個色塊,無一處有『杜大愷』的字樣;但走進展廳,置身於150多幅水墨畫的環繞中,卻處處都是『杜大愷』的標識。 這位師從祝大年,得到過張仃、吳冠中、袁運甫等諸位先生指點的畫家,如今自己也走到了69歲的年紀。1978年,他考入中央工藝美院(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文革』後的第一屆研究生時,就參與了首都國際機場壁畫【長江萬里圖】的繪製,北京燕京飯店曾經的壁畫【九歌圖】是他的畢業創作。1997年,杜大愷擔任中央政府贈送給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大型雕塑【永遠盛開的紫荊花】創作組組長;人民大會堂壁畫【中華頌】,中華世紀壇壁畫【中華千秋頌】,也都是他的手筆。 從1990年開始水墨畫創作,如今杜大愷年近七旬,那些濃墨重彩的壁畫依然在各個公共場所儀態萬方,他自己卻在水墨疏朗中沉靜下來。如他在『七十自語』中所說:『山是平凡的,無論高低、無論遠近,從不拒絕觀看;水是平凡的,江海濤濤,溪流潺潺,人近之而聲重,人遠之而音稀。因爲平凡,故有恆長。』 在開幕式之後的『杜大愷藝術作品展研討會』上,當代公共藝術的奠基者袁運甫、美術理論家邵大箴、藝術家陳丹青、國家畫院副院長張曉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劉巨德……從畫家、批評家,到學者,中國美術界的頭面人物,幾乎都集中到一起,說說他們眼中的杜大愷。 已經八十高齡的袁運甫,至今仍清楚地記得幾十年前他們第一次見面的場景:『大愷帶來一張白描,傳統的古典侍女畫。我陪他一塊到張仃先生家,請張仃先生過目。張先生第一句話就說:「很了不得,一個青年人畫得這麼嚴格的白描人物作品。」後來我們討論研究生招生,張先生第一個就說:「杜大愷同志那必須是榜上有名的,這樣的人才不多,我們發現一個收一個。」』 從『必須是榜上有名』的研究生,到現在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導,杜大愷見證了中國美術教育的全新發展。他的一位學生在畢業多年後,仍對第一次見到杜老師的情景記憶猶新:『一個老人緩緩地走進教室,因爲挺有名,我們都對他有期待,猜測他會說什麼話。結果,他環視四周,很沉著地說了一句:「大家應該把衛生打掃一下了。」』 陳丹青十多年前剛到中央工藝美院任教時,也對這位謙和的同事非常喜歡:『他很可憐地召集大家開系裡面的會,大家嘻嘻哈哈,他也沒辦法。他是一個很正的人,但同時又很體諒大家。他的男中音非常性感,還有他的白鬍子剛剃過又長出來一點點,我開會無聊就一直看他的鬍子。』 然而,陳丹青卻在杜大愷的畫上看到了一種危險的成功:『我不曉得你怎麼做到這一點,你的東西非常設計、非常裝飾、非常卡通,可不知道怎麼都變成良性的了。你能夠把一些兩極的東西用一種最自然的方式組合在一起。你的畫非常清潤,又非常理性;非常超然,又很入世,很俗的東西你也畫。』 劉巨德和杜大愷同年考上中央工藝美院研究生,現在同爲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劉巨德說:『如果說趙無極的畫是一把土在風暴里、吳冠中的畫是清水在江南流淌,那麼杜老師的畫就是一塊玉、正在升起的玉。』 杜大愷早期從事的壁畫創作是最直接的裝飾藝術之一,他繪製的第一幅壁畫即爲袁運甫主持的首都國際機場【長江萬里圖】。『後來我們一系列的社會大型壁畫創作,杜老師都是主要的成員之一。一個學院要辦得有生氣,真正出人才,就必須要和整個社會緊緊地聯繫在一起。』袁運甫說。 『我覺得袁運甫先生有一句話評價得很準確――杜老師是畫出來了。這句話不得了。』國家畫院副院長張曉凌說,『杜老師今天所達到的高度,不但代表清華學派的高度,也代表中國現代水墨所達到的一個高度。』 杜大愷藝術的高度,也許就如陳丹青大膽直接的讚嘆:『在這個亂七八糟的美術界、急死人的美術界,還有一個杜大愷在這兒。』(蔣肖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