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44|回復: 0

[文化觀點] 关羽为什么会成为神

  [複製鏈接]
蔡氏意学 發表於 2019-12-13 09: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导读:关羽神化的背後,是中国特有人文文化的民间体现。官方自古以来主导的都是人文,而民间则仍然保留对神的崇拜。那么,关羽为什么会成为神呢?

从根本上来说,中国人不信神,中国文化是一个无宗教文化。中国最相信,最尊重的,都是真实存在的圣人。春秋之后,中国最大的圣人就是孔子。古人读书第一件事就是拜祭孔圣人。甚至在孔子的故地,人们还修建了孔庙。

尽管如此,人们一直都很明白,孔子是人,而非神,是圣人,而非上帝派来的先知。但是,在孔子之后,有一位真实存在的人,在其死后,却硬生生地被神化了,被封神了,而被称为『帝』,享受了比孔圣还要高的待遇。孔圣人从未被称作『孔帝』。

这个人是谁,就是三国时期的关羽,也被尊称为关公,封神后则被称为关帝,为他修的庙叫『关帝庙』,甚至现在依然存在。

关羽神庙-关帝庙

关羽神庙-关帝庙

在活人被封神的道路上,关羽可谓中国历史第一人,空前绝后。

由于关羽封神是一种民间行为,这一现象,从未得到史家的认真对待,和认真研究,从陈寿到当下一概如此。事实上,这一现象中,包含着非常深层和重要的文化信息。认清这一显现,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

概而言之,关羽被民间封神,实则是被民间选为『结义』行为的代言人,是『结义』的楷模和偶像。因此,关羽被封神,也是中国历史发生重要变革的产物,即也是时势造英雄的产物。当然,这里已经不是时势造英雄了,而是时势造神灵了。

作为『结义』的代言人,关羽的被神化,是随着结义现象在中国逐渐兴盛而兴盛的。结义现象的出现和兴起,则是秦汉之后,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最重要的制度变革,没有之一。但这一点却一直未过去的史家所忽略。

同时,结义现象也为中国文明所独有,为其他任何文明所无。

『结义』,俗称认『干亲』、『契亲』、『拜把子』,包括相互之间皆成义兄弟,以及让对方与自己的孩子与对方结成义父子关系。

义就是道义、道理,在这里相当于现代的『逻辑』一词,是道义上的兄弟、父子,逻辑上的兄弟、父子,而非实际的血缘上的,是以道义、逻辑代血缘。

这种现象兴起于三国魏晋南北朝,然后在中国一直存在。直至上世纪80年代,在豫东农村依然盛行。改革开放以后,迅速衰落,但是即便在当下,依然存在,不过在相当程度上已经变味。譬如『干爹』,尤其是女孩子的『干爹』,似乎保养者的代名词。

结义主要是指兄弟结义,而兄弟在结义时,其理想的效法对象就是刘关张的『桃园三结义』,『桃园结义』成为结义的理想模型。电影中兄弟结拜的台词就是:古有桃园结义,今有……。

而在『桃园三兄弟』中,关羽的行为,表现地更义,当然,并非说刘备、张飞不够义,他们都很义,只是缺乏关羽式的表现场景。

桃园结义

桃园结义

关羽之义的主要场景就是,刘备集团在徐州兵败曹军,三兄弟失散,刘备投了袁绍,张飞落草芒砀山,而关羽则栖身曹营。以现代职业发展前景看,在曹操集团打工,在各方面都优于继续跟随刘备。但是,关羽对刘备,对此前的结拜盟约,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忠诚。他的行为已经成为汉语中的成语,被代代传颂。譬如『人在曹营心在汉』、『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封金挂印』。

加入曹操集团之时,关羽就提出三个先决条件:一是只投降汉献帝,不投降曹操;二是刘备的两位夫人要受到赡养和尊重;三是一旦知道兄长刘备的下落,就立刻去投奔。

『人在曹营心在汉』表达了关羽在曹操集团工作期间对刘备集团的思念,对曹操所赏赐的巨额金钱,一直封存。在得之刘备的消息后,便将曹操所颁汉寿亭侯之官印卦在大堂,只身离开曹营,前去寻找,这就是『封金挂印』。一路上『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冲出了曹操的辖区,与张飞、刘备再聚首。

同时,对曹操这一边,关羽也做了交代,让自己和世人觉得离开曹操问心无愧,就是斩袁绍大将颜良,助曹军解白马之围。这是一件大功、奇功。

三国演义关羽剧照

三国演义关羽剧照

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问题是,为何东汉之后,结义现象在中国兴起。要详细解释这一点,需要厚厚的一本专著才行。这里只能概要性说一下。

中国历史上大变化包括两类,一类是改朝换代式变化,另一类则是制度范式性变化。区别这两种变化,对认识中国历史和文化至观重要。

改朝换代式变化,就是朝代更迭性变化,商代夏、周代商,唐代汉、宋代唐、元代宋、明代元、清代明,这些都是,仅有朝代更迭,但根本上的制度变化,在制度上,每个新朝代都是对此前的旧朝代进行继承和延续。

制度范式性变化,则不仅有朝代更迭,而且还有根本性的制度变化,即制度范式的变化。这样变化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仅发生两次。第一次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直至两汉;第二次发生在鸦片战争至现在。

这样整个中国历史中,就存在两个制度范式,两次制度范式性变化,当下正处于第二次制度变化之中,新的制度范式尚未形成。

春秋战国在传统上被称为『礼崩乐坏』。从根本上来说,『礼乐』就是此前中国社会的制度内核,春秋之前的中国一直也是『礼乐社会』。而『礼乐』的实质则是契约,不过这个契约不是现代社会的契约,而是结绳和书契式的契约。

〖周易 系辞〗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这里的结绳和书契就是契约,也是最原始形态的契约,『结绳而治』就是『契约而治』。

与现代契约不同,结绳契约的基石是契约双方的诚信,由诚信而形成共识,契约的签订和执行,都是由这种共识来保障。契约的主体唯有契约双方,不存在具有强制权力的第三方。而现代契约的基石则是具备强制权力的第三方:绝对凌驾于契约双方之上的法律和政府。

春秋之前的中国,从制度范式上来说,一直是『契约社会』。契约是社会制度的基石,契约的主体则是普通民众。民众是契约主体,也是制度主体。制度、法律都是契约,或契约的产物,即都是民众约定的产物,因此,民众也是一切制度、法律和组织的主体。是民众在左右制度、法律和组织,而非制度、法律和组织来左右民众。因此,没有任何制度、法律、组织可以凌驾于民众之上,而是民众凌驾于一起制度、法律和组织之上。这就是后来儒家所主张的『民本』思想,既然民为本,则民之外的一切都是末。

民贵君轻

民贵君轻

春秋之后,中国出现了一种崭新的思想和制度形态,让法律凌驾于民众之上,成为绝对权威,而君主则是立法者。这就是法家思想,也是专制主义的起源。

在当时的中国,最适应法家思想的是处于西部边陲之地的秦国,其次是处于南方边陲之地的楚国,也是因为这一点,这两个国家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国家。最不适应的就是处于中国文化腹地的中原地区的国家。

最后,靠法家而崛起的秦国,吞并了东方六国,统一了中国。然而,当秦国企图用法家方式来统治中国时,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后果出现了:仅仅维持了十余年便崩溃了。

统一中国的秦朝为何反而迅速崩溃?原因很简单,中国核心文化区的老百姓不答应,中国的核心文化区在黄淮地区,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无一例外均来自这一区域。对秦国而言,是成也法家,败也法家。

秦末农民起义,从根本上来说,是一场文化冲突,义军和秦政府代表着两种对立和冲突的文化,义军所代表的是中国固有的文化,是民本的契约文化,也是儒家文化,而秦政府所代表的,则是一种外来的新文文化,即以法律和君主为绝对权威的法家文化。

中国固有的契约式的制度范式在春秋时期开始遭到破坏,但是,新的制度范式,并没有随着汉朝的建立而出现。而是在汉朝建立之后很长时间才慢慢形成的,这过程甚至再继续延伸至东汉崩溃后的三国时代。

15093082f8a9d55e22d321b873296278.jpg

新制度范式的形成,实际上是在两个层面展开的:政府层面和民间层面。

在政府层面,新的制度范式形成的标志就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为治理模式之内核,形成『儒体法用』的制度范式。

儒家思想的实质就是对春秋之前契约社会基本理念的总结和继承,儒家思想就是『契约思想』、『结绳思想』。契约社会在春秋之后崩溃了,但是,契约社会的基本精神和理念,却被儒家提炼和继承了。汉武帝选择的以儒家为本,其实就是以契约精神为本,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使得中国历史可以在思想内核上保持延续。

但是,两汉的制度,又的确是包含着相当程度的法家因素的,当时的儒家学者也相当程度上法家化了。因此,民众也甚为不满。这种不满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个方面是学术上,另一个方面则是实际生活实践。

在学术上,在魏晋时期,出现了对两汉经学的大反动。这种学术后来被称之为『魏晋玄学』,其著名的口号就是『反名教,任自然』。这个『名教』就是指两汉的学术和制度形态,它们对人的心灵进行相当程度的压迫和专制,『任自然』就是恢复春秋之前人的绝对主体性,解除其制度压迫。

魏晋玄学最重要代表人物是王弼,其著名思想就是『得意忘象』,以人的『意』为学术之本。倡导和维护『意』的绝对主体性,即绝对独立和绝对自由。是一种『意本主义』,这是『民本主义』的自然延伸。如果民为邦之本,那么意就是民之本。

在民众的实践层面,则出现了『结义现象』,『结义秩序』。结义秩序有两个基本属性。首先,结义秩序是对政府秩序的替代,甚至反抗。其次,与儒家一样,结义秩序也是对春秋之前契约秩序的继承,是一种修正版的契约秩序。

结义、结拜,包括认干亲、契亲,实质上就是签订一个契约,此后所形成的兄弟关系、父子关系,都是基于契约的,是一种契约关系。

从文字学上看,『干亲』、『契亲』的说法直接说明这是一种契约行为,『契』就是契约之契,而『干』的字源就是书契,就是『契』,也是契约。关于『干』字的字形含义我此前做过专门的考释。

但是,这种契约秩序又是修正主义的,被血缘关系所修正,因此,这是一种不太纯粹的契约秩序。

当民间的结义秩序形成之后,自契约制度范式自春秋被破坏以来,新的制度范式才真正形成。这新的制度范式包括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官方层面,另一个层面是民间层面。在官方层面是『儒体法用』的制度,而在民间层面,则是结义制度。

三国之后,所有的与政府对抗的农民武装,基本都是以结义为基础进行组织的。最典型的就是梁山好汉,他们都是结义的兄弟,晁盖、宋江是他们的大哥。

水浒传的结义

水浒传的结义

桃园三结义的刘备集团,实现了将结义民间与官方的统一。因为,作为结义大哥的刘备居然最后做上皇帝,而关羽、张飞也都成了政府高官。

即便当了皇帝,刘备依然高度重视这种结拜之义,甚至将其凌驾于国家之上。关羽被孙权集团杀害之后,刘备便不顾与国家不利的各种因素,毅然决然地对吴国宣战,进行报复。甚至最后,刘备也死于这场报复式的战争之中。

或许,为进一步提升关羽义薄云天的形象,裴松之在后来的注释中说,关羽喜读〖左传〗。此后,夜观〖春秋〗也成为关羽的重要造型之一。之所以将关羽与〖春秋〗绑定,根本原因在于,在儒家看来,〖春秋〗的核心就是通过经文所承载的『春秋大义』、『微言大义』。更简单地说,〖春秋〗就是大义。

但是,儒家的『春秋大义』、『微言大义』,与关羽所代表的『结义』之义实际是由本质区别的。春秋大义是真正的历史公义、天下公义,而『结义』之义,作为一种修正主义的义,则更是维护小集团利益的私意。刘备不顾蜀国之整体国家利益,而一意孤行对孙权集团发动复仇性的战争,实则为一种假公济私行为。将兄弟之小义置于天下大义之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