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74|回復: 0

[道学研究] 【庄子】内篇卷2齐物论诗解3非彼非此非死非生真情自明物我无分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1-11-26 16:2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庄子内篇2齐物论诗解3非彼非此非死非生真情自明物我无分
题文诗:
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
果有言邪?未尝有邪?其以为,异于,
亦有辩乎?其无辩乎?道恶乎隐,而有真伪?
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乎?
言恶乎存,而不可乎?道隐小成,言隐荣华.
故有儒墨,之是非也,是其所非,非其所是.
为此,莫若以明,真情自明.物无非彼,
物无非是.自彼不见,则知.彼出于是,
是亦因彼.者,方生之说.方生方死,
方死方生;方可不可,方不可可;因是因非,
因非因是.圣人不由,照之于天,亦因是也.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一是非,是非.
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
彼是也者,莫得其偶,谓之道枢.终,
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一无穷,非亦无穷.
此而:莫若以明.至道真情,非彼非此,
非是非非,向死而生,通无化有.以指喻其,
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
以马喻马,之非马也,其不若以,非马喻马,
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万物一马.物我不二.
 
  【原文】
  夫言非吹也①。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②。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音③,亦有辩乎④?其无辩乎?  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⑤?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⑥,言隐于荣华⑦。故有儒墨之是非⑧,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⑨。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⑩。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11)。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12);因是因非,因非因是(13)。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14),亦因是(15)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16)。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17)?彼是莫得其偶(18),谓之道枢(19)。枢始得其环中(20),以应无穷(21)。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22);以马喻马之非马(23),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译文】
    说话辩论并不像是吹风。善辩的人辩论纷纭,他们所说的话也不曾有过定论。果真说了些什么吗?还是不曾说过些什么呢?他们都认为自己的言谈不同于雏鸟的鸣叫,真有区别,还是没有什么区别呢?
  大道是怎么隐匿起来而有了真和假呢?言论是怎么隐匿起来而有了是与非呢?大道怎么会出现而又不复存在?言论又怎么存在而又不宜认可?大道被小小的成功所隐蔽,言论被浮华的词藻所掩盖。所以就有了儒家和墨家的是非之辩,肯定对方所否定的东西而否定对方所肯定的东西。想要肯定对方所否定的东西而非难对方所肯定的东西,那么不如用事物的本然去加以观察而求得明鉴。
      各种事物无不存在它自身对立的那一面,各种事物也无不存在它自身对立的这一面。从事物相对立的那一面看便看不见这一面,从事物相对立的这一面看就能有所认识和了解。所以说:事物的那一面出自事物的这一面,事物的这一面亦起因于事物的那一面。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并存、相互依赖的。虽然这样,刚刚产生随即便是死亡,刚刚死亡随即便会复生;刚刚肯定随即就是否定,刚刚否定随即又予以肯定;依托正确的一面同时也就遵循了谬误的一面,依托谬误的一面同时也就遵循了正确的一面。因此圣人不走划分正误是非的道路而是观察比照事物的本然,也就是顺着事物自身的情态。事物的这一面也就是事物的那一面,事物的那一面也就是事物的这一面。事物的那一面同样存在是与非,事物的这一面也同样存在正与误。事物果真存在彼此两个方面吗?事物果真不存在彼此两个方面的区分吗?彼此两个方面都没有其对立的一面,这就是大道的枢纽。抓住了大道的枢纽也就抓住了事物的要害,从而顺应事物无穷无尽的变化。『是』是无穷的,『非』也是无穷的。所以说不如用事物的本然来加以观察和认识。
    用组成事物的要素来说明要素不是事物本身,不如用非事物的要素来说明事物的要素并非事物本身(用手指来说明概念的手指不是实体的手指,就不如用手指以外的东西来说明概念的手指不是实体的手指);用白马来说明白马不是马,不如用非马来说明白马不是马。整个自然界不论存在多少要素,但作为要素而言却是一样的,各种事物不论存在多少具体物象,但作为具体物象而言也都是一样的。
(陈鼓应注:从事理相通的角度看,天地就是一指,万物就是一马,)
庄子内篇憨山释德清注:
夫言非吹也(前但敷演世人不悟真宰,但执我见。以未随其本有之真心,但执妄见,所以各各知见不同。到此方入物论,谓世人之言,乃机心所发,非若风之吹窍也),言者有言(故所言者,非任真宰,乃有机心之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以任一己偏见之言,故其所言者,特未定其果是、果非也)。其有言耶?其未嘗有言耶(此要人返观,本来有此言耶?未尝有此言耶?即此一语,便令人自知。而齐物论之功夫,略示于此矣)?其以為異於鷇音(鷇音者,乃鸟在壳将出,啐啐之声,谓是天机之音,全出无心;而人之有心之言,与鷇音不同,要人自看。又),亦有辯乎?亦無辯乎(辩,谓彼此争辩也。谓人返看语言如鷇音时,此则有辩论乎?无辩论乎?要人发言当下,自返观也)?
此一节,将明物论之不齐。先指出言语音声,本无是非,若任天机所发,则了无是非之辩。然绝言处,乃齐物之旨,已揭示于此,欲人就此做工夫,看破天机,则是非自泯矣。从『夫言非吹也』起,直至后文成亏章末『此之谓以明』止,为一大章,计七百四十余言,节节生意,最难一贯,必细心深观,乃悟其妙。
向下,方的指出,是非之人,乃迷真执妄之流也。
道惡乎隱(隐,谓晦而不明也),而有真偽(谓大道本无真伪。先设问:道为何不明,而有真伪耶)?言惡乎隱,而有是非(谓真人之言,本无是非。设问:为何真言隐,而有是非耶)?道惡乎往,而不存(言道若无真伪,则了无取舍,何往而不存耶)?言惡乎存,而不可(若言出于自然,一任天机,则有何所说而不可?但为道隐,而言亦伪;言偶,而是非因之而生也)?道隱於小成(言道本不隐,但隐于小知之人。所成者小,故大道不彰耳),言隱於榮華(荣华,谓虚华不实之言也。以言不载道故,但涉浮华,故至言隐矣)。故有儒墨之是非(到此方指出是非之人,盖端为儒墨而发。以儒厚葬,墨子薄亲,故互相是非。当时庄子与孟子同时,以孟子辟扬,墨曰予岂好辩哉,故有是非之辩。故以儒墨并之),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言儒以厚葬为是,乃墨子之所非者,故曰是其所非;墨以薄亲为是,而儒非之,故曰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則莫若以明(言儒墨二家互相是非,皆未明大道,但各执我见耳,未必为真是也。苟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莫若明乎大道,则了无是非之辩矣)。
此一节,方指出是非之端,起自儒墨。当时虽有处士横议,而儒墨为先唱。意谓杨墨固失仁义矣,而儒亦未明大道也。故两家皆无一定之真是。故以此为发论之张本。盖言辩是非,滥觞于儒墨,旁及诸子,后单结指于惠子,皆不明之人,乃丧道者也。
下先明本无是非,而人不自知,故妄执己见、起是非耳。
物無非彼(言若天地间一人执我,则尽天下之人皆彼也。故曰物无非彼),物無非是(言若一人执己为是,则人人皆执己为是,则天下无不是矣。故曰物无非是)。自彼則不見(言若但见彼之非,则不见自己之非矣),自知則知之(言若自知其非,则知天下无不是矣。故曰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於是(言彼之非,盖出于我之是),是亦因彼(言我之是,亦因彼之非。由人不自知故,但执己是,所以不能泯是非也)。
此一节,言人苦于不自知,故以己是为必当。若彼此互相易地而观,则物我两忘,是非自泯,乃见本来无是非也。
下文发明,是非本无,特因对待而有。
彼(彼非)是(我是),方生之說也(方谓比方、对待之意也。言是非本无,盖因人我对待而有也)。雖然(下一转,以明对待无有了期),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言对待是非,比之生死一般,生而死、死而生,生死循环,无有了期。若将死字作灭字看,亦妙);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是者为可,不是为不可。以此,终无两可之时);因是因非,因非因是(言此是因彼非,彼是因此非。皆不自知自明之过也)。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於天,亦因是也(言圣人不由世人之是非而独照,明于天然之大道,故是为真是,故曰亦因是也。此言圣人之因是,乃照破之真是;不似世人,以固执我见为是,而妄以人为非也。此即老子之人法天)。
此一节,言世人之是非,乃迷执之妄见,故彼此是非而不休。唯圣人不随众人之见,乃真知独照于天然大道,了然明见其真是,故曰亦因是也。此是则与众天渊,故以亦字拣之。前云,与其儒墨互相是非,莫若以明,明即照破之义。故此以圣人照之于天,以实以明之。明此为齐物之工夫,谓照破即无对待。故下文发挥绝待之意,而结归于莫若以明。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此承上圣人照破工夫,则悟我之是,即彼之非,彼之非,亦即我之是。如此互观,则何是非之有)。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如此互观,则是非两忘),果且有彼(彼非)是(我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若是非两合于大道,果然有是非哉,果然无是非乎哉)?彼是莫得其耦,謂之道樞(言是非两忘,则坦然一际,绝诸对待,如此则彼是莫得其耦。耦,对待也。绝待,即道妙之枢纽也)。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环则不方,中虚则活而能应,以譬道之虚无。若得此虚无道枢,则应变无穷)。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言是非泯同于大道,则是亦是道,非亦是道,如庄子诽薄尧舜,此一于大道也)。故曰:莫若以明(前云,与其儒墨之是非,莫若以明。说到圣人照破,则泯绝是非,而与道游,则无往而非大道之所在。故此结之,故曰莫若以明)。
此一节,言圣人照破,则了无是非,自然合乎大道,应变无穷;而其妙处,皆由一以明耳。此欲人悟明,乃为真是也。则物论不待齐而自齐矣。此即老子之天法道。下以指马,喻本无是非之意。
以指喻指之非指(以我之触指,喻彼之中指,为非我之触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不若以彼中指,倒喻我之触指,又非彼之中指矣);以馬喻馬之非馬(马,双陆之戏马也。马有黑白之分,虽有黑白,皆马也。若以彼黑马,喻我之白马,非彼之黑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不若以彼黑马,倒喻我之白马,又非彼之黑马矣)。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若以此易地而观,指、马无二,则是非自无。由圣人照破,大而观之,不但人我一己之是非自绝,则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斯则天地一指,万物一马耳,又何有彼此、是非之辩哉。此盖从莫以明一语,发出圣人不由而照于天,释以明之意。故此归结照破工夫,真能泯是非,万物齐一,欲人于此着眼也)。
此一节,发挥圣人照破,则泯绝是非,天地万物化而为一。
 【注释】

  ①吹:风吹。根据本段大意看,『言』似有所指,不宜看作一般所谓的说话、言谈,而指『辩论』;下句的『言者』则当指善辩的人。辩言之是非出于己见,而风吹出于自然,所以说『言非吹』。
  ②特:但,只。
  ③(gòu)音:刚刚破卵而出的鸟的叫声。
  ④辩:通作『辨』,分辨、区别。
  ⑤恶(wū):何,怎么。隐:隐秘,藏匿。
  ⑥成:成就。『小成』这里指一时的、局部的成功。
  ⑦荣华:木草之花,这里喻指华丽的词藻。
  ⑧儒墨:儒家和墨家,战国时期两个政治和哲学流派。
  ⑨莫若以明:传统的解释为『莫如即以本然之明照之』,意思是『不如用其自然加以观察』。姑存此说。
  ⑩『自知』疑为『自是』之误,与上句之『自彼』互文;若按『自知』讲,语义亦不通达。
  (11)方生:并存。一说『方』通作『旁』,依的意思。
  (12)方:始,随即。
  (13)因:遵循,依托。
  (14)由:自,经过。一说用,『不由』就是不用。照:观察。天:这里指事物的自然,即本然。
  (15)因:顺着。
  (16) 一:同一,同样。
  (17)果:果真。
  (18)偶:对,对立面。
  (19)枢:枢要。道枢:大道的关键之处;庄子认为,彼和此是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如果彼和此都失去了相对立的一面,那么这就是道的枢要,即齐物以至齐论的关键。一切都出自虚无、一切都归于虚无,还有不『齐物』和『齐论』的吗?
环中:环的中心;『得其环中』喻指抓住要害。
  (21)应:适应,顺应。穷:尽。
  (22)指:不宜讲作手指之指,战国名家学派公孙龙子著【指物论】,这里应是针对该篇内容而言,所谓『指』,即组成事物的要素。联系下一句,事物的要素并非事物本身,而事物的要素只有在事物内才有它的存在,故有『指之非指』的说法。喻:说明。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关于『指』与『马』的言论,是当时辩者争辩的两个命题。作者就此以阐述其观点,主要是概念和实物不同,万物是齐一的。就论『指』的两句,第一句:第一个『指』为一般的谓手指,第二个『指』为概念,『非指』之『指』为实体。第二句: 第一『非指』为手指以外的物类,其下之『指』及第二『非指』与第一句之第二个『指』及『非指』同。如以第一句第二个『指』为实体,则『非指』之『指』为概念。第二句之『指』及第二『非指』亦当做相应的改订。『马』的命题同『指』的命题。所以说用手指(马)来说明指(马)的概念不是指 (马) 的实体,不如用指(马) 以外的物类来说明,一是表示指(马)与其外的物类是一样的;再就是指(马)外的物类根本不同于指(马),更好说明概念与实体的区别。其下『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正是说明天地、万物和谐,马作为概念,是齐一的。)
  (23)马:跟上句的『指』一样,同是当时论辩的主要论题。名家公孙龙子就曾作【白马篇】,阐述了『白马非马』的观点。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