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根據《廣韻》探求中古音
4 y' k$ _8 `& \6 S7 _" p4 b. U, K% k* z( p4 B Z, @% d* C0 l2 x
《廣韻》是一部韻書, 它只向我們展示了中古音的韻部和聲調,而沒有直接告訴我們中古有多少聲母和韻母。要想瞭解中古聲韻的實際情況,還得另闢蹊徑。《廣韻》 雖然沒有直接展示中古的聲母和韻母,但它所收的每個字都是用反切注音的,中古的各類聲母和韻母自然就都包含在這些反切上下字中。在介紹聲類和韻類時我們已經指出, 代表同一聲母或韻母的反切上、下字都不止一個,《廣韻》中共有反切上字452個,反切下字1195個。要得知中古有多少聲母和韻母,通過一定的方法將這452個切上字和1195個切下字中表示同一聲母或韻母的字進行歸類即可達到目的。
, A) O; Y8 Q' \* ?
* U9 I6 g: e) B8 v/ d) |! u由於語音的發展變化,今音已不同于古音。有些反切用字在今天看來是不同的,在古代則可能是相同的;在今天看來是相同的,在古代則可能是不同的;因此,歸納反切上下字並不象依照今音對漢字進行歸類那麼容易。清人陳澧第一個找到了歸納反切上下字的方法——系聯法,他的《切韻考》就是使用這一方法取得的重大成果。系聯法的基本依據就是反切的原理, 即反切上字與被切字的聲母必然相同, 反切下字與被切字的韻母及聲調必然相同。其系聯的條例共有三項:一般稱之為基本條例、分析條例和補充條例。
9 ~, n% g8 b2 V2 h6 [3 S; w! P9 Q0 J( d
(一)關於反切上字的系聯
! c! I8 n/ {% F7 y ?: E1、基本條例) S0 y% `& ^- i; Q% m
因為反切上字與被切字聲母相同(前提),所以,凡同用、互用、遞用的切上字,其聲母必屬同一聲類(推論)。0 O- d" x: \# h8 y0 ^+ b" N3 Z+ T+ J
(1)同用例 切上字如果用同一個字作反切上字,則切上字的聲母屬於同類。例如:
& k: D* L2 v A3 o6 g冬 都宗切 當 都郎切; ?& k/ V7 ?2 u- z+ T
冬、當這兩個切上字均用“都”作其反切上字,所以它們的聲母屬於同類。
+ ]" @9 a2 ]% r: g- l0 L0 Y, f7 G" v(2)互用例 兩個切上字如果相互作為對方的反切上字,則此兩個切上字的聲母屬於同類。例如:
* n3 O2 r! ^0 [4 P3 c$ o) |當 都郎切 都 當孤切
* T" Q Q* S B5 }' h: c“當”用“都”作切上字,“都”又以“當”作切上字,互相為用,所以當、都的聲母屬於同類。
; E" h6 G( R# ?2 F* H8 ^
3 `8 ]1 i# ^+ `( A(3)遞用例 甲切上字以乙字作為切上字,乙字又以丙字作為切上字,則甲乙丙三字的聲母屬於同類。例如:
/ @( r! Q% \: ]冬 都宗切 都 當孤切2 A+ T% O3 N4 Y
“冬”以“都”作為切上字,“都”又以“當”作為切上字, 遞相為用,所以冬、都,當三字的聲母屬於同類。下面舉一組系聯的實例:
4 N- o4 n" t" ^6 S5 z7 ^* }, B5 n! k, z
布、補、伯、百、北五字都用“博”作切上字,此為同用;“補”用“博”作切上字, “博”又用“補”作切上字,此為互用;“邊”用“布”作切上字,“布”又用“博”作切上字,“巴”用“伯”作切上字,“伯”又用“博”作切上字,此皆為遞用。通過如此系聯,證明邊、布、 補、伯、百、北、博、巴八個切上字的聲母同屬一類。4 n7 ?8 r! D; p! J. G! `, q+ X
/ x" [( V& E' ?
2、分析條例
. z r9 c4 X" K7 ]5 L《廣韻》共含有3875個小韻(即同音字組), 每個小韻用了一個反切,各個反切的讀音都不會是相同的,據此推斷,兩個反切的下字如屬同類,則其上字必不同類。反切上字不同類屬的確定,在理論上即根據於此。例如:: m2 D7 I9 f0 Z G7 q9 B, O; b
紅 戶公切 烘 呼東切
8 G' v% M5 J" }. c. k u5 {/ I6 C( J' z根據系聯,“公”、“東”二字的韻母屬於同類(同屬東韻一等),據此可以肯定“戶”、“呼”二字的聲母一定不同。“戶”屬“胡”類(匣紐),“呼”屬“呼”類(曉紐)。2 E4 g; y! }; G. |, Q
9 \; o, T7 |: `$ e! {* e. ^
3、補充條例5 K. d; W) H- r( Z3 R% Q
這是一種根據“又音”將兩類反切上字系聯起來的方法。《廣韻》對多音之字一般都互注切語,如涷字有平去兩讀,《廣韻》於東韻涷字所在小韻的第一字下注“德紅切”,又在涷字下注“又都貢切”;於送韻涷字下注“多貢切,又音東”。據陳氏考證,“都貢”、“多貢”這種又音中用字不同的反切其讀音是相同的,由此推論,“都”與“多”實為一類。《廣韻》中有些反切上字聲本同類,但兩兩互切,無法系聯在一起,例如:
! S; m" Z, c2 H6 k
: [: z6 E6 O" a! [. q多 得何切 得 多則切3 }7 I3 b, S3 B! n9 S1 S
都 當孤切 當 都郎切% M! t% n+ q$ Y, G: e) E9 w$ o8 E5 f
多與得、都與當兩兩互切,無法系聯,根據上述方法的證明,都、多實為一類,這樣多、得與都、當就可以系聯為一類。
3 f( F1 Y" q# g; d6 \" m
( K$ z& t' W. s(二)關於反切下字的系聯
9 |0 ?5 B9 z2 k3 |+ P1、基本條例
' u% J P/ Z! G. p: Z9 ^' a, z4 F因為反切下字與被切字韻母相同(前提),所以,凡同用、互用、遞用的切下字, 其韻母必屬同一韻類(推論)。/ I2 _* P/ r8 j' t+ l5 B
(1)同用例 切下字如果用同一個字作為反切下字,則切下字的韻母屬於同類。例如:
0 N$ K* R- i1 f8 V/ x東 德紅切。 公 古紅切。8 Q& l! q( z X$ d6 |# r
東、公這兩個切下字都用“紅”字作反切下字,所以它們的韻母屬於同類。
9 d: w$ Z+ k. f* g4 ]1 w& I3 p: g f H- t8 c2 }
(2)互用例 兩個切下字如果相互作為對方的反切下字,則此兩個切下字的韻母屬於同類。例如:7 Y& T& R2 x4 c/ x
公 古紅切 紅 戶公切
- @- K g% V4 G0 Y8 c“公”用“紅”作切下字,“紅”又用“公”作切下字,所以公、紅的韻母屬於同類。
5 }: @% v' v$ p- b6 W9 O' c( Y(3)遞用例 甲切下字以乙字作為切下字,乙字又以丙字作為切下字,則甲乙丙三字的韻母屬於同類,例如:: M* z, j' _$ B8 R% e _
東 德紅切 紅 戶公切1 _6 a) b% H& S) m' i1 T
“東”以“紅”作切下字,“紅”又以“公 ”作切下字,遞相為用,所以東、紅、公三字的韻母屬於同類。下面同樣舉一組系聯的實例:; P$ m( |2 J8 ~" }! f; |+ T8 O5 B! F O1 F
* f0 B$ x, ~, c2 J' I$ g' ?
; Z R8 x1 R$ I" v4 [0 b
" S9 `, T6 y( s. g( F4 {“魚”韻出現了24個反切,包含的反切下字有魚、居、諸、余、菹五字。其中居、諸、菹三字都用“魚”作反切下 字,此為同用;“余”用“諸”作切下字,“諸”又用“魚”作切下字,此為遞用。 經過如此系聯,證明魚、居等五字的韻母屬於同類。
$ h; ]* N& L! [$ \: ^
! t3 I. ~* |; x2 b$ k) x( A4 C2、分析條例
0 f, L1 y9 B! O& E如上面所指出的,在《廣韻》中各個小韻反切的讀音是不會相同的。如果兩個反切的上字屬於同類,則其下字必不同類。《廣韻》的同一韻中,反切下字有時會分成二類三類甚至四類,在理論上即根據於此。例如:
- a5 ^; E$ d8 S9 Q: m公 古紅切 弓 居戎切
5 D& F8 B p7 D* _' ^' @ k* K根據系聯,“古”、“居”的聲母屬於同類(同屬見紐),由此可以推斷, “紅”、“戎”的韻母必不同類。“紅”屬“紅”類(東韻一等),“戎”屬“弓”類(東韻三等)。3 i9 j9 U: ?" L
& U0 I0 ^$ j$ H; C% X: F3、補充條例
$ D% |0 ?' E- [, m1 m這是一種根據四聲相承的規律確定韻類的方法。同一韻部中的韻母在四聲的分佈中有這樣的規律:一種調類中有幾類韻母,在其他相承的調類中一般也有幾類韻母。根據這一規律,某一調類的反切下字如果系聯不起來, 便可根據相承調類中韻類的分合情況確定其分合,或者合為一類,或者分為幾類。如:
" b/ U) t. \8 q5 Z( L朱 章俱切。 俱 舉朱切。
: y. _! [$ U( W) s; ?6 ?7 c無 武夫切。 夫 甫無切。
& C% j$ G# a# U6 Q6 x朱、俱、無、夫四字均屬平聲“虞”韻字, 其中“朱”與“俱”,“無”與“夫”,兩兩互為切下字,只能系聯為兩類。朱、俱與無、夫是否為一類,因系聯不起來,不得而知;另查,“虞”韻上聲“麌”韻中的切下字矩、庾、主、雨、武、甫、禹、羽等八字系聯的結果為一類,去聲“遇”韻中的切下字遇、句、戍、注、具等五字系聯的結果也為一類;據此可以斷定,朱、俱與無、夫的韻母肯定也屬一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